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著名经济学家刘树成:我国经济增长现新轨迹
  • 时间: 2003-04-09 08:40:07    作者: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陈翔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点击:
  •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自1998年以来出现的平稳增长态势今年有望得以延续。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著名经济学家刘树成。

    刘树成说,过去五年,我国GDP增长率分别为7.8%、7.1%、8%、7.3%和8%,平均增长7.6%,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波幅仅为0.9个百分点,经济走出了自一条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既稳定又较快的增长新轨迹。值得一提的是,我国1998-2002年经济的平稳增长,是在1993年后经济向下走势中的平稳,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走势低迷的影响,以及克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困难局面下取得的,的确来之不易。

    他认为,我国经济增长之所以走出一条极为平稳的新轨迹,一个重要原因是:宏观调控着眼于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较快增长,把宏观调控的重点从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转向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紧缩趋势。他预计,我国今年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态势仍将继续。

    对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他说,在各国宏观调控的具体实践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有不同的搭配。我国从1993年6月开始,果断地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使我国经济在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面对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我国又果断地转换宏观调控的方向,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践证明,这些政策无疑是有成效的。

    刘树成强调,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作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近几年来在特定情况下实行的特殊政策。这个“特定情况”,一是指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二是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也具备一定的具体条件。这些条件是:银行存款较多、物资供给充裕、物价持续负增长、利率水平较低。在这种大背景和具体条件下,发行国债搞建设,既可以利用闲置生产能力,拉动经济增长,又可以减轻银行利息负担,也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因而是一举多得的重要举措。

    他认为,这一举措的“淡出”需要一定条件。从国际上宏观调控的理论和实践看,这些条件是:国内有效需求中,社会投资需求和居民消费需求要有足够的增长;国外需求有足够的增长;经济增长已越过潜在经济增长率;出现通货膨胀趋势;货币政策要有足够的支撑能力。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这个“淡出”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

    如何拉动我国内需?刘树成说,在拉动经济增长中,既要扩大投资需求,更要扩大消费需求,不能忽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消费拉动是最根本的拉动。靠压低最终消费率来刺激经济增长,是不能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