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二季度,亚洲仍是资本流入和经济增长的亮点,中国、越南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区内经贸合作取得重要进展;拉美地区经济缓慢恢复,但是部分国家经济脆弱性一再显现,阿根廷外债负担沉重;委内瑞拉实际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俄罗斯等东欧地区国家继续保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外资流入加大;土耳其通胀和财政赤字压力较大。
亚洲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亮点
2003年上半年,亚太地区40余个经济体平均经济增长约5%。按目前的势头,全年增长将超过5%。亚洲地区各经济体经受住多种不利因素的考验,总体保持了全球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尽管非典(SARS)使得经济增长放慢约0.2个百分点,但亚洲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
不含日本的东亚地区2003年经济增长将达到5.5%左右。其中中国保持高速增长,继续领跑,上半年增长8.2%;东南亚各国国内需求强劲,经济复苏超过预期,预计增长超过4%。特别是越南表现出色,当局宣布上半年增长6.9%,全年预计增长近7%。南亚地区有望从2002年的4.2%加快到2003年的5.5%左右。其中印度占了较大比重(75%),预计增长6%。中亚地区(部分独联体国家)经济增长强劲,2002年达到7.7%,2003年也将达到6%左右。2003年太平洋地区岛国整体增长预计达到2.5%,其中斐济最为突出,预计将近6%。亚太地区总体经济形势的迅速恢复和强劲增长势头,得益于各国采取的积极宏观经济政策,国内需求的恢复性增长和出口需求的逐渐增强。
物价方面,该地区总体而言物价水平较低,只有转轨国家通货膨胀相对稍高,但平均也只有2.5%左右。中国等许多国家加大了宏观政策刺激力度,财政赤字加大,可能出现温和的通胀,但总体上目前依然存在防止通缩的压力。外资流入继续增长,但金融体系依然脆弱。就业状况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在中国、印度、香港特区等地趋于严峻。
国际收支方面,虽然受到SARS的不良影响,2003年第一季度亚洲地区经济体出口增长依然强劲,国际收支状况良好。第一季度中国大陆出口增长34%,新加坡27%,泰国22%,韩国22%,印尼18%,台湾地区11%,马来西亚10%。值得注意的是,区内贸易合作取得积极进展,贸易前景继续看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外资向中国等新兴市场流入呈加速趋势。2003年,预计流入新兴市场的私人资本净额将增长30%。由于SARS,流入亚太地区的私人净资本的增幅不大,但对印尼和印度官方资本流动净额预计将有所上升。亚太地区仍将保持在各新兴市场中吸引资本最多的地区,预计达到拉美或欧洲新兴市场的两倍。另外,新兴市场股市呈现旺盛增长势头。从年初以来,除中国内地外,泰国、马来西亚、韩国等亚洲地区各国证券市场均有较快增长。
与此同时,一部分经济体出现了不容乐观的经济疲软迹象。韩国的投资、生产和消费低迷,经济增长幅度大减;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受SARS影响较深,增长预期有较大幅度的下调。此外,由于该地区大多数经济体政府支出增大,导致财政负担加重,通缩和就业压力不减。
SARS对亚太地区经济体的影响程度不一SARS对经济的影响总体而言短暂而且有限。对于大多数亚太经济体而言,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进程。经济增长模式将更多地决定于该地区较好的经济基础,较高的储蓄率,及其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对外开放中的决心和毅力。不过,各经济体对旅游、服务和贸易的不同依赖程度,决定了短期内SARS对各经济体的影响程度的不同。其中,与美伊战争和全球经济下滑等不利因素相交织,SARS对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打击较大,估计负面影响GDP达0.9-1.2个百分点;对新、马、泰各国预计达0.5-0.7个百分点。但是对中国大陆、印尼和菲律宾,影响稍小,约0.2-0.3个百分点。
