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中央部署经济工作 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
  • 时间: 2003-07-31 08:29:26    作者: 王智    来源: 《经济日报》    点击:
  • 当今年上半年经济发展速度出现较快增长势头之时,一些矛盾和问题也相伴而生。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拉动下贷款迅猛增长,人们开始担心信贷风险会逐步加剧,但如果要马上收紧银根,无疑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强烈的副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拿捏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分寸,需要决策者做出审慎的决断。

    2003年的金融形势考验着新一届中央政府。

    7月28日召开的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尽管是对防治非典战役的一次总结,但实际上也是对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一次全面部署。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接受记者采访的金融业人士认为,温总理的这一表态显示出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准确把握,有利于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势头,同时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局部过热还是整体过热

    今年上半年中国面临的经济环境可谓惊心动魄。从伊拉克战争爆发引发的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到非典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伤害,新一届中央政府刚刚成立就面临着一次大考。

    在中央的正确判断和果断指挥下,中国经受住了这场严峻考验,国民经济总体上仍保持了快速增长。由于一季度经济增长强劲,加上6月份工业生产、市场销售等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回升,以及年初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一直持续强劲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00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2%。虽比一季度增速有所回落,但还是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是近几年同期增长较快的时期之一。正因为此,经济是否过热便成为经济界十分关注的焦点。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在分析这一问题时认为,目前国民经济运行的高速增长,它是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所以对于整个宏观经济来讲,目前没有必要探讨是不是过热。

    但不可否认,经济增长当中的一些现象的确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比如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等问题。这些现象的出现并不表明整体经济出现了过热的势头,而是一种部分地区和领域的过热,如果将这种局部过热放大为整体过热,无疑将使经济宏观调控失去正确航向。

    一位经济学家认为,假如没有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在“过热”判断下采取急促的“淡出”措施,实际面临的困难就会更大,中国的宏观调控就会更被动。

    是防通胀还是反紧缩

    与经济走势是否过热密切相关,对中国经济当前是要防止通货紧缩还是防止通货膨胀,各方人士也是意见不一。

    毫无疑问,迅速扩张的货币供应量,已给货币政策调控带来一定压力。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加,也将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如果需求仍然不旺,甚至可能陷入低增长、高通胀的境地。

    那么目前的物价形势到底如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字,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0.3%,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持平,农村上涨0.9%。与上月比,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2%。1―6月累计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0.6%。

    如果对统计数字进行分类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价格水平还没有出现普遍上涨的趋势。分地区看,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0个省(区、市)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涨幅在0.1%至2.0%之间。分类别看,消费品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7%;食品价格上涨0.4%,非食品价格上涨0.3%。其中,衣着类价格下降2.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2.5%,西药价格下降4.9%。

    金融专家李扬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考虑到宏观经济供过于求的基本态势尚未有效改变,加之在全球通缩的大背景下,即使有物价上涨趋势,也不可能持久。因此,总体说来,我国经济尚未走出通缩阴影。

    基于上述两个基本判断,货币政策目前还没有理由做出强烈反应,需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至于汇率升值压力、贷款增长压力等,完全可以采取多种市场手段加以调控。而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的基调,无疑将对我国经济保持较高的发展势头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