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勾勒我国地方经济新走向
  • 时间: 2003-04-08 08:21:10    作者: 黄革 李嘉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点击:
  •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启动,具有不同地域特色和产业结构的我国地方经济将更加密切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最近在广西桂林市举行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高层论坛”上,国家和地方外经贸部门的官员、东盟国家有关官员、国内东南亚问题研究专家对未来自由贸易区的前景发表了见解,勾勒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地方经济的新走向。

    据统计,从1995年到2002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以年均19.1%的幅度快速增长。尽管受全球范围内经济不景气和“9?11”事件的影响,全球贸易增长乏力,但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劲头。中国和东盟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双边贸易额历史性地达到了548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132亿美元,增长率高达31.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参加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地方经济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边境地区:从边缘变成中心

    广西和云南与东盟国家毗邻,历史上与东盟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今后它们将从国内的地理边缘变成自由贸易区某些方面的中心,发挥独特作用。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广西作为未来自由贸易区的现代物流中心和资源投资开发中心,以及云南作为中国-东盟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商务交流中心的角色,正在显露。

    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高虎城说,广西以沿海港口为龙头,南昆铁路为骨干,高等级公路、水运、航空和其他基础设施相配套的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已基本形成。

    目前,广西正在兴建一批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提高物流能力,适应未来自由贸易区大流量的货物流动和人员往来需要。其中,在建的南宁市至友谊关高速公路,全长179.2公里,其终点友谊关与越南贯穿南北的1号公路相接,2006年建成后可使南宁至河内的车程由目前的8小时减少到4小时。这将是中国通往中南半岛最便捷的公路。

    广西是中国内地通往越南的交通枢纽,这个枢纽就像一个英文字母“Y”。南宁是三根线的交叉点,竖着的那条线就是南宁至友谊关高速公路;西北线就是已经通车的西南出海通道,从成都到北部湾;东线包括正在修建的南宁至广州的高速公路和将建的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此外,广西还将兴建南宁至昆明的高速公路。

    目前,广西还加大了沿海港口的建设力度,使之向大型化、深水化发展。防城港的第11个万吨级码头正在兴建;而第12个万吨级码头和按5万吨级标准设计的航道扩改工程项目即将动工;2006年之前,防城港还计划建设两个5万吨级的泊位。在钦州港,3万吨级进港航道建设和钦州港二期工程也正在加紧进行。根据规划,到2010年,广西沿海港口的吞吐能力将从目前的2000多万吨达到5000万吨。

    广西外经贸厅厅长任燮康说,广西有色金属、非金属矿、林化、食糖、旅游业等方面的资源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进程中,将使这些资源在较大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将会产生极大商业利益。广西的优势资源的开发将是今后外商投资的热点,也是广西今后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广西将成为若干优势资源的投资开发中心。

    有关专家认为,广西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及大东盟经济圈的汇合部,中国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处于前沿地带的广西通过“近距离”地发展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将为广西在更大范围参与国际分工和分享分工效益创造条件。

    云南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云南省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发挥独特作用。

    云南省外经贸厅对周边国家经贸合作关系处处长武炜说,云南已实现了以昆明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主要公路的高等级化,建成了出省、通边的高等级公路网;开通了包括曼谷、新加坡、吉隆坡、河内、仰光、曼德勒、万象等东盟国家的国际、国内和地区航线103条;铁路可通往全国和越南运输干线;“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和昆明至老挝万象的国际公路运输已正式开通;另外,昆明至曼谷公路和昆明至新加坡的泛亚铁路也正在筹建中。这些交通运输条件可为中国西部省区市拓展东盟国家市场提供物流服务。

    武炜认为,云南省有可能建成中国-东盟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商务交流中心之一。

    据介绍,今年将在昆明召开两次湄公河次区域部长级会议,2005年将在昆明召开该区域的首脑会议。2003年将在昆明召开东亚市长论坛会议。另外,东盟国家泰国、老挝、缅甸在昆明设有总领事馆,越南设有使馆办事处,马来西亚总领馆的设立也正在筹划中。