中国在区域内贸易中的作用凸显,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取得重要进展目前,中国大陆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对外贸易体。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预测,2010年还将成为东亚最大的出口国,到2020年将是东亚最大的贸易国。据中国外经贸研究院和商务部报告预测,今年中国内地货物进出口总额将较上年增长8%-13%,贸易顺差将大幅减少,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将保持基本平衡或略有顺差。今年前4个月,一般贸易的进口增速达58.3%,大大高于出口35.3%的增速,一般贸易由上年18.5亿美元的顺差,转为61.1亿美元的逆差。
中国成为亚太地区经济体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带动了该地区的出口贸易。区域内贸易的扩大,特别是中国从该地区进口的增加,为区域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2002年韩国对华出口增长52%,台湾地区118%,新加坡75%,马来西亚51%,泰国60%,菲律宾19%。以韩国为例,今年一季度对华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将近61%,使中国大陆成为与美国相并列的最大的海外出口市场。
各经济体发展前景喜忧参半外部环境并非决定性因素。内在的产业结构和各自不同的政策反应仍将主导近期本地区各经济体经济增长模式。中国以扩大内需为主,鼓励出口和吸引外资,今明两年增长速度仍将保持8%左右;越南在转轨过程中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率,预计今明两年将保持7%以上水平;印度加工制造业增长较快,但近年农业受灾严重,今年预计增长加快,有望超过5%;韩国、新加坡、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4个外向型新兴工业经济体,受外部影响较大,其中韩国今年的增长率从去年的6.3%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它3个经济体今年将平均增长约2.5%,低于去年的2.9%;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4个东南亚国家加大了政策刺激力度,今年经济平均增长预计4.5%,仍低于去年的5.2%的水平。
①亚洲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但总体保持较高增速。中国大陆在市场经济改革中继续吸引外资,发挥潜能,各部门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第一季度经济增长9.9%,上半年增长约8.2%。第二季度固定投资持续增长,外资持续流入,下半年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随着投资和消费的迅速恢复,SARS等造成的不利影响逐渐消减,第三季度经济形势将趋于好转,对全年8%以上的经济增长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除了投资推动外,消费拉动也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另一动力。目前,汽车、住房产销两旺,第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36%。物价方面,今年的通缩趋势将有所缓和,甚至可能出现0.5%左右的轻度物价上涨。但是财政方面,虽然较高的投资增长有助于弥补SARS带来的损失,为今后持续增长奠定基础,但是,三峡工程、东西煤气管道等大型公共工程投资,也将使今年财政赤字创历史新高,为银行体系改革等预留的财政空间减小。
印度工业生产稳步增长,但服务业发展缓慢,农业部门由于遭受自然灾害打击而衰退严重。2002财政年度(3月31日截止),印度经济增长率4.3%,与前一个财年5.6%相比下降了1.3个百分点。这主要由于大面积干旱导致农业减产(负增长3.2%)。2003财年能否达到当局6.0%的增长目标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利率低和外资流入使得资金充裕,有助于工业生产的恢复;此外,贸易条件良好,出口增长,经常账户保持盈余,储备增加。但是,由于印度对石油进口依赖较大,如果石油价格持续高涨,可能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受国内需求增长和制造业产品物价上升以及连续两年农业因灾害减产的影响,4月份的通货膨胀率为6.2%,为两年来最高水平。不过随着近期石油工业相关产品价格的回落,通胀趋势会得到一定抑制。汇率方面,由于美元对主要货币贬值,印度本币卢比相对升值(印度将近70%的出口针对美国市场),在过去一年内升值幅度达4.5%,不利于对美出口,软件业等公司部门盈利下降。但是如果以主要贸易国贸易额权重计算,卢比实际贬值2.4%,对欧洲出口增加。预计这一趋势还将延续下去。
