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五沪胶库存、实盘继续减少,周一沪胶不涨反跌,由此说明沪胶库存、实盘虽然近期逐周递减,但压力依然沉重,且大幅缩减依然为时尚早。RU306合约完成8万余吨巨量实物交割后,沪胶库存量、注册仓单数量于6月19日双双突破14万吨规模;6月26日、7月3日则连续两周递减,两周累计减幅分别为5325吨、5845吨,相对减幅分别为3.7%、4.1%。笔者认为,沪胶库存量、实盘量向现货市场消化过程将较为漫长,大量库存、实盘依然沉淀期市之中。
与周边胶市关系由升水逆转为贴水
目前沪胶近远期各合约期价为10200-10800元/吨,国际产区胶市RSS3现货胶价为95美分/公斤,完税进口成本为11845元/吨;销区胶市交割月7月合约期价为118日元/公斤,完税进口成本为12425元/吨。国内传统琼滇产区现货胶价分别为10740元/吨、10670元/吨,考虑沪琼、沪滇产销区升贴水幅度分别为210元/吨、280元/吨,则现货胶价均为10950元/吨,上海现货胶价为11500元/吨。由此对比可见,沪胶对国际国内产销区胶市胶价均呈现贴水态势,由此导致沪胶库存向周边胶市流动。
同时,沪胶对琼胶升水幅度也已显著缩减。由于沪胶库存压力沉重,走势显著弱于琼胶走势,沪胶近远期各合约期价对琼胶同期品种胶价已显著缩减至600-800元/吨,考虑到沪琼产销区之间的210元/吨正常升贴水幅度,则沪胶对琼胶实际升水幅度为400-600元/吨,导致买琼胶、卖沪胶跨市套利盈利显著缩减。由此琼胶现货胶源大量集中流入沪胶期市的可能性减小,致使沪胶库存量、实盘量不增反减。
库存减量并未全部流向现货市场
由于沪胶库存、实盘压力渐趋沉重,致使多空双方争夺渐趋缓和。因为若大举追捧期价将面临承接大量实盘,大举打压期价又将面临期价过低的交易风险,由此导致双方无意投入增量资金展开扩仓争夺,沪胶量仓交易规模缩减。但主力资金依然大量沉淀其中,未能获利全身而退。在此背景下,主力通过吸收消化较少实盘,以促使各合约期价波动范围扩增,量仓交易规模重新扩增,继而谋取较多虚盘盈利。
同时,沪胶库存量、实盘量减量并未全部直接流向现货市场。虽然期价对现价贴水,主力在期市承接实盘而转抛现货市场可以获取套利利润,但事实上期市成交相对密集活跃,资金流动性较强,而现货市场成交相对淡静,资金流动性较弱。因此当期价对现价升水,在现货市场承接胶源现货而转抛期市,则盈利的可能性较大;反之,当期价对现价贴水,在期市承接实盘而转抛现货市场,则盈利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是当期现两市转买、转卖规模较大之际,则盈利幅度可能由于现货市场成交规模较小而缩减。目前沪胶库存量、实盘量减量相对总量而言依然较小,即小幅减少不足以使沪胶大幅上涨。但相对于传统胶市每日数百吨至千余吨的成交规模而言,则显得较为集中,即沪胶较少库存量、实盘量回流现货市场,则对现货胶价压力较为沉重,并导致产销区现货胶价跌破11000元/吨、12000元/吨,由此将控制主力向现货市场转抛实盘的规模。
产区未变、销区缩减
沪胶6月26日、7月3日库存报告显示,琼滇产区库存量、实盘量依然维持64240吨、64240吨不变,且处于满库容状态。事实上,上期所对天胶交割仓库扩容仅限于销区实物交割仓库而已,并不包括产区实物交割仓库。而销区上海、青岛库存量、实盘量则有所缩减,由此说明在国际国内胶市处于产胶旺季、胶源供应渐趋宽松充裕的利空背景下,尽管沪胶期价对国内传统胶市产销区胶价呈现贴水,沪胶位于琼滇产区的交割仓库却始终未有消费买盘进驻承接实盘;而位于沪鲁销区的交割仓库,则有部分进口胶被消化吸收。但现货批发商、消费商却认为,虽然沪胶库存、实盘向现货市场流动规模较小,却依然对国内胶市产销区胶价构成较重利空作用。同时,不排除主力将部分库存、实盘转移至不知名地方,或转移至流通渠道。由此说明,沪胶库存、实盘仅由显性库存转变为隐性库存,实质上并未被现货市场全部吸收,更未被终端消费商全部消化。
综上所述,沪胶库存虽然基本确立了减少趋势,但仍有从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沪胶库存压力对国内期现两市的压制作用依然存在,并未显著减轻。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上海期货:沪胶库存由显性变为隐性
- 时间: 2003-07-09 09:39:52 作者: 施海 来源: 上海证券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