    武炜说,云南省将在中国-东盟共建自由贸易区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他认为,关税壁垒的削减为扩大云南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创造了条件。目前

    确定的中国对东盟成员国中最不发达的缅甸、老挝、柬埔寨的“早期收获”计划将于2004年开始,对其出口到中国的近600种农产品实行零关税;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加快,作为与东盟成员国经贸合作主要内容的关税减让将越来越具体化和具有可操作性。这一区域的关税减让以及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实现,将为云南与这些东盟国家传统市场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此外,云南和东盟在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先期进行合作的领域包括交通运输、能源开发、电讯服务、旅游、环境保护、人力资源、贸易便利化和投资等)、产业合作等方面,也将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

    华东华南:太平洋沿岸的黄金贸易走廊

    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华东经济区和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华南经济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这两个地区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与东盟合作打造太平洋沿岸的黄金贸易走廊。

    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赖存理研究员认为,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和广东5个我国经济最具实力的沿海省份,与广西、云南等西南省区联合,全方位地扩大与东盟的贸易往来及经济合作,取长补短,构建太平洋沿岸的黄金贸易走廊,将大有可为。

    浙江

    赖存理说,我国东部5省市与东盟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具有优越的条件和实力。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与东盟具有互补性,两者贸易往来与经济合作潜力巨大。浙江的加工业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纺织、服装、丝绸、皮革、食品、日用轻工产品、机电产品均有较好的基础,许多县市都有各具特色的主导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中不少产品深受东盟国家民众欢迎。

    浙江省的重要工业品如计算机软硬件、农用汽车、拖拉机、摩托车及其配件、工业用缝纫机、轴承、五金工具、纺织服装及其面料、塑料制品、有机染料、灯具及照明装置、普通机械、电器产品、水海产品、日用小百货等价廉物美,很适合东盟市场,目前已通过一般贸易或经由桂、滇的边境小额贸易等各种渠道纷纷进入东盟市场,潜力很大。而近年来东盟的原木、天然橡胶、原油、钢材、锯材、宝石、玉石等原材料在浙江等东南沿海省市的销售势头也日渐升温。

    在广西边境口岸东兴市,由三个浙江客商合资组建的2万多平方米的“东兴轻纺城”里,300多个店铺中摆满了来自浙江、福建等地的60多种布匹,东盟商人纷纷前往这里批发货物。

    “东兴轻纺城”副总经理杨水林说,这里每天的成交额一般在两三百万元人民币左右,一年的营业额足有十多亿元。越南客商到这里进货后,往往把布匹销往印尼、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家。

    可以预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华东华南地区对东盟的贸易量将大大提高,对欧美、日本市场过于依赖的局面将会减少,有利出口市场多元化。同时,华东华南地区积累了我国大量的民间资本,它们将在东盟找到很多投资机会。

    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张蕴岭教授认为,我国民营企业对东盟投资,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今后将起主导作用。

    据统计,目前浙江对东盟投资的民营企业,2001年为11家,2002年20家。其中温州市在东盟设立境外企业12家,民营企业占75%。台州市在东盟设立境外企业10家,民营企业占70%。民营企业崛起并成为对东盟投资的首要主体是浙江省近年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配套能力较为先进,也将吸引更多的来自东盟经济较发达国家的资金,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就是一个成功的个案。

    广东

    暨南大学华人华侨研究所周聿峨教授认为,与东盟相比广东省在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方面无优势可言,但在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并不逊色,具有开拓东南亚市场的巨大潜力。

    横跨广东、香港和台湾的华南经济圈地处东亚板块与东南亚板块的结合位置,是两个板块之间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必经之地。经过20年的发展,广东为代表的华南经济圈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制造中心之一,既有世界大型工业企业,也有受托制造电子设备的企业。更重要的是,这里掌握着丰富的美欧日市场的产品、零部件库存和价格信息,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和完善的管理经验,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熟练的技术工人。

