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1959年7月出生,湖南宁乡人,经济学硕士。现任海南省政府研究室主任。近年来先后发表《现代工业:海南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三农:海南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立足省情走自己的路》等多篇理论文章,编著有《中国入世对海南的影响》等。
对话
正确看待“自贸区”
记者(以下简称记):6月18日,中、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了“中泰关于在《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期收获’方案下加速取消关税的协议”。中国与东盟组建自由贸易区由此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胡光辉(以下简称胡):去年11月4日,中国和东盟10国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启动,也预示着海南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
记:省政府研究室研究这一课题,认为“自贸区”对我省经济总体上的影响到底如何?
胡: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我国整体经济带来的影响是正面的和积极的。就海南而言,由于与东盟国家资源条件类似,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可能给海南带来机遇的同时,带来更大的冲击和挑战。其影响程度可能要超过国内其他省区。具体而言,给我省经济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优势的明显弱化。建省以来,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又是最大的经济特区,具有明显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等,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与东盟经济的日益融合,海南传统优势将逐步弱化。
热带农业遭受严重冲击。随着“零关税”到来,海南原来在国内具有独占优势的热带农产品将会遭到来自东盟国家农产品的有力竞争,现有的部分市场份额很可能被挤占。而由于技术、品种等原因,海南的大部分农产品却难以在短期间内打入和占领东盟国家的市场。
旅游业有冲击也有机遇。东盟国家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热带旅游资源,且市场开发较早,运作成熟,设施完善。随着东盟旅游市场进一步对我国开放,势必造成那些向往热带海岛风光的我省国内客源的分流,使建立在热带海岛自然风光基础上的我省旅游业面临新挑战。但应看到,由于旅游资源不可移动的特点和人文环境特点,海南在争夺国内资源方面仍有优势,扩展海外市场也有广阔空间。
海洋渔业发展潜力更大。近年来,南海周边国家对我国南海渔业资源的争夺不断加剧,渔业纠纷日益增多。随着中国和东盟之间政治关系、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南海渔业争端有可能得到缓和,给我省发展海洋渔业创造了条件。同时,我省还可以在“自贸区”的制度框架和机制保障下,争取分别和南海周边国家签署渔业合作协定,以扩大我省渔民的捕捞区域,就近解决渔获产品的销售和补给问题,进而实现南海渔业的区域合作,为我省海洋渔业的发展开辟新天地。
农产品加工业从中受益。东盟自然资源丰富,是我省加工业重要的原料采集地,同时,我省也有不少加工企业的产品进入东盟国家市场。随着东盟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我省加工业将从东盟国家廉价的原材料中受益,有利于厂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并推动我省加工企业“走出去”,到东盟国家从事生产和加工。
先试先行四条路
记:据我所知,我国与东盟决定组建“自贸区”后,云南、广西、四川、重庆、浙江等地纷纷提出了参与“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构想,并开展了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如与东南亚接壤的广西、云南两省区,先后向国家提出了建设“边境经济合作区”、“零关税自由贸易区”等建议,并着手建设“国际大通道”。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海南参与“自贸区”建设有哪些可能的途径?
胡:第一,建立先行示范区。在这一思路下,由中央人民政府授权,在东盟愿意接纳的前提下,海南省作为一个经济体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按照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步调,先行和东盟实现一体化。通过建立先行示范区,可以发现人员、资金、产品在自由流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
第二,开展次区域合作。这一思路的依据是WTO所认同的授权原则,即由中央政府授权海南,同东盟一国或几国的某些地区商谈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搞次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合作。在海南可以参与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中,比较有价值的构想是,与广西、广东和越南共同建立“北部湾经济圈”。
第三,开展产业合作。海南完全可以把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和海洋渔业作为开展产业合作的切入点,展开自由贸易,然后逐步扩大到其他方面。
第四,建设水路大通道。海南位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地理中心,虽然与东盟国家没有陆地接壤,但与东盟国家十国中的九国都能水路相通。且具有优越的海港和空港条件,现已拥有四方七港和南北两个国际机场,加上信息智能岛建设进展顺利和连接全国铁路网络的粤海铁路通道的开通,海南要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水路大通道的枢纽是很有希望的。
重在参与扬长避短
记:听了您的分析的确令人感到振奋。您认为,海南参与“自贸区”建设的突破口应选在哪里?
胡:沉着应对,积极参与,是海南的明智选择。我认为,开展产业合作是海南参与“自贸区”建设最现实、最有经济效益的途径,以此为重点,视“自贸区”建设进程,有选择地参与其它形式的合作。近阶段,尤其应该集中力量建设对话交流中心、南海开发基地、热带农产品加工基地,以此作为突破口,在参与“自贸区”建设中形成鲜明的海南特色。
中国与东盟组建“自贸区”涉及大量复杂而艰难的问题,需要密切的对话和磋商。在政府间磋商机制外,建立一个长期、稳定、论坛性质的合作对话研讨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我省可以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这一交流机制,将“自贸区”建设议题作为每年年会常设性的话题之一;或单独创办定址定期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话论坛,在“自贸区”建设中承担起对话交流中心的角色。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中心区域是南海,它既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宝库,又是一个极易引起争端的热点地区。建立“自贸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将为南海开发实现广泛合作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海南管辖着我国南海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这是海南潜在的巨大优势。我们有理由充分利用这一潜在优势,力争成为“自贸区”内最重要的南海开发基地,与海内外有实力的投资者合作开发南海的油气、渔业、旅游等宝贵资源,并依托南海开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东盟大部分是热带农业国,有些国家农业经济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在泰国99种主要出口商品中,业绩最好的前 17种全部是农产品。在与东盟国家的竞争中,海南农业必须抢占农产品加工这一制高点。把我省建成热带农产品加工基地,一方面可以提高我省农产品的附加值,为我省那些难以同东盟国家竞争的热带农产品找到出路;另一方面可进口东盟国家廉价的农产品,作为我省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原料,化被动为主动,摆脱遭受冲击的困境,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海南农业:必须抢占加工制高点
- 时间: 2003-07-16 08:54:25 作者: 祁海宁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