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国人民大学主持编写的《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日前在京首发并举行研讨会。该报告在中国加入WTO这个大背景下,对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通过计量模型的构建和大量的数据检验,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报告认为,在经历了1981年至1990年完整的“波谷―波谷”经济周期后,我国经济从1991年开始扩张,并且于1994年达到波峰而进入收缩阶段。我国政府适时确立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随着政策效应累积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虽然通货紧缩的惯性影响仍然存在,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使得2002年GDP增长明显高于2001年。我国经济从2002年进入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而波谷年度2001年构成本次经济周期的起点。
报告据此认为,2003年我国政府应该继续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同时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进行适度扩张操作,并适时调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功能组合和结构导向,以期启发国有投资需求与非国有投资需求、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全面拉动。我国经济景气能够在2003年延续2002年的扩张趋势,全年GDP增长速度将接近潜在GDP增长率。
报告提出,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经济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从有限的对外开放走向全面的对外开放。随着西方发达国家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的新经济部门大规模进入,不仅我国有关的产业部门和企业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而且经济结构将从二元经济结构转向三元经济结构。伴随经济结构的转换,我国应该充分利用比较成本优势、后发国家优势、潜在市场优势、政府保护优势和本土文化优势,寻求经济发展战略。我国应该重视国内需求拉动的同时继续整合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从要素供给、结构调整、制度供给三方面推动我国经济现代化进程。
报告认为,从整体上判断,在21世纪初叶我国经济仍然处于从重化工业阶段向高加工度化阶段过渡的工业化中后期,具有乐观的经济增长前景,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重要的区域增长极。同时报告提醒我国经济的支出结构需要向投资需求倾斜,通过有效的储蓄―投资机制,积累充足的资本存量,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中国仍将成为全球经济重要区域增长极
- 时间: 2003-04-17 07:59:33 作者: 周巍 来源: 经济日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