    广东省与东盟在制造业和技术结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互补空间。周聿峨认为,东盟国家的基础工业相对薄弱,机电产品的进口量需求较大,每年的进口金额达到500亿美元左右,大部分属于中低档产品。而就广东省目前的经济结构来看,电子通讯、电气机械、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已经达到50%左右。因此,广东的电子、电气、机械设备、化工等产品对东盟的出口具有很大的潜力,并可以以此带动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升级。

    科技在中国与东盟合作中互补性最强。周聿峨认为,东盟一些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产品提升和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因素至关重要,而中国的综合科学技术水平具有一定优势,广东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强省,在一些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与东盟合作方面大有可为。

    2002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超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有169家,其中广东省有82家。这169家机电产品出口大户,出口总额为366.43亿美元,占去年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1570.8亿美元的23%。而广东全省机电产品出口额达726.57亿美元,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近一半。

    上海

    专家分析指出,我国上海等华东沿海发达地区工业部门齐全,在生命科学、中医药、信息产业、消费类电子产品、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高效节能产业、环保技术、海洋高新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产品技术日趋成熟,打入东盟市场是顺理成章的。

    2002年,上海口岸与东盟的进出口总额达121.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近三成--东盟已成为上海口岸仅次于美国、日本、欧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海关统计表明,与东盟贸易额已占上海口岸去年进出口总额的8.5%。上海口岸从东盟的进口以工业原料及信息技术类产品为主,进口额超过0.5亿美元的20种商品中,初级形状塑料、锯材和天然橡胶等重要工业原料占8种。出口方面机电产品独占鳌头,2002年共出口39.54亿美元,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出口增长2.8倍,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出口增长71.9%。

    专家认为,上海口岸与东盟贸易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加工基地,带动了对东盟加工贸易的复苏。去年,在上海口岸与东盟的贸易中,外商独资企业占44.3%,进出口增幅分别高达5成和8成。

    据了解,2003年上海将加快建设微电子、汽车、化工和精品钢铁等四大产业基地,借助航空港、深水港优势的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也将启动重点区域的建设。

    今后5年,上海在加强科技原始性创新方面,将争取在生物、信息技术等优势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推进集成电路、生物芯片等一批重要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在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的同时,上海将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探索收购兼并、与国际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等新的境外投资方式,加快建设海外营销网络和研究机构。

    东盟国家以地理位置毗近、文化和语言背景相通强力吸引着方兴未艾的上海对外投资。

    西部:自由贸易区促进西部大开发

    南开大学亚太经合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宫占奎教授认为,中国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他认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助于我国西部地区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资本,发展西部经济。

    他说,亚洲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台阶式的,或叫雁行模式;日本最先发展起来,然后它把一些淘汰或即将淘汰的产业过渡到亚洲“四小龙”,然后再到亚洲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被认为也是如此,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是中部,再到西部。

    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我国西部和东盟的互补性与东部和东盟的互补性相比更强一些,西部经济水平发展落后于东部,西部地区引进资金、技术时,可以从东盟引进一些,也可从东部引进一些。两条腿走路发展更快。

    目前,西南地区各省市区正采取不同形式,加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

    重庆

    重庆是我国西南老工业基地,在过去几年里已牢固地奠定了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基础。

    重庆在重化工业、机械制造、轻工、建材、纺织、食品工业等方面发达,与东盟国家有明显的产业互补关系。过去几年,重庆已经把摩托车打入了越南市场,而汽车、机床、机具、仪器仪表等装备,也在东盟市场看好。这两年来重庆先后在越南举办了摩托车展,在印尼、泰国举办了重庆商品展,反响很好,显示了与东盟合作的巨大潜力。

    重庆市外经委副主任王济光说,重庆在东盟国家设立的企业,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型贸易公司、窗口企业,发展到现在的设立加工生产企业和各类实体企业,并由最初以国有企业在当地投资合作为主,发展到多种所有制并存。业务方式由初期简单的贸易代理、承接分包,派遣少量劳务、建立营销渠道等,发展到目前的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对外投资办厂、境外加工装配、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农业合作,进行跨国公司并购等多种形式并举,相互促进。