②新兴工业化经济体表现出较大脆弱性。多种不利因素交织作用使韩国经济增长大幅减缓,目前正陷入克服1997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迷的状态。今年第一季度GDP自2000年第四季度来首次出现下跌(较上一季度下跌0.4%)。由于伊拉克战争、SARS疫情、朝鲜核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加之SK集团会计丑闻、信用卡坏账、铁路和银行工人罢工等国内不利因素打击,目前投资、消费大幅下跌。今年以来,尽管出口状况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好,但增长率也由两位数降为一位数,下半年进出口增长预计将进一步降至2%左右。同时,由于投资环境恶化,资本流入减少,第一季度吸收外资同比下降50%。由于美元下跌,韩元升值,出口生产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物价方面,5月份和6月份生产者物价指数环比分别下降0.4%和0.3%,第一季度通胀4.1%。国际收支方面第一季度经常账户逆差2亿美元,
但5月份顺差12亿美元。资本和金融账户基本上没有净流入。不过外汇储备仍然保持较高水平。近日,央行将2003年增长目标从5.7%下调到了4.1%,内阁批准了总额为4.2万亿韩元的财政支出追加方案,韩国银行也降低了拆借利率以确保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估计央行还将进一步放松银根。同时,惠誉评级等一些评级公司也在考虑是否要降低韩国信用评级,认为全年经济增长估计只有2.5%,摩根士丹利将增长预测从3.5%下调到了3%。
新加坡受全球IT业泡沫破裂、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转向以及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增长速度减缓,物价趋弱。第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1.6%。新加坡贸工部8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新加坡第二季度GDP下降4.2%。从4月份至5月中,旅游人数下降了70%,物品贸易和制造加工业增长势头也开始下滑。制造业4月份同比下降5%,5月份9.5%。与此同时,消费需求趋弱,5月份CPI同比下降0.1%。摩根士丹利将对新加坡2003年的GDP增长预测从2.1%下调到1%;基金组织年初对新加坡3%的增长预测预计也将下调。不过,新加坡财政状况良好,宏观政策措施尚有较大回旋余地。历年来,当局在利用财政措施刺激经济方面一直非常谨慎,在东南亚国家中财政赤字比例最低。如果刺激措施得当,GDP完全有能力达到2.5%左右的水平。
香港特区受多种外部不利因素冲击,经济增长减速,失业率上升,财政负担加剧。一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4.5%,这主要受货物出口激增20%推动,同时,服务业出口增长也保持强劲态势。一季度服务业同比增长11%,但受SARS影响,4月份游客数量同比下降65%。特区政府已决定将今年经济增长预测从年初的3%进行下调。摩根士丹利将其全年实际GDP从年初预测的2.1%进一步下调到1.8%。名义GDP从0.1%增长下调到-2.5%。全球范围的通缩趋势,继续给香港带来冲击,综合物价水平与去年3%相比,今年继续收缩至2%左右。尽管贸易增长仍将保持4%以上,经常账户顺差将达到GDP的12%左右,但是失业率较高,近两个月来财政赤字进一步加重。
台湾地区遭受外部环境影响经济增长减速,政府支出加大,财政赤字有迅速加大趋势。第一季度受出口增长推动(增幅11%),经济同比增长3.2%。由于受SARS影响,第二季度预计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全年增长预计为2.5%左右。目前最主要的挑战是财政前景黯淡。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赋税的收入增长幅度远低于支出的扩张幅度,导致税收占当局支出的“赋税依存度”比率不到60%,45%左右需依靠债券、借贷和罚没等收入。虽然目前预算赤字规模占GDP比例大约仅占2.5%左右,但有迅速攀升趋势。
③东盟各国表现各异,部分国家政府负担加重。菲律宾经济增长预期下调,政府债务负担沉重。由于SARS的影响,亚洲开发银行预计其2003年增长将从4%下调0.2%-0.8%。同时,资本流入下降,惠誉评级公司将其主权债评级从BB+下调到BB,评级前景从稳定调整为下降。下调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债务猛增。目前菲律宾政府的债务高达财政收入的6倍。2002年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已达5.6%,2003年可能继续加重。
