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点1999―2002年的黄岭农场,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组对比数字:4年共生产干胶1.048万吨,年均增长14.8%;4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15.2%;2002年职工劳均收入8785元,比1998年增加3767元,增长了75.1%;每吨干胶的直接成本4810元,比1998年减少了376元,;年年完成省农垦总局下达的经营限亏指标。1999年、2000年被评为总局“扭亏先进企业”,2001年被评为“良好企业”。2002年实现了盈利4.3万元,结束了企业多年经营亏损的局面。4年多来,农场清还拖欠职工工资、职工医药费、职工集资款、职工自营胶折价款以及偿还各种债务累计达1000多万元,使农场的负债率从1998年的68.7%下降到2002年的60.6%。这组数字有力地说明:黄岭农场的经营效益开始出现了攀升的势头。
黄岭农场这几年经济能够持续发展,靠的是什么?该场干部职工说,靠的是黄岭人的精诚团 结、苦干实干。而当记者采访该场场长叶亚青时,他的回答是:“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堵漏治乱,整章建制,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24字经营方针 ,为黄岭农场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黄岭由于管理不善,致使企业严重亏损;职工工资兑现难,造成人心涣散。再加上虚报冒领,干部队伍冗员非生产性“无效开支”等痼疾,被干部职工称之为“积重难返”。截止1998
年底,当时仅有8500多人口、2300多名职工的黄岭农场,拖欠的各种债务达3906.7万元, 最高年度的亏损就达700多万元。面对上述这一数字,叶亚青场长当即算了一笔帐:要实现企业扭亏解困,每位职工就要年创收3000多元,差不多等于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年薪。“担子好沉重啊!”叶亚青曾一度忧思重重。
然而,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记者在对黄岭4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时,叶亚青场长和党 委一班人使出的一个个“扭亏解困”招数也得到了诠释。
――加大改革力度,强化企业管理。黄岭与垦区其他企业一样,依附着橡胶这个主业而派生出许多非生产性的行业和从业人员,仅场部机关干部就达69人,而后勤人员更是多达44人。
为了减少其对橡胶的依赖性,使橡胶产业的生产成本降下来,实现扭亏解困的目标,一方面,该场大抓机构改革,实现减员增效。农场机关科室从19个调整合并为11个,减少了42.1% ,机关干部减少为40人,生产队干部和后勤人员由155人调整为128人。各基层单位实行岗定编定员,减少混岗及冒名顶替人员。当年减少支付的工资及福利费用25万元。另一方面,他们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连年亏损的深圳公司、泰柏板建材厂、兴发公司胶杯厂、畜牧队养鹿场、汽车队等单位实行兼并或撤销,减少了亏损面,不仅农场因此每年节省了近30多万元的开支,而且还增加了21.6万元的收入。胶厂实行“加工成本包干,降低成本留成,提高成本自负,产品优奖劣罚”的经济责任制,在制胶劳务费和成本费用分别下调7.1%和23.9%的情况下,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开展增收节支和技术创新活动,实现了胶厂每吨制胶投资比1998年度减少173元,而且还为农场每年节省50多万元的支出。胶厂从1999年起连续4年被省农垦总局评为制胶工作先进单位。医院实行“定员、定编、定包干经营,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包干管理办法,走出去请进来,积极探索医疗卫生改革之路,拓宽了服务范围,提高经营效益,农场对医院每年的投资费用从原来的136.3万元下调至69.8万元。
――整章建制,盘活资产,实现挖潜增效。强化企业经营管理要靠制度来作保证。健全的制度,可以有效地规范干部的从政行为和职工的劳动行为。基于这一认识,1999年初,该场的领导班子集中精力,结合农场的实际,制订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涵盖了企业方方面面的经营管理制度,如《计划管理制度》、《物资管理制度》、《橡胶更新管理制度》、《基建工程管理制度》、《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劳动工资管理制度》、《职工养老保险和福利待遇规定》、《财务管理制度》、《落实五项职权加强民主管理实施办法》、《橡胶产品销售管理制度》、《关于发展职工自营经济的暂行规定》等12项,使企业的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如1999年,农场制定了招待费、旅差费、误餐补助费等“三定一不准”措施,实行定额管理,包干使用,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场领导以身作则,带动了基层干部。当年全场的招待、旅差、办公费及小车修理费、油料等共计40.1万元,比上年减少了40万元,其中业务招待费开支仅为14.5万元,比上年减少了23.3万元,下降了61.6%。
另外,对多年来失管的农场的胡椒、槟榔、荔枝、龙眼等果园进行调查统计,在经过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向全场进行折价拍卖,优惠给职工自主承包经营,盘活了62.8万元资产。开展“清劳力、清住房、清物资、清土地、清欠款”的“五清理”工作。他们以难度较大的七队作为“五清理”工作试点,制订了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当年全场共清理出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混岗和离岗的职工210多人,使58名胶工重新上岗。自1999年以来,全场通过清理劳力这项工作,减少上缴劳动统筹费用50多万元。与此同时,农场还拍卖了4辆小汽车和11辆摩托车,回收了场部商品房7套,盘活资产20多万元。此外,经过严密的清查,清理出库存在基层单位的化肥80.6吨,有效地杜绝了农场物资的浪费现象。
――堵漏混乱,严格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经济的良好循环。堵漏治乱是该场勤俭办企业,增强职工对企业发展凝聚力的有效途径。自1999年以来,该场进行了强化生产物资、财务、产品等方面的管理,查处了一批干部利用职权巧立名目、弄虚作假等的违纪行为,查出的涉嫌金额达6万多元。在职工工资发放这一环节,农场实行生产队干部职工工资表一式5份,分别由财、经管、纪审等部门及生产队各持1份,1份由挂钩部门亲自带到生产队张榜公布,杜绝了队干部截留克扣工人工资的现象。在财务管理上,严格实行“财务开支一支笔”制度和“队留场存,队用场批”制度,一切开支严格从紧,做到量力而行,量入为出,保证了农场资金的正常周转。通过堵漏治乱,加强财务管理,从机制上规范了企业运行,保障了农场有限资金高效有序流动。如每年农场投放在橡胶生产的资金达1298?4万元;扶持职工发展自营经济;改造职工危房、队容队貌及加强场部小城镇建设等等,有效地促进了农场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堵漏治乱 扭亏增盈
- 时间: 2003-04-28 08:40:11 作者: 记者 林菁 通讯员 陈文达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