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绿色食品产业:海南农业新的增长点
  • 时间: 2003-06-18 09:45:18    作者: 马斌(省政府研究室)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
  • 非典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更加迫切。充分利用我省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抓住非典过后人们消费需求变化的有利时机,把开发绿色食品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突破口和重要载体,“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绿色食品产业有望成为全省农业乃至整个经济新的增长点。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机遇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发展我省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传统农业由于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的不合理排放,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建立以及市场监督管理不严等,因食用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引发的人畜中毒事件,以及出口农产品及加工品因农(兽)药残留超标被拒收、扣留、退货、索赔、终止合同、停止贸易交往的现象时有发生。绿色食品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实行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作为一种能有效解决传统农业“后遗症”的最佳途径,绿色食品业已经引起广泛的重视,许多省市纷纷从战略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度来部署绿色食品业的发展。把建设绿色食品基地作为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的战略举措,是我省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发展绿色食品是扩大我省农产品出口的重要途径。权威机构预测,今后10年间,有机食品世界市场将从现在的110亿美元增至 1000亿美元。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在WTO取消全球多边国家自由贸易关税壁垒的情况下,绿色保护已成了一种主要的非关税壁垒措施。随着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在标准、技术、管理、贸易等方面进一步与国际相关行业接轨,我国绿色食品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尽快提高质量,把具有我省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努力培育成绿色食品,增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我省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道”。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绿色食品强调“产品出自最佳生态环境”,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从保护、改善环境入手,将农产品生产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协调环境―资源―食品―健康之间的关系,生产出安全、优质、营养丰富的无污染食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实践证明,绿色食品产业对于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质量和食品的安全性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我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条现实途径。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途径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开发绿色食品需要适宜的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和技术条件,要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突出当地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一是根据自然条件和区域特点,明确我省绿色食品发展总体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明确具体实施步骤及阶段性工作。各地和有关部门要按照绿色食品的产业布局,科学规划相关产业项目,加强宏观调控,防止重复建设。二是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切实加强对绿色食品开发在生产环境、生产管理、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产品加工、管理监督、环境监测、市场导向等方面的全程监控,建立一个有序的绿色食品研究、开发、生产、消费的服务体系。三是将发展绿色食品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特别是与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相结合,通过绿色食品开发,提高主产区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绿色食品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扩大农产品出口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积极扶持,鼓励发展。积极鼓励企业投资绿色食品开发,政府可在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科研投入等方面进行倾斜,使其成为最有吸引力的产业。一是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坚持以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财政投入和信贷投入为导向,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绿色食品开发,尽快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开展资金入股、原料入股和设备入股等形式,增加龙头企业和农民的投入比重。二是充分发挥财政、金融部门的职能作用,把扶持绿色食品开发作为资金投放的重点,切实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扶持那些市场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牵动能力大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对已形成产业化经营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集团要给予重点扶持,使信贷资金的投放尽可能向绿色食品开发倾斜。在条件成熟时,省财政每年要投入一定规模的资金,成立海南绿色食品专用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绿色食品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绿色食品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培训等方面。

    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消除一系列阻碍生产和流通的制约因素,建立起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经营格局,形成绿色食品产业链,逐步建设一批大规模、标准化的产品和原料生产基地,培育一批从事生产、加工、贸易、科研开发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是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即由公司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农户在公司的指导下按有机方式生产,公司包销产品。以公司制定技术标准来指导绿色食品的全程清洁生产,真正做到低残留高品质,树立绿色食品的品牌,形成产业化经营。二是建设高标准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本着市场牵动、科技先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生产习惯,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依托绿色食品的主导品种,发展区域特色名牌产品,注重形成群体规模,从而确立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三是迅速培育一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依托原料生产基地,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所有制界限和行业界限,按照生态环境、经济区域组建一批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集团。注重培育壮大现有的绿色食品企业,吸引上市公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中型食品加工、商贸企业参与绿色食品产品开发和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规模生产推动、市场流通拉动的效果,不断增强我省绿色食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扩大宣传,强化市场拓展力度。一是把宣传引导工作放在绿色食品开发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我省绿色食品整体形象的宣传,提高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环境意识,使消费成为生产的原动力,形成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二是加强绿色食品市场培育工作,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拓绿色食品市场。改变绿色食品必然价高的错误认识,改变绿色食品是“富人食品”的消费观念,面向普通百姓,通过价廉物美质优安全等优势来吸引众多的消费者,扩大绿色食品的市场。依托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一批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形成贯通城乡、辐射省内外的市场网络。在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统一的营销机构,采取联购联销、代购代销、连锁经营等形式,把我省绿色食品成功推向国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