-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昨日专门为本报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目前经济内在增长动力正逐渐增强,这是宏观经济向合理增长区间回归的表现,并不存在经济过热趋势,仍然要坚持积极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
报告认为,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延续去年逐季回升的良好态势,继续稳步上行。工业、投资和出口增长呈现“三高”特征,最令人注目的变化是持续下降1年多的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增长由负转正,这些均表明我国经济的内在增长机制正在开始形成,短期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有较大的缓解。
当前,宏观经济的基本态势是,经济内在增长动力在逐渐增强,特别是企业自主投资增长加快,但经济对宏观政策的依赖性仍然没有出现明显的减弱趋势,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仍然对经济增长形成明显的压力,主要体现为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就业增长不足、地区差距扩大等对消费需求增长形成较强的约束。今年宏观经济将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前期连续扩大内需的效应和入世效应将会进一步显现,但在国际政治经济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以及我国经济仍面临较明显的结构性矛盾的约束下,经济继续加速增长面临较大的压力,因此,还不能判断经济已经摆脱了调整型增长的趋势。
报告指出,当前经济增长继续上升是宏观经济正在向合理增长区间回归的一种表现,并不存在经济过热的趋势,仍然要坚持积极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要保持扩大内需政策的连续性,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巩固当前宏观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二是要抓住宏观经济形势明显好转的大好时机,在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上的步伐要迈得更大一些,解决制约经增长的长期性矛盾和问题,进一步促进经济内在增长机制的形成。(尹涛)
保持政策力度巩固增长形势―2003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内容提要
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延续去年逐季回升的良好态势,继续稳步上行。工业、投资和出口增长呈现三高”的特征,除此之外,最令人注目的变化是持续下降一年多的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增长由负转正,这些均表明我国经济的内在增长机制正在开始形成,短期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有较大的缓解。
当前,宏观经济的基本态势是,经济内在增长动力在逐渐增强,特别是企业自主投资增长加快,但经济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依赖性仍然没有出现明显的减弱趋势,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仍然对经济增长形成明显的压力,主要体现为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就业增长不足、地区差距扩大等对消费需求增长形成较强的约束。
另外,我们还要认识到,当前经济增长继续上升是宏观经济正在向合理增长区间回归的一种表现,并不存在经济过热的趋势,仍然要坚持积极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要保持扩大内需政策的连续性,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巩固当前宏观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二是要抓住宏观经济形势明显好转的大好时机,在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上的步伐要迈得更大一些,解决制约经济增长的长期性矛盾和问题,进一步促进经济内在增长机制的形成。
宏观经济尚未出现过热
(一)宏观经济处于阶段性强势,但并不表示经济已经过热
2003年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保持2002年稳步回升增长态势,呈现出“九五”以来的相对强势,但这并不表示当前经济已经过热。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1、当前宏观经济尚未摆脱调整型增长的趋势,继续上行面临明显的压力。今年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处于阶段性强势,主要是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和入世正效应的进一步显现,是汽车等新兴消费热点的形成、外资的大举进入、出口的快速增长所凝聚的能量的集中释放,而今后几个季度经济增长将面临回调的压力。一是美伊战争的爆发使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增强以及入世效应递减的影响,外贸出口将呈现一定程度的回落。二是受房地产可能出现中期性调整和更新改造投资可能明显减速的影响,整个投资难以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水平。三是随着入世后体制接轨的加快和深化,特别是随着今后几个季度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和入世正效应的逐步减退,入世的一些潜在压力将会逐步显现,进口的大量涌入和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对国内一些竞争力弱的产业(金融、商业、医药、农业)的冲击将会不断显现。因此,目前还不能判断经济已经摆脱了调整型增长的趋势,宏观经济继续加速上行将面临着重重困难。
2、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并继续对经济增长形成压力。当前,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仍然对经济增长形成明显的压力,主要体现为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就业增长缓慢、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等对消费需求增长形成较强的约束。目前,就业问题成为困扰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下岗职工的不断增加,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临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增大,社会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就业增长缓慢(特别是就业增长弹性显著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将导致消费不足。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偏慢在很大程度上与新增非农就业岗位减少紧密相关,据统计,2002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已扩大到3倍以上,再加上城市用工单位随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现象的不断涌现,都加大了开拓农村市场的难度。如前两个月,城乡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差距扩大到4.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扩大1.8个百分点。此外,地区间发展差距的扩大也对整个经济的更快发展起着制约作用。总之,这些问题的存在将长期束缚着宏观经济的发展,使整个经济很难实现更快的增长。
