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要正确看待农垦经济总量在海南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问题
  • 时间: 2003-06-09 01:43:48    作者: 罗速辉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近年来,有人在一些场合发表“农垦经济发展滞后,拖了全省的后腿”、“农垦经济总量在全省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以及“农垦占用海南省土地资源近1/4,对全省的经济发展贡献不大”等等讲话或看法。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本人谈谈个人认识。

    这些年来,农垦的经济发展总量在全省中的比重确实是在下降,由海南建省前1987年占全省比重的20.8%下降到2000年的6.9%。但是笔者认为:农垦从事的是农业产业,随着海南建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垦其经济总量在全省中的比重下降,是海南全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越发达,第一产业的比重就会越来越小,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世界上发达的国家是这样,国内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是如此。本人就农垦经济发展总量在全省中的比例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从产业、资金、企业和统计口径的角度作些简要的分析:

    1.农垦从事的是农业产业,比例下降是正常的。

    海南农垦的创建是为落实党中央的决策,发展国产天然橡胶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半个世纪的生产和经营总体上主要是从事农业产业。一是从农垦的产业结构上看,农垦第一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均在60―70%之间。农业产业特征明显。农业是弱项产业,其发展不但受市场风险的影响还受自然风险的双重影响,如农垦的经济总量1995年已达到36亿元,而到2000年仍是36亿元,经济总量没有增加。农垦主要生产干胶产品,1995年20.2万吨,2000年也只是20.7万吨。销售价格1995年是每吨13589元,而2000年每画仅有8662元,市场风险也非常大;二是由于资源极限,其发展空间、潜力不大。农垦经过50年的开发建设,可利用资源已基本开发利用,规模基本稳定。从垦区的资源利用配置上看:垦区的土地资源,我们平时往往在对外介绍或者宣传时,经常是说垦区土地资源极为丰富,资源总量占海南省的近1/4。我认为,这种表达是不全面的,因为它仅讲数量,忽视了质量。应该说垦区的土地面积总规模达1282万亩,资源总量大,但可开发利用率不高,人均占有量并不多,而且土地质量也比较差。到2000年底垦区已开发利用730万亩,尚可开发利用的仅有近60万亩。也就是说能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仅有800万亩左右,尚达不到资源总量的2/3,有超1/3的土地资源为高山大岭是不能开发利用的。在已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中,用于橡胶园367万亩,林地138万亩,热作、茶园及热带水果62万亩,耕地面积55万亩,生产水面6万亩;其它的居民点、山塘水库、道路面积超过100万亩。从实际利用的土地资源的情况看,垦区可开发用于农林牧渔的土地面积不足700万亩,按人均可利用土地面积还达不到7亩,与海南省的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面积基本是持平的。由于海南农垦是在建国初期为发展国产天然橡胶而创建的,其建立的基础是在原来未开发利用的荒山野岭和环境、区位条件都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尽管垦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但由于资金因素制约,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是比较差,因而近年来在招商引资或土地开发方面的成功率较低。另从垦区土地资源的配置上看,应该说后续存量可开发潜力不大,应在调整、整合、优化,提高土地利用率上做文章。也就是说主要种植业应向比较效益优势区域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难于在经济总量上的扩展,目标应是从质上的提高来增加经济的总量;三是由于农垦的地理环境、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建设资金等因素制约,要发展第二、三产业难度大。因此农垦也就形成了主要以从事农业产业的生产格局。海南建省后,全省经济有较快发展主要是二、三产业,第一产业也是下降的。全省的农业产业比例从1987年的50%下降到2000年的37.9%,下降了12个百分点。

    2.资金投入少,比例下降是必然的。

    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的,如果没有投入,哪来的产出。从海南省与农垦的建设资金投入上看,海南从建省前的1987年全省的建设资金投入仅有20亿元,而到2000年近200亿元。“八五”、“九五”全省10年合计投入达185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净增投入1198亿,第二产业净增投入720亿,第三产业净增投入1445亿;而农垦1987年的建设投入已近3亿元,而到2000年也仅有8.6亿元。“八五”、“九五”合计投入71亿元,占海南省这10年期间建设总投入的3.7%。海南全省“八五”、“九五”期间合计新增增加值1381亿,平均每增加一亿元投入,新净增1.82亿元增加值,而农垦每投入1亿,新净增3?9亿增加值。当然,全省这期间投入有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如公路等没有产出的项目。

    3?农垦是企业,目标是追求效益最大化。

    由于历史、体制上的因素,海南农垦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特点。如:国营农场具有企业的特点,是独立核算单位,自负盈亏、依法纳税,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无疑是企业的性质。既然是企业,肯定是以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在其经济发展上,首先要考虑经济效益为第一位,也就是说在有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加快经济的发展;但农场又具有社区的特点,农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生活区域,承担了文教卫生、养老保险等社会管理职能,但又没有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方面的职能。如农垦的桂林洋农场,是1991年被省政府批准建立的海南省六大经济开发区之一,农场为了改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多渠道措集资金,先后投入6.5个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了一些大的项目。到2000年已有投产的项目单位,列入农垦统计的就有10个,其投产的产值达到19亿元,去年产值已达到25亿元。为农垦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也为农垦的经济总量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投入的基础设施资金大部分是举债而来,现在不仅要还本,还要付息,今后的管理与维护这些设施还需不断的资金投入。另方面在引进项目上,土地的转让,对土地的增值税、工程建设税、耕地占用税,以及工商管理、报建费等所缴纳的费用高达46%,引进的项目投产后,项目税金也是上缴给地方政府,仅1999年上缴税金达2.35亿元,然而桂林洋开发区却没有从招商引资项目投产中得到受益。桂林洋农场虽然社会与经济发展了,但农场由于负债过重,生产、经济经营困难重重。

    4.统计口径不一致,统计范围不明确。

    一是统计口径不一致。海南农垦经济统计口径一直以来是按照国家农业部对全国农垦的统计规定而进行统计的,在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上是按照分配法进行统计,海南省统计局对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方法是以生产法进行统计的,口径不同。如1990年以来在第一产业增加值上,垦区增加率比全省低10―18个百分点,如果农垦按照全省的增加值率计算仅九五期间就可以增加超过20亿。二是统计范围不明确。按照国家统计的有关规定,是以属地统计为原则的,也就是说在农垦区域内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产值应列入农垦的范围,统计业务应该是由农垦统计。但是由于省有规定,经济增长量列为各市县领导的政绩考核,部分市县也把本应农垦统计的单位,抢先进行统计。三是从海南省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年鉴的资料上看,全省的农业四税缴纳额,“八五”、“九五”10年合坟33亿元,农垦缴纳了16.2亿元,占全省农业四税的49.1%,而农垦这10年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海南全省的比重的15%,也就是说,农垦交了近50%的农业四税,增加值仅有15%。关于统计的口径和范围问题,去年海南省统计局张恒局长于9月19日率领在家的副局长及在家的所有处长到农垦总局召开协调会,已经明确了统计口径与统计范围。

    (作者为海南农垦总局发展计划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