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精管橡胶 力保产量
  • 时间: 2003-07-14 09:08:14    作者: 记者:陈彰 通讯员:吴坤岛、刘潮奋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最近,记者在大丰农场《关于2002年度承包经营目标责任执行的自审报告》中看到一组数字:本年计划上交利费89.1万元,实际上交89.1万元,完成计划的100%;干胶直接单位成本与调整后的计划对比,每吨减少61元,企业资产负债率年初为48.5%,年末为37.2%,对比降低11.3%;职工劳均收入9767元,比上年增加将近1000元,增长11.1%……

    一组数字,两个指标,分别是递增和递减。该增的增,该减的减,两个指标所反映的目标又是一致的:企业综合经营水平的提高。回顾这几年的经营环境,像大丰农场这样的发展的潜力有限的企业,为什么能实现资产负债率的大幅度下降,为此,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企业资产负责率的大幅度下降,是企业本着从经营实际出发,科学管理的综合反映,其中既有企业练就‘内功’开源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因素,又有企业节流加强内控减少开支的因素。”财务科长张垦光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概括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抓好橡胶生产,促进经济不断发展,是最重要的开源。这些年来,大丰农场的干胶产量能实现在稳定中提高,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经管科长刘伯达对“开源”进一步释解。他说,大丰农场原是一个科研单位,土地总面积仅7.19万亩,已开发利用4.98万亩,土地利用率高达69.3%,在垦区的山区橡胶农场,土地开发程度这么高的单位是不多见的。而全场在职职工就有1658名,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农场。虽然橡胶面积有3.36万亩,开割树2.77万亩,其中近6000亩是属于试验的低产品系,这些年大丰的干胶产量都维持在2000吨左右,产量要提高一点都很不容易。这就是大丰农场的场情。

    根据这一场情,抓橡胶生产就只能是精管,细管。产业不能做大,就要把它做强。

    怎样管理才算精,才算细,才算强,记者到一个干胶大户七队调查。走进橡胶林段,看到林相整齐,林带通透,环山行松软;橡胶树“六清洁”搞得很好,树身光滑,胶杯干净,割面平整。从林段管理看职工的积极性,红旗片主任兼七队队长施玉龙很轻松地回答记者关心的怎样调动胶工的生产积极性的问题。他说,从经营管理的角度上说有一个好机制。这些年来,大丰农场在割胶生产方面,全面实行不定产岗位长期承包的办法,胶工称完当天的胶水得出干含以后,便知道自己当天的收入,心里很踏实,不用担心到了月底领工资时要被倒扣的现象发生,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这个机制怎样避免不同单位、不同生产条件而产生的产量悬殊?刘伯达科长说,他们有一套科学严谨的操作方法,就是以单价作为杠杆,调节因环境、品系等自然因素所带来的差别,这样就能相对合理。据这几年来运作的情况看,队与队之间的年平均收入的差距大概在两三百元的范围。这说明农场在宏观上的调节是成功的。

    “这个机制还考虑了不同岗位之间的悬殊。”施玉龙队长说,在分配岗位的时候,充分考虑路途的远近、环境的优劣,割龄的长短、产量的高低,根据这些因素进行配置。这几年职工年平均收入的差距大概也在两三百元的范围。所以职工对这一机制也是拥护的。这些年大丰农场的胶工队伍这么稳定,这就是割胶生产的机制使然。

    “不定产会不会出现强割的短期行为?”记者问。

    “不会的。”施玉龙十分肯定地说。他说每人4个树位,分别在不同的4片,任何一次割胶都会受到来自相邻树位的监督,根本没有做假的条件。另一个监督来自每月检查耗皮和深浅度,超过了就要受罚。这些制约机制就能保证不定产制度的顺利实施。“我这个年产干胶200多吨的生产队,几十名胶工,生产秩序非常好。”施玉龙作为一个基层干部,他是这样评论农场的经营管理的。从这个侧面,也反映了大丰农场胶工队伍的良好素质。