3、当前经济增长率尚未达到过热标准。根据当前国内外情况,我们认为当前年度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应在7%-9%之间,如果低于7%会面临更大失业压力和通货紧缩现象;而高于9%,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并加大金融风险。今年一季度GDP增长估计会超过9%,但这只是一个季度的情况,并不预示着全年经济增长会超过9%,而且我们认为,受投资、出口需求增长可能出现一定回落的影响,今后几个季度经济增长率会有所回调,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接近8%,难以超过合理区间上限,因此,没有必要对现行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另外,我们还可以用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即设备开工率)的增减变化以及供不应求商品数量的增减变化作为判断经济是否出现过热的依据,如果当前主要产品生产设备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供不应求商品的数量明显增多,表示经济可能出现过热。去年以来,我国主要产品设备利用率在显著提高,但估计均不会超过80%(多数工业产品设备利用率估计在70%左右),这从价格回升力度不及经济增长回升强中可以得到印证;另外根据国家经贸委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发布的《2003年上半年全国市场供求情况》调查显示,600种主要商品中没有一个商品是供不应求的,表明当前经济并未出现过热。
4、物价回升更多受短期性因素的作用,并不是内在需求明显增强的结果。一般来说,物价的波动反映社会供求关系的变化。但目前物价的小幅上涨更多的是受短期性因素作用的结果,并不完全来自于社会需求的扩大。尽管年初,我国投资、出口等社会需求增长强劲,但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幅度却相对有限,主要是消费需求增长偏弱。头两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增长9.2%,特别是农村地区消费增长继续疲弱,这表明内需增长还未全面启动,因此当前仍然缺乏通货膨胀的物质基础。我们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增长不会超过1%。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即使当前物价增长达到甚至超过1%的水平,我们也没有必要过于恐慌,不能认为已经出现了通货膨胀。在当前情况下,物价增长介于0%-3%之间为正常区间,表示既不存在通货膨胀,也不存在通货紧缩;但如果物价增长继续走高超过3%,则要注意防止通货膨胀。
对于当前生产资料价格的明显回升,我们认为也不必过分担心。尽管近期生产资料上涨了6%,但这是在去年同期下降5.9%的基础上实现的,这样正负相抵后,生产资料价格也仅回升到2001年的水平;而且,当前生产资料价格的明显回升主要是受一些短期成本因素的推动,在目前国内供大于求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以及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升缺乏动力,因此,没有必要担心当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会引发通货膨胀。
(二)要注意经济增长中的三种倾向在当前好形势下,我们千万不能盲目乐观,要时刻警惕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新倾向和新问题,积极防范,保证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
1、注意房地产投资出现的局部地区过热。一直以来,房地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成为带动投资需求上升的主要力量,到去年房地产投资已占到国有及其他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3%,比1997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今年头两个月,这一比重又上升到31%。房价持续过快增长及投资、销售过快增长以及一些地方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依赖过大,均显示房地产在一些地区出现了过热苗头。对此,要采取适当的金融货币和税收政策,防止房地产过热膨胀最后难以持续而导致房地产增长出现大幅回落,而增加金融风险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2、谨防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的高增长而引发的投资冲动。自“十六大”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为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把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首要任务,有些地方政府为尽快改变当地落后面貌,盲目追求经济的高增长,出现了地方政府投资过热的现象,通过加大地铁、机场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鼓励汽车生产企业的设立,积极发展钢铁、水泥等工业项目,使一些地方出现了地铁热、机场热、汽车热,工业“五小”又有重新抬头之势,要注意防范这一倾向的发展,要努力避免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出现,防止刚有所缓解的供大于求矛盾又重新激化。
3、努力避免外贸出口增长的“大起大落”。当前,我国外贸出口的高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今后几个季度,要防止出口可能出现大幅回落,对经济稳定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受美伊战争影响,世界经济面临比上年更多的不确定性,这将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出口退税欠帐增多,进度放慢,使出口企业的资金被占压,生产成本增加,出口增长的难度将加大。连续几年出口的高增长,增加了财政用于出口退税的负担,目前累积拖欠的出口退税款已达上千亿元,而今年年初支付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款仅为170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7%,这将对今后出口的进一步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要采取预防性措施,积极支持出口增长,防止外贸可能出现大幅波动而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不利影响。
宏观经济继续稳步上行 (2003-4-11 8:00:00)
(一)企业自主投资能力增强,带动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与去年同期有所不同,今年初投资需求的强劲增长是在国债资金增长放慢的背景下实现的,企业自主投资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
1、投资对政府资金的依赖有所减弱,对企业自有资金、贷款等依赖增强。1-2月,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债券占整个资金来源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5.2%下降到2003年的4.1%。而同期,国内贷款和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占整个资金来源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6个百分点。