    王济光说,今后,重庆将着眼于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基本框架,通过扩大进出口贸易,推进对外投资,拓展对外承包工程,开拓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支持并鼓励各种所有制的重庆企业进入东盟市场参与竞争。

    四川

    去年四川对东盟国家出口3.45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2.7%,比上年增加58%。

    四川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刚刚拉开序幕,前景看好。新希望集团在河内、胡志明市投资900万美元兴建的饲料厂已开工生产;长虹公司在印尼投资的空调生产项目已收到良好效果。

    四川省外经贸厅研究所所长朱锡祥说,今后四川将在几个重点领域与东盟国家加强合作。

    一是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是四川优先发展的“一号工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规模,与东盟国家合作具有一定优势。

    二是农业。四川农业发达,科研实力强,农机、农药、化肥、种子等优良品牌多种植养殖技术和经验管理水平高,对东盟优势明显。

    三是加工业。四川工业门类齐全,加工能力较强。

    四是工程承包。四川在工程机械、能源设备和施工技术方面都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四川的公司多年来在老挝、缅甸等国承建公路、市政建设项目,在这些国家享有较高声誉,承建的工程包括老挝13号公路、缅甸纸浆项目等。

    五是旅游业。四川和东南亚旅游资源都很丰富,开展国际旅游合作潜力很大。

    六是资源开发。东南亚的水能、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四川企业可以利用民间资本或国际资金参与开发。

    贵州

    近年来,贵州省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呈现发展趋势。2001年,贵州省的对外贸易总额为64798万美元,比上年有所下降,而同期与东南亚的贸易总额达10170万美元,占对外贸易总额的15.7%,比上年度增长了25.4%。

    贵州省外经贸厅一位官员说,贵州与东盟国家在能源和天然资源开发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今后,贵州可以在做好“黔电送粤”的同时,考虑向邻近的东盟国家送电。

    据了解,在未来20年内,仅中南半岛5国的电力需求缺口就有5268万千瓦。以泰国为例,前年电价高达1200株/千瓦时,此后还有过攀升。因此,泰国、老挝、缅甸等国就向中国长期购电问题正在展开接触。

    另外,贵州在天然资源如中药等领域,与东盟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双方在开发农业、肥料、中药材种植和加工、食品、纺织与服装、制造与皮革制品、电器与电子产品以及能源交通、城镇化建设、旅游、教育服务、咨询服务等方面都有较多的合作商机。

    华中:与东盟的合作空间更加广阔

    华中地区工业基础好,农业发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华中地区与东盟国家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以湖南省为例,2002年湖南与东盟的进出口额达20372万美元。湖南对东盟出口的主要商品是:化工产品、钢铁和钢铁制品、有色金属、纺织品和服装、各类机械器具(柴油机、电机、手工具)、花炮、鞋类、烟草等;彩管、汽车和摩托车配件、打火机等近年来对其出口增长也很快。湖南从东盟进口的主要商品是棕榈油、椰子油、木浆、铌钽钡矿砂、化工原料(对苯二甲酸、无环烃)、集成电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彩管玻壳、冷轧钢板等。

    由以上商品结构可见,中部地区与东盟的贸易有很强的互补关系。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对湖南和东盟的双边贸易和投资,均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湖南在优良农作物品种、运输工具、机电产品、纺织服装、陶瓷、花炮、钢铁及制品、有色金属等方面对东盟国家市场有较大的开拓潜力。在技术合作及对外投资方面,湖南的建材工业、医药制造业、冶炼、轻纺加工、水稻育种、机电加工等方面有适合东盟国家要求的技术,合作潜力很大。

    湖南省外经贸厅一位处长说,今后,湖南将以“走出去”战略为重点,以境外投资带动产品出口。

    从湖南的情况看,当前虽不具备大规模对外投资的能力,但有色、轻工、纺织、冶金、建材等行业生产技术和产品具有比较优势,适应东盟国家市场需求。湖南省将抓重点企业,培育“走出去”主体。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品牌优势和市场基础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名牌产品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到东盟国家投资,带动湖南产品对东盟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