马来西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但经济增长减速,财政赤字上升较快。2003年一季度GDP增长4%,2003年当局增长目标为4.5%。针对不利的国际环境,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新的经济配套措施,希望进一步刺激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SARS,改革计划推迟启动,摩根士丹利将经济预测从年初预计4%下调为3%。与本地区其它经济体相比,出口和工业部门增长相对较弱,但是银行业改革已经取得初步进展,基金组织总裁克勒称,马来西亚的结构改革和金融管理为其他致力于银行改革的国家树立了榜样。但是在财政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一季度马政府通过发行债券筹资额为53亿美元,短期外债约80亿美元,占外债总额的16.5%。近年来,马来西亚财政赤字增大,从1999年GDP的3.2%持续上升到了2002年5.6%,超过香港5.5%,达到了菲律宾等东亚经济体中的最高水平。
越南在转型过程中继续释放市场化改革潜力,外资流入增加,经济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内阁会议6月30日宣布,尽管伊拉克战争和非典影响了旅游、经贸和外商投资,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仍达到6.9%,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部门增长12%,非国有部门增长18%,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33%。即便是在受到SARS影响情况下,头4个月到越南的外国游客数量也同比增长0.7%,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投资环境继续改善使外资流入持续增长。今年前6个月内,新增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长52%。当局希望,今年全年经济增长率能够达到7.5%。
政策得当使泰国经济克服多重不利因素,上半年经济形势好于预期。第一季度经济快速增长,SARS影响短暂而有限。在内需和出口双引擎的带动下,与去年同期相比,2003年第一季度泰国GDP增长高于预期,达6.7%。当局已将全年增长预期从3.5%-4.5%上调1个百分点。今年第一季度增速其中私人消费增长6.5%,农业收成增长8%。至此,泰国已经连续3年快速增长,当局未来6年的目标是GDP平均增长6%。为了抵消SARS的不利影响,刺激经济,6月底泰国央行降息50个基本点。进出口贸易方面,5月份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16.5%,进口增长13%,使当月的贸易盈余达到8亿美元。政府预计,今年贸易盈余将达到50亿美元。不过,4月份旅游人数同比下降45%,SARS对旅游和服务业的影响将在二季度产生更确切的反映。
拉美地区经济缓慢恢复,但部分国家脆弱性一再显现
经济开始复苏近年来,哥伦比亚政局趋稳,财政宽松,出口也保持着一定的竞争力。2003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达到3.8%,全年GDP预计将超过3%,好于政府年初预计2%的水平。智利经济结构出现令人看好的转型迹象,从长期以来出口为导向模式转向更加注重国内市场,外部脆弱性减小。随着国内需求增长,反映月度GDP的代理指数(IMACEC)年初以来开始稳步上升,预计2003年实际GDP增长将达到3.5%左右。巴西经济也走入缓慢的复苏阶段。但墨西哥在全球经济趋弱背景下,3%的增长目标有向下调整的风险。
出现物价紧缩迹象6月初,本地区较大的3个经济体都出现了价格下降趋势。墨西哥发表的物价报告数据显示,5月份主要物价指数出现0.4%左右的下降,阿根廷零售物价下降0.4%,智利也同幅度下降。不过,由于这些国家水、电、能源等存在消费补贴,价格尚未放开,认为“出现通缩”还为时过早,只是在此国际背景下,各国同时出现此现象值得关注。巴西通货膨胀得以控制,年初月环比在1%左右,3月份升至1.2%,4月份以后有所下降,但全年通胀率仍将停留在13%以上水平。