2、工业投资增长明显活跃,重新成为推动投资需求加速增长的主要动力。1-2月,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5.5%,增幅高出上年同期38.6个百分点,其占总投资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7.7%上升到32.3%。尤其是冶金、有色金属、机械、纺织、轻工等传统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作为企业自主投资重点领域的工业投资增长的异常活跃,表明企业自主投资能力在明显增强,有望逐步取代政府投资重新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激发了各地投资热情,主要表现为新开工项目的增多。今年头两个月,全国新开工项目明显增多,其中安排国债资金较少的东部地区新开工项目投资额大幅上升。1-2月,全国新开工项目比上年同期多增加902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同比增长43.5%,其占施工项目的比重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个百分点,达到6.2%。其中,作为国债投资重点的西部地区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同比下降52%,而以企业投资为主的东部地区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同比增长了93%,增幅高出上年81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占施工项目的比重也相应地提高了2.4个百分点。
另外,外商直接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对投资高速增长的带动作用也十分明显。前2个月,合同和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同比增长59.1%和53.6%,比上年同期提高34.7个和25.2个百分点,这是入世效应的进一步体现,也是世界经济不确定性较大、复苏缓慢的一种短期效应。房地产投资增长同比增长37%,增幅比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今年在国债资金对投资支持力度相对减弱的背景下,国有及其他类型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却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表明经过连续几年扩大内需政策的刺激,企业自主投资能力明显增强。估计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集体和个体投资)将增长20%左右。
(二)外贸进出口增长强劲,入世的正效应进一步体现200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承接上年逐季加快的增长势头,头两个月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出口高增长是入世正效应的进一步体现。这既反映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也反映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大进大出“的拉动。1-2月,占到外贸出口“半壁江山”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42.1%,增幅高出上年同期近20个百分点;占据出口四分之一天下的高新技术产品增长51.8%,增幅高出上年同期22个百分点,比上年平均水平加快6个百分点。
进口加速增长符合于社会普遍预期,但也与一些短期突发因素有关。如关税的进一步下调,使国内需求增长旺盛,有效带动相关产品进口增长速度加快。今年我国关税总水平在上年大幅下调的基础上又向下调低了1个百分点,由于进口商品关税调整目录和进口配额公布时间较去年提前,企业及早做好了进口准备,从而使近年来普及率一直不断提高的汽车等相关产品进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带动进口商品的高速增长。1-2月,汽车和汽车底盘、钢材同比分别增长212.5%和96.8%,增幅分别高出上年同期208和90.4个百分点。特别是受美伊战争的影响,短期内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攀升,导致我国原油进口量价齐升。1-2月,我国原油、成品油进口量同比分别增长62.2%和84.2%,而上年同期分别为3.5%和-30.7%,进口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48.7%、155.2%,而上年同期为-28.8%和-41.2%。据统计,仅原油、成品油进口大于出口就达43.2亿美元,这也是导致今年年初出现小额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三)工业生产加速上扬,企业效益全面回升1、工业生产持续14个月加速上扬,增长速度连创新高。自2001年11月,我国工业生产跌落到7.9%的低点之后,工业生产速度连续14个呈现出单边上扬态势,而且从2002年10月工业生产成功突破自1996年以来形成的工业增长7%-14%的增长区间上限之后,连续4个月创出单月增长新高,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今年前两个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增幅高出上年同期6.6个百分点,比上年四季度平均增长速度还要高出3个百分点,创下1996年以来同期增长新高。重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持续超过轻工业,且两者差距不断扩大。重工业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9.7%,增幅高出上年同期8.7个百分点,比上年四季度平均增长速度还高3.7个百分点,创下1996年以来增长新高,增幅超过同期轻工业5.3个百分点。
2.国有及控股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是推动工业增长加速的主导力量。今年前两个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速明显加快,而集体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增长相对较慢,显示工业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两大力量,即内资靠国有及控股企业,这是连续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推动下,国有及控股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另一大动力就是外资企业在跨国公司加快向中国转移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加快增长,这是入世正效应的一部分,因为一直以来汽车工业和高新技术加工业都是跨国公司投资的重点。
3、工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新兴工业继续加速增长,并带动传统工业提速。今年前两个月,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合计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度超过三分之一,拉动工业增长约6.1个百分点。此外,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制造业生产速度大幅提高。随着越来越多工业产品生产速度的不断加快,带动发电量增长速度也大幅提高,1-2月,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17%,增幅高出上年同期近10个百分点,创下1996年以来同期增长最高纪录。
