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沪胶持仓突破27万手:中国渐成全球橡胶定价中心
  • 时间: 2003-04-02 08:39:45    作者: 梅运桃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点击:
  • 2003年3月31日,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期货合约总持仓达到27.49万手,再次创出历史新高,当日沪胶总交易量达到34万多手。其中主力合约306当日持仓达到14万多手,307合约持仓达到70544手。市场持仓的持续增加,成交量的持续放大,也标志着全球橡胶的定价中心已经开始向中国转移,上海橡胶期货价格在全球胶市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

    沪胶交易交割规模远超东京

    笔者将上海橡胶期货与东京胶做了一下简单比较,发现上海胶良好的发展势头已经使中国市场后来居上。东京工业品交易所的东京胶总持仓,近期一直稳定在57000手左右。由于东京胶采取1手10吨的报价单位,其持仓规模相当于中国沪胶市场的11.4万手左右,与沪胶27万手以上的持仓相比,东京胶的市场参与程度已经与沪胶出现较大差距。在交割量方面,上海期货市场更是表现出明显的优势,3月17日,303合约以14915的高价摘牌,累计交割量达到18140吨。特别是最后几个交易日,303合约持仓出现不减反增的局面,说明交易各方参予交割的热情很高,沪胶价格也由于有大交割量的支持而更有价值。3月28日,上海期货交易所公布定点仓库库存已经达到67333吨,注册仓单达到48460吨,上海期货交易所作为物流中心的地位已经形成。中国橡胶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同时给了上海橡胶期货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国际橡胶研究组织(IRSG)预测中国2003年橡胶消耗量为280万吨,已经超过美国列世界第一位。我国的橡胶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目前自行车胎产量为3亿条,胶鞋产量为13亿双,乳胶制品的代表产品安全套产量达31亿只,均高居世界第一;轮胎产量也已超过1.3亿条,跃居世界第二。中国橡胶工业的迅速发展,日本已是望尘莫及。东京胶303合约在3月25日以129.1日元/公斤的价位完成交割,交割量仅为2380吨。日本定期公布的国内私人库存今年才再次突破2万吨的规模,还不及上海期货交易所定点仓库库存。从这一点来看,沪胶交易交割规模已远在东京胶之上。

    一样的扩仓不一样的文章

    沪胶持仓量的稳步放大,也使沪胶走势较以前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扩仓后的天胶走势不仅成为期货业内关注的话题,也同样牵动着国内用胶企业的神经。

    近几日沪胶扩仓的情景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2003年2月12日,沪胶总持仓首次突破21万手,305合约持仓一度增至14万多手,这次扩仓也成为沪胶交易的一个转折点,沪胶交易规模从此上了一个新台阶。305合约的减仓上行,最终以空头的高位出局收场,历史会重演吗?笔者分析沪胶最近两次的扩仓背景,发现一样的扩仓背后,其实有不一样的文章。305合约是在13000-13200狭窄的空间内大幅增仓,东京胶当时尚处于标准的上升三角形整理之中,期价尚未形成向上突破,市场普遍存在东京胶的上涨预期。当时的国际市场现货价格为900美金/吨,由于即将进入停割期,国际市场胶价的上涨不难预料;而国内市场已经进入停割期,橡胶市场的供求格局出于极不平衡的状态,期货交易所当时没有多少仓单,所有的这一切注定了多头最终看对了市场走向,从而在高位实现顺利出局。随着国际市场进入停割期,现货价格大幅上扬,东京胶向上突破,空头不得以止损出局,沪胶期货价格也一路继续走高,多空胜负短期就有了结果,市场最终将幸运枝投向了看对市场方向的多头。

    但目前的情况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随着沪胶价格的大幅上涨,期货市场定点仓库已经云集了6万吨以上的库存,2003年1-2月份中国天然橡胶进口量达到20万吨,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不排除其中一部分通过贸易商的套利交易进入了期货市场,仓单压力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逐渐开始体现。如今国际市场胶价已经升至1050美元/吨的高位,国内现货价格已经升至14700元/吨附近。随着中国市场在3月底陆续进入割胶季节,现货价格的回落应该是不可避免,这与2月份的情况已是截然相反。目前唯一担心的问题是多头是否会执意拉抬沪胶期货价格,不惜接下大量实盘为代价,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在国际期货市场,也经常会出现机构资金逼空头平仓或者迁仓的故事。但从目前的持仓排名来看,这种可能性不是太大。我们发现这次扩仓与上次有很大的不同,看不到大的空头入市,空头持仓相对分散,这种持仓结构,不太具备逼空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目前管理层密切关注期货市场有可能出现的过渡投机,证监会和期货业协会相关领导也纷纷表示对机构资金有可能操纵期货价格的担忧。如果多头逆势拉抬期价,必然面临极大的政策性风险。综合以上分析,沪胶行情的演绎,理性的因素会占据上风,随着国内新增 胶源陆续上市,沪胶价格有望出现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