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摩根大通:中国消费、制造业成并购新焦点
  • 时间: 2003-04-04 08:08:44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 去年,涉及中国企业的兼并与收购交易总值翻了两翻,达到逾300亿美元,占亚洲地区(除日本外)所公布同类交易价值总额的五分之一。在2003年第一季度,尽管并购总额下降逾20%,但与中国企业相关的交易仍占已公布交易总值约16%。

    在未来十年内,中国是否有望成为亚洲并购中心?驱动中国并购市场的关键因素是哪些?

    根据彭博于四月二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摩根大通继去年同期,再次蝉联第一季度亚洲(日本外)并购顾问业的榜首。最近,摩根大通亚太区并购业务主管马宏涛先生(Todd Marin)在彭博有关中国并购的专题论坛上,发表了对中国并购市场趋势的看法。

    马宏涛认为,中国的并购走势确实令人充满信心。展望中国并购市场的中长期走势,马宏涛提出三个值得关注的因素,而这三方面因素都可以说是令人鼓舞。

    首先,中国的并购市场就其规模及增长速度而言,显然不仅引起了外国企业的盎然兴趣,中国企业本身对并购交易的认识亦不断增强。毫无疑问,由于外企对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兴趣浓厚,故对中国并购交易的兴趣自然水涨船高;而更多的国内企业同时亦将并购看成是扩展业务、增加市场份额的重要渠道。

    根据摩根大通的经验,第二项关键因素是中国并购市场在规则管制方面发生的改进。许多改进是最近所发生的,其中大多尚未经过相应实际交易个案的查核,但总体而言,这些变动是十分鼓舞人心的。

    最后,就是“熟悉性”原则的作用。中国俗语称:“不熟不作”。中国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已经逐渐习惯了采用并购策略。你可看到很多在中国的外企进行跨国的并购交易,同时还有许多国际公司在中国内部进行类似交易,原因是他们熟悉此等交易,使用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这显然会对并购潮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无疑也是一项有力的促进因素。经济压力促进并购,概因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均有助于推动并购产品的使用。

    马宏涛分析,观察发达国家的并购市场,尤其是北美,有些情况颇具启发意义。许多有关并购方面的法律变动在数年(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数十年之前已经发生,随后才是持续多年的一系列并购交易,响应有关规管方面的变动。相信这也将是中国并购活动的突破点所在。

    纵贯中国的各个行业,哪些领域将成为并购的焦点在?

    摩根大通预计,自然资源行业必会发生相当数量的并购交易。显然,一些在此领域居领导地位的公司必然藉此良机放眼国际,寻求海外资产的并购良机。北美的消费及制造业涉及中国企业的并购可能性令人关注。对并购交易量曾起积极推动作用的各行业中,电信业亦功不可没。预计电信业很可能发生额外资产注入型的交易,从而促进并购交易量。

    至于中国有关的并购活动,马宏涛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 寻求海外并购机会的中国公司,其中以自然资源业(包括能源业)在此方面表现尤其活跃;(2)着眼在中国进行并购活动的公司,则以制造及消费行业的最多;(3)国内企业间的并购交易金额,以电信行业并购交易量尤显重大。

    中国企业在国际并购市场的实力如何?

    马宏涛表示,回顾历史,1998年、1999年和2000年是世界并购活动数目空前的三年,尤其北美及欧洲有各式买家及卖家,保持着世界最大并购市场的地位。

    鉴于北美及欧洲本身并购交易极其活跃,他们更倾向于在本国或在该地区进行跨国交易不足为奇。

    然而今非昔比,现在欧美的经济及并购环境已变得更为严峻。比较下,许多中国企业的财务状况及财务能力都与欧洲及北美的竞争者旗鼓相当,甚至某些情况下更胜一筹。

    随着对并购需求的增加,涉及中国企业的交易更趋活跃。由此,回顾以往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预见,无论在自然资源、技术还是制造行业,中国企业收购海外潜在资产的机会均在不断增多,其实力正逐步攀升。

    中国的企业管治是否可以配合市场发展的步伐?

    企业管治不是中国独有,北美也有自己的企业管治难题。企业管治是任何投资者都关注的问题。完善的规管制度是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对战略性投资者、非策略性投资者,还是并购投资者而言均如此。

    马宏涛强调,让投资者感到很欣慰的是,中国各个监管机构对此类问题相当敏感和重视,并已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设身处地,如果你是并购交易的一方,除价格外,公司管治显然是交易方最关注的问题。令人鼓舞的是,监管机构认识到良好有效的公司管治是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并正不断提出新的改进方案。

    外资应采取什么策略才能成功进入中国市场?是坚持拥有百分之百的所有权,还是在条件适当时取得10%、25%或49%的所有权?

    马宏涛指出,所有权的问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多数公司会持谨慎态度,并会考虑海外经济环境。当然,大多数企业有意对目标公司拥有相当影响力,甚至是对公司管治的绝对控制权,但他们非常清楚合作伙伴的重要性。

    拥有多少比例的所有权并不是并购的最终目标,最终是否能够对投资目标拥有一定的影响力,甚至是接近控制程度的影响力,才是并购的成败关键;同时,如判断准确,交易双方可以成为得力的合作伙伴。

    外国投资银行及企业是否过多关注中国?似乎“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这样是否风险太大呢?

    马宏涛认为情况并非如此。他说,如果考察多数发生的交易,跨国交易额并未达到庞大的数量。这其实反映出投资银行和外国企业的审慎态度,他们意识到其本国国内严峻的经济环境,同时根据他们进入新市场的经验,认为所作的投入是值得的。因此并不显得他们对中国市场过分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资产注入型交易或大型国企收购其他实体的交易,正是北美及欧洲公司感兴趣的领域。他们在寻求此类型的投资机会,因为他们通常认为此类交易可使他们获得较大的管治权或控股权,这一直是并购交易的促进因素。对北美及欧洲公司而言,以审慎态度按适度规模频繁进行此类交易是可行的。

    因此,这也是摩根大通与客户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进行探讨的领域。不少客户曾在亚洲有不同经验,希望与并购投资顾问探讨在中国观察到的投资佳机。就此而言,摩根大通在中国大约有60名专业人员,密切关注中国各个行业的发展情况。

    针对摩根大通再次蝉联第一季度亚洲(日本外)并购顾问业榜首一事,马宏涛说:“目前的战事和海外股市低潮令投资环境充满挑战,然而各种趋势正促进中国成为一个令人振奋的市场”。就全球范围而言,亚洲在过去五年内取得相对稳定的增长。而在本年度第二、第三及第四季度,预计仍将保持此增长趋势。

    过去数月中摩根大通在亚太地区(除日本)所担任顾问的重大并购项目包括:

    * 韩国LG化学与Honam石化两家公司以15亿美元收购现代石化项目

    * 澳大利亚Constellation Brands以13.7亿美元收购BRL Hardy公司项目

    * 台湾国泰金融牵头投标财团以19亿美元收购台湾最大电信公司中华电信13.5%股权项目

    * 韩国电信公司Korea Telecom和SK Telecom间28亿美元的股票对换交易

    * 中国联通母公司中国联合通信公司向中国联通出售价值27亿美元的九个移动电信网络项目

    * 台湾国泰人寿以29亿美元收购台湾世华银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