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季度,在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阴影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而中国经济却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各方面的信号显示,中国经济正在步入新一轮高涨时期。这一高涨的来临与一系列的经济调整及其效应的积累密切相关。不过,其关键不在于短期宏观政策的作用,而在于一些带有长期性和趋势性因素的影响。
当前经济增长的加速不同于1992年开始的那一轮政府驱动的高涨。一是前期制度创新所激发的经济自主力量增强:二是总供给能力依然过剩。由于市场自主力量的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相对较好:由于总供给能力依然过剩,物价不太可能出现快速反弹。后者不难理解,因为当前生产能力的利用大部分只有70%左右,而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大约在9%左右,而前者则需要加以讨论,我们以为,有三大因素引领中国的经济增长趋势,三者的迭加和同步出现,必然带动中国经济进入高涨。
1、“世界工厂”――国际投资与出口的带动效应
迄今为止,中国工业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计划经济下以军需为导向的工业化阶段;?2?改革开放后前20年民生工业补课阶段;?3?加入WTO后全方位开放时期的再工业化与迎接“世界工厂”阶段。
所谓“世界工厂”,就其原义而言,特指1820-1880年的英国。后来,一般媒体也把美国和日本看做是“世界工厂”。下一个“世界工厂”是谁?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一重大制度创新的成功,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是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增长是全球最快的。1985―1990年中国的工业生产指数上升了1.86倍,1991―1996年又上升了3.75倍,中国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份额从1980年的1.4%上升到1997年的5.9%,平均每年上升约0.26个百分点,中国制造日益成为世界的新生力量。然而,与北美?27%?和日本?15.8%?比,中国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据我们的测算,按以往的速度,中国要达到日、美的水平分别需要20年和40年。因此,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以前,还有很大的工业增长空间。目前的中国更多的是扮演着非技术和创新类组装工业中心的角色,或者说,扮演着“世界车间”的角色。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还需要通过对外开放,缩小生产的质的方面的差距。例如,钢、煤、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水泥等产品,“中国制造”已占世界第一。然而,在这些最有生产优势的产品方面,中国厂商更多地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除此之外,中国企业还存在着供应链管理方式落后,跨国经营能力差等问题。
但是,由于中国的比较优势与各方面形成的综合优势,如廉价劳动力优势及教育优势;门类齐全的工业配套优势;潜力巨大的国内消费优势;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优势;等等,中国注定将成为“世界工厂”。基于这一战略共识,导致了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与外商对中国投资的热潮,一季度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在去年同期创纪录的基础上继续增长,证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了中国整个出口的一半和加工贸易出口的70%以上,因此,出口亦将水涨船高。由此每年可额外拉动中国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
2、城市化――投资与消费的拉动效应
中国经济正进入一个新的以城市为主体的竞争时代,这一轮竞争将通过投资与消费的扩大拉动经济增长,并重新改写中国的经济版图以及人口版图。
过去,中国特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城市政府的歧视性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998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30.4%,比1997年世界城市化水平46%低将近一半,而与中低收入国家的水平?28%?差不多,可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中国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此外,中国城市规模普遍较小,近90%的城市在15万人以下。
日益松动的户籍管理和今年初出台的对进城农民工就业实行一视同仁的政策将成为加速城市化的契机,而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账面上大约为3∶1,实际为5∶1,甚至6∶1?将成为城市化的最为强劲的推动力。以城市化为主导的投资与消费增长周期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大趋势。据初步预测,城市人口每年将以2000―4000万增长;2010年城市化水平将从目前的34%上升到50%,此后将继续上升。城市化将彻底改变中国的经济版图,未来几年至少将有1.5亿农村劳动力进城,这相当于在中国大地上陡然增加1000万人的城市15座,500万人的城市30座,250万人的城市60座,100万人的城市150座。这是何等波澜壮阔的气势?城市因为具有良好的积聚效应以及巨大迅速的人才、资金、物资以及信息流动而显示出惊人的活力。试想,城市的诞生和扩张需要百多少基础设施需要建设
,城市人口的膨胀将产生多少新的房地产需求,城市的第三产业又将因为人口的积聚而繁荣,城市化将带来收入增长从而消费增长,城市还会带来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市场规模的优化。中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自本世纪始,并迅速形成高潮,近几年投资以及房地产开发的高速增长皆源于此,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将刺激中国经济进入一个稳步的高速发展阶段。据预测,正常城市化速率可对经济增长的净贡献约1.9个百分点,加速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净贡献可达3.6个百分点。
3、新兴消费品拉动的增长周期
由于住房货币化的改革,由于汽车消费障碍的消除以及入世后关税下调和竞争格局的演变、由于消费信贷的推出和发展,再加上频繁的降息,从1999年开始到2002年,中国已经形成了新的消费增长点,与此相适应,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以汽车、住房、通讯产品以及旅游等“新兴消费品”为特征的经济增长周期。
由于消费需求的拉动和产业的关联关系,新一轮产业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族群”特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形成了几个具有典型特征的高增长产业群。1?汽车产业群,除汽车工业外,还包括合成材料工业、轮胎制造业,钢铁工业?以薄钢板和钢带等汽车用钢为主?,机械工业中的机床工业?特别是数控机床?。这一产业群的规模,大约相当于汽车工业本身的2.5至3倍。2?房地产产业群,除房地产开发外,还包括:钢铁工业?据测算,2002年我国钢铁工业新增收入中,房地产业用钢的新增部分占到65%以上?、建材工业,特别是砖瓦等轻质建筑材料制造业、建筑用金属制品业,装饰装修行业,及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等相关服务业。虽然该产业群的总体规模难于准确估算,其中仅房地产投资总额就达到近7700亿人民币,足见其规模之大。3?机械制造产业群,近两年,普通机械制造业所
包含的8大类子行业中,有7个子行业增长景气同步快速回升。这些子行业包括锅炉及动力机器制造业、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通用零部件制造业和其他普通机械制造业,其下游行业几乎覆盖了制造业的方方面面,所以是工业增长景气整体回升促使企业投资景气回升的综合表现。4?消费品产业群,首先是与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提升密切相关的子行业,如水产品加工业、乳制品业,精加工淀粉、植物油、葡萄酒和软饮料制造业。其次是与满足居民文化、娱乐和休闲消费的行业,如造纸印刷业,体育用品、玩具和游艺器材制造业、旅游行业中的旅行社、旅游景点建设等。最后是高档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业增长景气持续高位攀升,如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和其他高档家电产品等。
新一轮高速增长行业并不局限于单个行业的局部增长,而是以各主要产业为龙头带动起来的关联产业群的系统增长。这种增长特点不是局部和短期因素的作用能够解释的,而是来自国民经济方方面面的内在增长力量的表现,其中,消费结构升级的拉动力量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在经过过去几年增长速度的稳步回落以后,以消费结构升级为核心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内在动力正在推动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景气循环阶段。不过,尚需指出的是,中国的消费信贷才刚刚起步,到2002年,占整个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不足10%,与美国的40%以及香港的50%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中国新一轮消费浪潮还将受到消费信贷快速增长的强劲助推,并且直接带动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三大因素引领中国经济进入高涨
- 时间: 2003-04-28 08:18:25 作者: 张曙光 赵晓 高辉清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