    精管在于提高割胶技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树位都推广阴阳刀割线,据说阴刀产量占了60%以上。这么大面积的阴刀割胶,怎样把握胶工技术?记者接触了部分基层单位的领导,了解到割胶生产队一半以上的队长都是割胶辅导员出身,我们在四队见到先锋片副主任兼四队队长的林振忠,就曾经是农场的磨刀能手、割胶能手,因此他们的割胶技术抓得很到位。农场党委办主任吴坤岛说,在割胶辅导员队伍当中,发现和培养生产队行政主管干部,是大丰农场培养干部的一大特色。因此选配生产队的割胶辅导员时把关很严,要由生产队提名,场生产科考核审核,像选配生产队干部一样严肃认真。辅导员所在的单位,胶工技术一二级率达不到82%以上的,每降低一个百分点,要罚10元,超过的同奖。这样就迫使辅导员认真地、自觉地做好胶工的技术培训和胶工的实地辅导工作。农场组织部门关注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优秀的割胶辅导员进行跟踪考察培养,不称职的辅导员,场一产技术部门有权撤换,因此保证辅导员队伍的活力和抓技术的动力,从而促进了胶工技术的提高,而且技术十分稳定。近几年来,全场胶工的技术水平一二级率达到87%以上,等外胶工不准上岗。从橡胶生产的规模看,大丰农场在农垦琼中片11个农场中属中等偏下水平,然而每次琼中片组织的割胶技术比赛,大丰农场的技术都跃居前列。2002年、2003年分别获得比赛的第一名和第二名。技术大赛上的上乘表现,是来自平时的过硬本领。

    橡胶细管,管到让生产队长能够熟悉本队的每一个林段甚至每一株橡胶。红旗片副主任兼六队队长吴燕丰谈本队的橡胶树时如数家珍。他说,大丰农场地处黎母山腹地,属高寒地区,每年开割前总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寒害、病害影响,割株叶片老化不整齐。如果按常规的胶叶老化率达到50%才开始动刀割胶的话,开割的时间就会延后。因此,在遇到病害、寒害的高发年度,就要一株一株地落实,老化一株开割一株,待叶片完全老化后直接进入正常的产胶期,这样避免了时间上的浪费。一株株点数鉴定能否开割,工作很麻烦。但管理要细,就得这样做,否则产量就无法完成。

    大丰橡胶的精管,还来自充足的肥源。记者从那乌线转入大丰农场路口再走几公里进入场部,沿途看到的橡胶树叶厚色墨,林段高度荫蔽,虽久旱无雨,但环山行却十分湿润。常识告诉人们,这样的橡胶园管理一定是肥料十分充足。

    记者到一个边远单位十队调查,谈到橡胶施肥,队长杨远立即脱口而出:“每株开割树保证年施2公斤橡胶专用化肥。”陪同调查的场党委书记吴法英看到记者专往肥沟上踩,就叫人拿来锄头,他往肥沟里挖,肥沟里厚厚的牛粪高度腐熟,白色的橡胶营养根布满肥沟周边。

    记者直观感觉,这是真正的优质有机肥。吴法英说,这些年农场对有机肥的投资是花了本钱的。首先是投资发展养牛,每个生产队保证要有一群30头以上的黄牛。接着是在林段建设活动牛栏,再接着就是投资给每个生产队都建设一个平顶的固定牛栏。养牛工的垫栏材料全部是绿肥,难怪林段砍得那么干净。在牛栏旁边,记者看到一大堆基本腐熟的垫栏肥呈正方形,队长说,这些有机肥待验收后有计划地安排施下去,肥料的质量是经得起检查的。记者要从干含来体现橡胶的养份,6月份,全场日干含平均是30%以上。1999年以来,橡胶开割面积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减少,但年产量仍保持在2000吨左右。

    管理精管细管,产量高产稳产,这是大丰农场橡胶生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