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中国与东盟合作对广西企业影响力分析
  • 时间: 2003-05-12 08:18:07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国家统计局    点击:
  • 广西位于中国和东盟的结合部,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对广西的发展将是一次重大机遇。为了解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对广西企业的影响力,真正实现我区“服务大西南,走向东南亚”的战略目标,自治区企业调查队于近期对全区450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开展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对广西企业影响力的专项调查。调查表明:广西近八成五的企业对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持积极乐观态度,信心十足,企业认为广西既拥有便捷的陆上通道,又拥有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各国运距最近的港口群,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扩大双方的贸易额,使广西企业拥有较大的商机,广西企业与东盟各国贸易往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广西企业对东盟各国了解不深,与东盟贸易流向过于集中。

    一、被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

    (一)被调查企业行业分布情况:这次调查在全区十四个市(地)开展。调查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房地产业企业、社会服务业企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等八大行业的各种规模、各种类型的企业共450家。

    (二)被调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调查显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较好的占14.00%,好的占18.67%,一般的占55.33%,较差的占12.00%。

    二、广西企业认为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与外省相比,竞争优势较为显著

    目前东盟国家是我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国家的第六大贸易伙伴,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合作不断发展。据调查结果显示,随着中国与东盟的全面经济合作,广西与外省相比,其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区位优势,企业对此的认同率为96.22%。从企业注册类型来看,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对此最为看重,认同率分别达到了100.00%、95.83%和92.86%。其他各类型的企业的认同率都在七成五以上。从企业规模来看,无论是大型(含特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对我区独具的地理和区位优势都看好,企业的认同率均超过八成五,分别为87.17%和87.36%。

    广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临北部湾,与东南亚陆地接壤,海洋相连,是中国通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广西与越南陆地边境线长1020公里,有8个县与越南的广宁、谅山、高平3省接壤,现有边境口岸11个,其中国家一类口岸4个;祖国大陆与中南半岛各国的交往和西南地区与国外的交往在广西交汇:中国尤其是华南、华东等地的企业及经营人员要到东南亚,其中重点是到中南半岛的国家去,最方便的就是经过广西到越南,再往西进入柬埔寨、泰国、老挝、缅甸等地。海运方面,有防城、钦州、北海环北部湾港口群。这些港口都已有铁路和高速公路跟国内腹地相连接,是中国大陆距东盟各国最近的港口,通往世界其他地区的港口也很便捷。

    (二)水陆空发达的交通网络优势,企业对此的认同率为61.55%。从企业注册类型来看,超过六成的股份有限公司、国有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对交通网络优势最为看好。从企业规模来看,规模越大的企业对交通的优势越看好,大型(含特大型)企业对此的认同率超过七成,为73.08%,中小型企业对此的认同率接近六成,为59.14%。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广西以“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来进行总体规划和建设。先后投入巨资建设沿海三大港口、西南出海大通道以及边境公路,建成纵贯南北的桂海、柳宜等高速公路,现在广西拥有高速公路全长828公里,它穿越了广西8个市,连接沿海3大港口,3大机场,6条铁路,是贯穿广西的经济大动脉,2002年底,南宁至友谊关高等级公路的全线动工,这条公路将与越南贯穿南北的1号公路相连,西南出海大通道与东盟直接贯通的陆路交通体系在广西框架初步形成。

    (三)优惠的政策条件优势,企业的认同率为47.56%。从企业注册类型来看,接近六成的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企业对优惠的政策条件优势最为关注,超过三成的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和私营企业对此也较为关注。从企业规模来看,五成以上的大型(含特大型)企业认为政策条件较为优惠且吸引人,35.72%的中小型企业也认为政策条件较为优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一般的企业和经营较差的企业对此也比较关注,希望借优惠的政策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对此的认同率分别为46.18%和46.30%。

    广西既是中国东部沿海省区,又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省区和民族区域自治的省区,因此广西可享受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地区政策,还可享受民族自治政策,成为享受国家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多重的优惠政策叠加,使广西成为中国开放政策最富集的经济区域,成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投资的热土。

    三、广西企业与东盟各国的贸易交往情况

    (一)东盟已成为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据统计,2002年,原来是广西第二大贸易伙伴的东盟坐上了“头把交易”,双边贸易总额超过6.27亿元;广西在东盟各国的非贸易类投资项目近40个,为历年的最高点,投资领域涉及医药、服务、农业、工业等众多领域,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7个东盟国家到广西投资的项目累计超过300个,实际投入资金过6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越南更是已经替代香港地区成为广西第一大出口市场,2002年广西外贸进出口总额23.4亿美元,增长35%,其中广西对越南出口3.4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近一倍,也高出全国对越出口增幅79个百分点。

    (二)广西企业与东盟贸易流向过于集中。从此次调查的资料来看:在被调查的450家企业中,有97家企业与东南亚国家有贸易往来关系,其中:有37.11%的企业2002年商品出口比2001年有所增加,有40.21%的企业与2001年持平,有22.68%的企业比2001年略有下降,还是显示出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主要集中在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认同率分别为70.1%和18.56%。从分行业的情况看,主要是商务服务业(广告业和旅行社)企业、工业企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企业与越南和马来西亚的交往最为密切,企业对与越南贸易交往密切的认同率分别为80.00%、69.35%和62.50%,与马来西亚贸易交往密切的认同率分别为60.00%、35.48%和56.25%;建筑业企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企业与东盟国家没有贸易往来的业务。