外资流入增长直接股本投资净额可能下降,但非银行信贷流入(其中大部分为债券)将有较大增长。国际金融协会预计,商业银行将继续表现为净还款,但流出额将比前两年下降;官方资本流动净额预计将略有上升,其中巴西和哥伦比亚的官方流入增长将较为突出。今年,流入拉美的私人净资本也将显著增长。拉美新兴市场债券利差在过去几个月间已缩小,但似乎对资本流动净值总体情况的影响尚不明显。总体而言,新兴市场的外资流入在持续几年的下跌之后已经缓步回升,表示新兴国家债券市场价格动向的EMB+指数从1993年至今年年初上升了20%。股市方面也呈现出旺盛增长势头。年初以来,各国证券市场均有较快增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家股价上升幅度都超过30%。
但是,阿根廷和委内瑞拉近期形势再度出现令人担忧的新迹象,成为该地区经济体中应特别关注的两个焦点:
阿根廷外债负担沉重。6月中旬,阿根廷政府宣布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率高达5.4%,这是阿18个月前陷入危机以来的首次正增长。与去年年中时最低水平相比,目前比索汇价已回升37%。此外,与基金组织去年的担心正相反,阿通胀并未失控。但尽管阿经济表面上已经反弹,外债负担仍然沉重。从今年9月份到年底,阿需要向基金组织和多边机构偿还80亿美元,这将几乎耗尽阿仅约100亿美元的所有外汇储备。6月中旬,阿根廷当局宣布加强资本流动管理,外资流入国内后半年内不得自由流出,各界对此表现了甚为强烈的担忧。此外,在经济结构改革、特别是银行部门改革方面,进展缓慢,甚至不能满足今年与IMF贷款协议中承诺的改革启动项目。阿根廷与基金组织临时性贷款展期协议(金额高达68亿美元)将于今年8月份到期,此后阿必须支付数额巨大的债务。如果无法获得其它多边机构的贷款,阿根廷
几乎没有履约的可能。有分析认为,基金组织最终不得不再给予6至8个月的贷款展期。
委内瑞拉实际经济正处在崩溃的边缘。2003年一季度实际经济同比下滑达到创近年纪录的-29%水平。由于劳资纠纷,石油部门生产下滑尤其严重(-47%)。目前尽管石油生产开始恢复,但是由于外汇安排体制限制,私营部门对进口依赖较强,外汇投融资矛盾日益突出。有分析认为,委内瑞拉很可能在近期被迫放弃外汇限制措施,否则可能引发政治危机。国内政治方面,与年初罢工动荡时期相比,政局已经有所趋稳,但依旧面临来自政策实施和改革方面的挑战。来自实际经济部门的衰退压力,已经危及货币金融体制和政策。
东欧、中亚地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东欧和中亚地区国家(包括中欧4国和前独联体国家)2002年经济增长幅度平均高达7.7%,预计今明两年将继续保持6%左右的增长。中欧各国经济逐渐好转,投资回升,国际收支良好,储备增加。但是货币随欧元升值,从汇率变动指标看,预计2007年加入欧元区的计划将向后推移到2010年左右。资本流动方面,欧洲新兴市场的净流入今年预计将平缓。
俄罗斯宣布上半年经济增幅达7%。前5个月居民收入增加15%。除农业、轻工业和电力行业外,其它生产部门都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扭转了去年增长幅度下降的趋势。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多方面因素中,投资增长是最主要原因,2003年前4个月国内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前半年投资增长11%。其中吸引外资已达63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6%。目前俄已成为资本纯输入国。物价方面,今年头5个月通胀率为7.5%(去年同期为8.8%),全年通胀率预计不超过12%。基金组织对俄罗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表示乐观,认为依照目前大胆改革进程,俄罗斯政府制定的在10年内将GDP翻一番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这意味着年增长率将超过7%。
土耳其在IMF的贷款规划帮助下,金融市场信心有所改善,预计5%的增长目标有望实现。但是,土财政前景依然黯淡。降低工资支出的谈判进展缓慢;40%的农业价格补贴政策加重了财政负担。当局试图控制在20%内的通胀目标将难以实现。不过,在全球通缩趋势背景下,出现了一些转机的苗头。4月份CPI月度环比增长2.1%,5月份下降到1.6%。照此速度,年度通胀率将从年初的26%上涨到30%左右。批发物价水平(WPI)从1985年开始,首次出现下降0.6%。6月底,经济大臣向IMF承诺将启动经济改革计划,以满足IMF对总计170亿美元贷款的改革要求。目前,在拖延了六个月之后,IMF即将开始与土耳其的下一轮磋商,以发放该计划下30亿美元未拨付余额中第一笔5亿美元的新贷款。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亚洲和新兴市场有喜有忧
- 时间: 2003-08-19 09:21:22 作者: 益言 来源: 金融时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