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份,尽管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与一季度相比,则出现了一定的回落走势,这与今年以来我国在一些地区相继爆发“非典”疫情有一定的关系,但我们同时还认为,即使不发生“非典”事件,一季度经济出现了接近10%的高增长也是难以持续的,二季度也会出现一定的回落,因为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水平在7%到8%之间,今年的经济增长加速与政府换届及入世效应继续显现有明显的关系,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未取得突破性成效之前,超过9%的经济增长将缺乏可持续性。因此,可以说,突如其来的“非典”事件加快和加深了二季度经济增长的回落态势。在分析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时,我们需要将两种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区分开来,即“非典”事件的强力冲击和经济的自然性调整要求。
工业增长的明显回落主要是受自身性调整因素的影响
今年一季度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高达17.2%,这一增长速度仅次于改革开放以来的1992-1994年高速增长时期和1985年,1992-1994年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了20%,1985年则达到了18.2%。“九五”工业增长相对缓慢,高的年份1996年不过12.1%,低的年份为1999年,仅8.1%,在“九五”中期以来形成的调整型增长阶段,中值一般在10-11%。去年一季度工业增长10.9%,随后三个季度逐步加速,到第四季度已超过14%,有逐步摆脱工业调整型增长的趋势,今年一季度则继续加速上升,达到了接近经济严重过热时期的水平,与此相应的,投资增长也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开始担心中国经济存在过热的苗头,是有相当的理由的。对这一问题的关键争论点是:这种增长是否完全或绝大部分是内在因素的作用,如果增长是由明显的外部力量推动及部分内在因素的影响,那么其增长的持续性将受到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影响(外在因素一般具有较明显的短期效应,长期效应不足),从而具有不可持续性。我们认为:一季度工业及GDP增长具有超常规的性质,不具有可持续性,以后季度将会出现一定的回落态势,工业增长将回落到12%左右。
首先,这种高增长相对缺乏需求面的支持。消费需求的相对不足对工业持续会产生较明显的需求约束。80年代及90年代上半期的经济高增长,是建立在需求和供给均出现内在加速增长的基础上,其中总需求的强劲增长起了关键性作用,也是造成经济出现高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这一次经济快速增长明显与之不同,投资需求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下保持相当较快的增长水平,而消费增长一直相对疲弱,高的年份达到10%,低的年份不过7%,在经济增长超过预期达到9.9%的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仅增长9.2%,低于GDP增长速度,更明显低于投资和工业增长速度,这说明经济增长的需求约束仍然没有得到实质的改变。现在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是在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及中小城市普遍地仍处于消费不足的状态中。经济过热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供给和需求同时出现过热,而目前只是供给增长的一头热,另一头的需求增长特别是消费需求增长仍然不温不火(尽管有些新的消费热点在加速形成,但还未成为主导性力量),并未出现明显的加速趋势,这也是我们判断中国经济目前在总体上并不过热的一个重要理由。仅一头热的经济增长将难以持续,会受冷变量的影响而出现一定的回落走势。
其次,四月份重工业增速的大幅回落,明显不是受“非典”事件的影响,而是内在调整要求的反映。一季度,我国重工业增长速度高达19.2%,比轻工业快5.1个百分点,这是“九五”以来甚至改革开放以来少见的(改革初期政府大力纠正前期重工业优先战略,轻工业加速“补课”,增速长期快于重工业),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工业发展正在加快升级,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工业结构深化,一些重工业将加速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短期内轻重工业增长差距过度扩大,可能出现新的结构失衡迹象。目前重工业增加值与轻工业之比为接近2:1,前两年大致为1.5:1。相比较而言,工业是受“非典”影响最小的部门,重工业的影响更小,因此,4月份重工业增长由一季度的19.2%回落到15.9%,降3.3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其存在内在的调整要求。与一季度相比,轻工业增长没有出现明显的回落也说明这一点,4月份轻工业增长13.3%,仅比一季度回落了0.6个百分点。因此,可以说,四月份工业增长的回落主要是重工业自主回落所致。
三是国有及控股企业工业增长的明显回落表明,政府主导的国有经济加速增长的基础不牢,这也是一季度经济超常增长难以持续的一个原因。今年一季度以及去年以来工业增长的加速一方面与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民间企业工业加速增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国有经济加速增长有关。而国有经济增长加速与积极财政政策持续实施及政府换届有直接关系。一季度国有及控股企业工业增长16.4%,比去年同期提高7.7个百分点,加快的幅度比全部工业要大,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6.3个百分点。四月份国有及控股企业工业增长明显回落,为11.9%,比一季度回落4.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仅高1个百分点。在国内需求增长并不十分强劲的基础上,国有及其他类型工业加速缺乏持续动力,外商投资企业及国有一些民间企业工业增长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主要是由于这两类企业出口继续保持高增长。
