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财经观察)“非典”难阻金融向上
  • 时间: 2003-05-23 08:26:38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和讯网    点击:
  • ●合理的政策配套再加上外贸出口的大幅增加,良好的宏观经济走势为中国金融运行健康平稳、金融机构效益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虽然“非典”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对金融业而言却是“中性”的,因此新一届政府不但不会放缓其改革进程,而且还会进一步重视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3年3月份,中国经济继续在高位运行。一季度GDP增长9.9%,延续了去年的走势。根据5月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虽然部分地区受“非典型肺炎事件”(SARS)的影响,但中国4月份全国GDP仍保持了8.9%的高速增长。而近期的各种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一轮快速增长的景气周期。

      银行

      首先银行的经营业绩与宏观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从宏观经济的走向来看,2002年,中国继续执行扩大内需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的政策配套再加上外贸出口的大幅增加,2002年全年GDP超过10万亿元,比去年增长8%。良好的宏观经济走势,为中国金融运行健康平稳、金融机构效益明显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从股份制银行的内在扩张来看,上市银行在一定的发展基础上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冲动会越来越大。按照银行业的内在发展逻辑,银行的生存、发展天然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联系在一起。从2002年第三季报来看,四家上市银行经营规模不断扩展。与年初相比,四家银行的总资产和存款规模都有较大增幅。四家银行平均总资产增幅达38%,各项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增幅平均高达51%和34%。

      再次,银行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日前,国家计委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制定的《商业银行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已经完成,预计将很快发到各商业银行。除传统的存贷、结算业务外,各上市银行会大力推行金融业务创新,加强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的合作,以满足客户的多层次的金融产品需求。另一方面,3月份银监会的建立,将进一步推动银行产权、风险约束激励机制、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完善了中国金融监管体制,与证监会、保监会一起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为将来实行的金融业混业经营制度打下监管基础。

      证券、信托

      近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前证监会主席周正庆表示,现在是创造条件让银行、保险资金“合规”进入资本市场的时候了。他建议目前要加紧补充修订相应法规,适当扩大保险公司在证券市场的投资比例,同时,社保资金也应适当扩大进入资本市场的比例。如有相关政策出台,必然会拓宽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经营渠道,对其业绩形成重大影响,其股价会提前作出反应。

      其次,在金融管理体制上,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国已于2003年3月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统一监督管理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在金融监管方面,新设立的银监会将与人民银行各司其职、互相促进,确保金融机构安全、稳健、高效运行。银监会直接管辖信托投资公司,市场普遍预期信托公司的投资渠道会进一步拓宽,信托市场将更加活跃。

      最后,从证券市场运行情况来分析。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仍处在调整时期,虽然2月份券商收入同比增长两成,但券商整体业绩仍没有明显变化。沪深两市2003年一季度融资额近150亿元,目前证券市场确有资金紧缺问题,一方面,因为不管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在连续遭受严重损失后,手中可用的资金大幅缩水;另一方面,新股和债券的发行,又不断从市场上抽资出去。而股市的不景气又将外围资金“拒之门外”。因此,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证券市场资金日益吃紧。

      但是,在表面上市场资金短缺的背后,各路资金正在通过各种途径悄然向股市挺进。尽管从目前来看,这些资金入市的规模有限,对市场的影响也极其有限。但是,如果这些创新业务进展顺利,则其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因此,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以及QFII的初步实施实施,后市机会有所增加。

      “非典”

      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将如何看待在中国部分地区大肆横行的“非典型肺炎事件”对整个国民经济,乃至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金融业能否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从近期来看,“非典型肺炎事件”已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某些行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也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因此在短期其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严重的。而金融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金融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具体来说,若整体宏观经济受到较严重的影响,GDP增速趋缓,银行业的经营规模扩展和业绩增长将会放慢;若只是某些行业受负面影响,而某些行业如制药业、保健业、电讯业、电脑业、远程教育事业、电子商务、现代传媒、网上游戏业等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机会,则正负影响相互抵消,对银行业的发展干扰不太大。

      对证券业而言,除宏观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影响外,传统的利用营业部的经纪业务则一定会受到致命的冲击,也许从此不再成为经纪业务的主渠道,取而代之的是网上交易。此外,证券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反应是提前的,因此,如果短期“非典型肺炎事件”可以得到控制(三个月之内),则大盘会整理向上,证券业的业绩会有所提升。

      对保险业而言,是一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时期,一方面可以开发新的险种,为将来的业务扩展作准备;另一方面,如若险种设计得不科学,或“非典型肺炎事件”存续的时间较长,则对保险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了20多年了,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和驾驭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尤其是近几年,政府主动运用财政、金融等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国民经济发展的效果比较明显。因此,如若“非典型肺炎事件”的影响期较长,除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力量去消除、降低其扩散以及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外,政府会运用“更加”

      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去消除、减低宏观经济的波动。

      银行业的景气度有所上升。虽说“非典型肺炎事件”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对金融业而言是“中性”的,因此新一届政府不但不会放缓其改革进程,而且必然会进一步重视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加大银行业的改革力度,其中货币政策必然会作积极的配合。在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大的框架下,建立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的合作通道,以适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

      因此,综合考虑,2003年中国GDP增长仍在8.5%左右,金融业将会平稳发展,银行业的增幅与去年相当,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业的盈利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