4、工业企业效益普遍改善,利润成倍增长。1-2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0.2,比上年同期提高21.8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9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倍,净增利润524.7亿元。
(四)居民消费价格增长由负转正,通货紧缩趋势再次缓解
在国民经济连续回升的影响下,居民消费价格终于摆脱了持续一年多的下跌趋势,实现了0.3%的正增长,其中36个大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5%,困扰经济的通货紧缩问题得到初步缓解。而促使今年居民消费价格由负转正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受气候的影响,鲜菜价格同比上涨了27.3%,有效地带动居民消费价格的回升。(2)滞后效应的表现。从去年二季度开始,GDP连续3个季度保持8%以上的增长,今年一季度也将超过8%,一般来讲价格的滞后期在三个季度左右,从这一点看,今年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由负转正是在情理之中。(3)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带动了国内燃料、石化产品价格的上涨,也对推动价格回升起到了一定作用。(4)部分地方调整教育、医疗等服务价格和水、电、燃料等居住项目价格,导致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和居住价格小幅上涨。(5)受房地产投资强劲扩张和汽车消费需求增强的拉动,钢材、建材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也形成向上拉力带动工业品价格的回升。(6)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的加速也对价格的稳步回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财政收支情况良好,货币供应日趋宽松年初宏观经济的稳步上行,使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幅提高,支出步伐明显放慢。1-2月,财政收入受进口激增、汽车消费旺盛、出口退税进度放慢等因素的影响,同比增长40.5%,增幅高出上年同期36.1个百分点,其中:海关代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关税、车辆购置税三项平均增长近70%,三项合计增收额约占增收总额的四分之一,因出口退税进度的减慢退税额减少量约占增收总额的15%。同期,由于财政支出控制较紧,尤其是基本建设支出增长速度大幅下降,使同比仅增长10.5%,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2个百分点。
年初,金融运行基本平稳,货币供应量承接上年逐渐加速的势头,增长速度得到进一步提高,银行贷款投放步伐加快。2月末,货币流动性(M1/M2)为36.7%,保持了2002年4月以来的上升趋势,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增长18.8%,是1997年4月以来最高水平。对于今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我们认为虽然较高,但考虑到去年以来股票市场持续低迷、股市对储蓄分流的降低,以及受人民币升值预期、进出口增加和利用外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外汇占款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影响,对实体经济影响比较大的有效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要低于这一水平。从长期趋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即使实施适度从紧政策的1994-2000年也如此,广义货币M2增长率平均为21.2%,狭义货币M1增长率平均为17.7%。与此对照,目前,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可以说刚回归到一个比较正常的区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趋势仍然有必要保持下去。考虑到此次通货紧缩主要表现信贷紧缩的特点,今年以来金融机构贷款出现大幅度增长,更应该看作是朝合理方向迈出的第一步,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总之,从当前宏观经济各项指标增长情况来看,年初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自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以来的相对强势,一季度GDP增长预计达到9%以上,上半年有望实现8%以上的增长,全年增长也将达到8%。
保持当前政策力度
一方面,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对一些苗头问题,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防止其继续发展;另一方面,要抓住宏观经济出现稳定向好的大好时机,解决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些长期性问题,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一)加强对房地产发展的宏观调控,防止房地产增长的大起大落一方面,制订一些短期性的金融和税收政策,促进房地产“软着陆”。可采取的措施有:禁止搞期房按揭;小幅提高按揭的首付款比例(提高到15%至20%);购买新房需住满1年才能转让,对投资性购房及购买豪华住宅,提高住房交易税和消费税。另一方面,要建立长期性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机制,主要是从建立住房贷款保险制度和住房贷款证券化两方面入手。
另外,对于汽车行业发展要加强政策引导。尽管目前汽车投资由于市场需求旺盛,短期内还不会造成太大风险。但也要在加快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要限制政府投资,放松对民间资本的限制,扩大国内民间投资在汽车工业中的比重;要利用目前有利时机,鼓励汽车生产企业各种形式的联合重组,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本优化组合的作用。
(二)适当加大出口退税力度,支持出口需求的稳定增长近年来,由于出口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而出口退税受财政收入增长的限制,不能及时全额地退税,导致拖欠出口退税款不断增加,企业出口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为此,我们应该适当加大出口退税力度,增加出口退税额度,以促进出口需求的稳定增长。
(三)对税收政策实行结构性调整1、有增有减,调整个人所得税结构。在一些发达地区,个人所得税占税收的比重明显上升,但现有的个人所得税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理问题,并没有起到显著的调节收入分配作用。一方面高收入者税负较轻,且存在明显的偷税漏税现象,如他们采取很多办法把收益与企业成本混在一起,这既加大了收入分配不公,也影响了社会安定,同时减少了国家财税收入;还有就是一些特定职业群体工资外收入较多,一般采取单笔方式征税,未进行综合性征税,使税负偏低;另一方面,对大多数的仅靠工资收入的群体,征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一直没有相应的调整,起征点明显偏低。因此,我们建议:(1)对高收入者采取综合征税方式,即个人定期综合申报与主笔收入相结合,增加高收入者应缴税额。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发改委宏观院权威报告:目前不存在经济过热
- 时间: 2003-04-14 08:04:40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