    (三)广西企业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欲望不断加强。调查还显示:在没有与东盟国家有开展贸易往来的企业中,已有43.06%的企业打算与东盟国家开展贸易往来,其中有75.66%的企业打算借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机遇,于2003年或2004年正式与东盟国家展开贸易往来关系;有24.34%的企业打算利用两年的时间从各种渠道多了解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政策,企业信用等各种情况后,于2005年开始与东盟国家接触开展贸易往来关系。

    (四)企业与东盟的贸易合作的领域希望被拓宽。调查还反映:在没有与东盟国家开展贸易往来的企业中,有23.80%的广西企业最想与东盟国家在制造业、蔗糖业、加工业等领域中开展合作,其次有18.41%的企业想与东盟国家在贸易投资方面开展合作,第三有15.30%的企业想与东盟国家在各种机械、运输设备和工业品方面开展合作,第四有10.76%的企业想借丰富的旅游资源与东盟国家一起开发边境游,东南亚风情游等一系列精品旅游线路;另外企业还有意向与东盟国家在科技领域、航空、交通、信息通讯、家电、农业、传统中药、棉纺织品和劳务输出等领域建立合作往来关系。

    四、广西企业对于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担忧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为包括广西在内区域经济的加快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契机,我区企业面临大好机遇,拥有众多的优势,但也不无担忧。调查反映,我区企业的担忧主要表现在:

    (一)来自周边省区的强有力的竞争。与广西紧紧相邻的广东湛江,其港口建设,无论从规模到规划和技术水平、吞吐能力,都远远超过我区各港口;与广西同样面向东南亚并与越南、缅甸相接壤的云南省,关于澜沧江――湄公河的共同开发和建设的课题,已经东南亚国家研究多年,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有关泛亚铁路的开发也在积极推进当中,形成了水路、公路、铁路和航空全面挺进的格局;四川、浙江等地的部分企业已经成功的进入东南亚。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此次被调查的450家企业中,有50.66%的企业对来自周边省区的竞争感到担忧。从企业规模来看,股份有限公司、国有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对此竞争特别担忧,企业认同率分别为63.05%、54.17%和53.57%。从企业规模来看,无论是大型(含特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企业来自周边邻省区竞争的担忧均超过了五成,

    企业的认同率分别为52.56%和50.13%。

    (二)广西企业缺少高科技项目支撑,产品更新换代较慢,影响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的信心。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450家企业中,有40.89%的企业认为本企业缺少高科技项目支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处于弱势状态,无法真正实现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从注册类型来看,集体企业对此特别担忧,企业认同率超过五成,为57.78%,其次是国有企业,认同率为45.83%;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含特大型)企业对此也较为关注,企业认同率为47.44%;乡镇企业对本企业缺少高科技项目支撑的认同率为42.86%。

    (三)广西边境地区基础薄弱,边境口岸及相配套的基础设施缺乏规划和管理,通关能力弱。在被调查的450家企业中,有35.56%的企业对此担忧。从企业注册类型来看,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对边境口岸及配套设施,通关能力弱感到担忧,企业的认同率分别为50.00%、41.18%和36.96%。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含特大型)企业对此也较为担忧,企业的认同率为41.03%。我区边境线上拥有4个国家一类口岸,友谊关口岸是广西第三大口岸,2001年货物出入境达47万吨、过境车辆达6万辆,但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大型货验场,停车、验货只能在一个1千平方米左右的验货场进行。

    五、广西企业对政府的建议与要求

    面对中国加入WTO,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历史机遇,有84.89%的广西企业认为能够应对自如并创造新的市场。在全新的机遇下,广西企业也对政府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要求:

    (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企业对此信心十足,但却苦于对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的有关政策了解不多,对各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也不甚了解,语言沟通也较为困难。建议政府对东盟各国经济政策多多进行报导,或组织企业有关人员专门学习,同时简化对东盟各国旅游、考察的手续,多办东南亚国家小语种(如泰语、柬语等)的培训班。

    (二)借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良好契机,政府部门要尽快改变工作作风,向周边省区学习,尽快对边境口岸规划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提高通关能力。调查反映:有部分企业目前出口所选择的口岸一般在深圳或珠海。企业之所以不选我区的北海、钦州和防城港,主要是因为区内的海关办事效率较低,让企业认为不如拉上几百公里从邻省的海关进出口快捷。

    (三)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发挥各种民间组织如商会、联合会的作用,加强各企业特别是同类企业的联系,避免无序经营,恶性竞争。

    (四)建议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宣传广西在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中的优势,充分展示广西的地缘和人文优势,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加强与东南亚国家联系,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企业还建议,如有可能尽快在东兴市或凭祥市建立具有试验示范性质的“广西口岸经济区”,按照不同的功能层次、规模大小有选择的设立保税区、对外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等多种类型和形式,提高口岸贸易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口岸经济发展模式,为广西在未来的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