“非典”事件对消费增长的短期影响相当明显
“非典”事件是一种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危机,在短期内将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减少消费。“非典”对旅游、餐饮、零售及交通运输服务等消费活动的影响相当明显,在“非典”期间,北京有60%的餐馆关闭,其中高档的和低档的餐馆冲击最大。4月份全国餐饮业仅增长2.1%,回落12.5个百分点,其中有14个省(区、市)出现负增长,这发生在四月下旬,影响时间较短,估计5月份的影响将更大。“非典”事件对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使总消费增长下降,4月份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为3406.9亿元,同比增长7.7%,同比增幅下降0.5个百分点,比上季度则明显回落了1.5个百分点。另外,旅游业、各类交通运输服务业都将受到较大影响,旅游业仅“五一”黄金周估计将损失200多亿元。
二是短期内对城市消费的影响比农村明显。4月份城市消费增长8.1%,比去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则回落了2.3个百分点。而“非典”对农村消费的影响相对较轻,4月份增长7%,仅比一季度和3月份回落0.1个和0.5个百分点。“非典”疫情主要发生在城市,特别是一些像香港、广州、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由此引发的城市居民普遍地恐慌,是造成“非典”对城市消费影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就是消费结构不同,城市恩格尔系数低,农村恩格尔系数高,即城市居民消费食品支出及其他必需品消费占的比重低,因此,受“非典”事件的强烈冲击,耐用消费品及非必需品消费所占比重高的城市消费下降将更为明显。
三是“非典”对消费的影响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既有短期有利的一面,也有长期有利的一面,并不都是坏的影响。如短期来讲,“非典”事件将促进中西药品、消毒、洗涤、卫生用品销售快速增长,4月份中西药品类和洗涤用品类分别增长21.1%和35%。“非典”还促进了汽车的消费,这主要是由于在“非典”疫情爆发时期,人们担心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安全,因此,一些打算购车的消费者或持币待购者,对“非典”担心则促使其提前购车。就“非典”对消费的长期有利影响来讲,主要是将促进人们的消费观点的变化,对产品的安全性、质量要求将更高,从而对那些品牌产品、信誉高的公司生产的产品依赖度将会大大提高,因而,有利于消费与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
“非典”对外贸的影响将在三季度得到较充分地显现
四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和外资依然保持了去年以来的强劲增长势头。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入世效应进一步释放,特别是我国许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及劳动相对密集的加工贸易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入世后世贸各成员国对我国出口的许多正规和非正规的贸易限制明显减少,从而促进了我国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及国家和各地采取的一系列刺激出口的政策措施,提高了国内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对今年的出口形势,我们不能估计过高,估计今后几个季度将会出现逐渐回落的态势,主要理由是:(1)入世效应将会递减。去年我国出口增长22.3%,出口规模超过了3000美元,成为全球第五大贸易出口国,基数的不断抬高及入世效应的递减都将使我国今后几个季度出口增长出现一定的回落。(2)“非典”的短期影响估计将在第三季度显现。“9·11”事件、美国经济不景气、伊位克战争及这次的非典事件,都增加了短期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贸易商将会通过缩短订单期限来控制经营风险,一般半年以上的订单大幅减少,多的是一月、一季度的订单,四月份出口及第二季度的出口主要是受上一季度订单的影响。我们预计,由于第二季度贸易订单的明显减少(如广交会出口贸易合同成交量大幅下降),将使第三季度贸易出口增长出现较明显的回落。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今后几个季度的贸易增长回落,“非典影响”仅是一个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入世效应的递减。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对出口增幅回落有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不必对出口的适度回落大惊小怪,但对一些国家将“非典”作为抑制我国出口的技术性壁垒,需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加以消除。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经济形势与政策动向》课题组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四月份宏观经济述评 增长回落并非都因非典
- 时间: 2003-05-30 08:19:11 作者: 王小广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