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农业标准化”后的问题亟待解决
  • 时间: 2003-08-29 08:39:07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智农通    点击:
  •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业标准化”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中,存在片面地把制定标准作为工作主要方面的问题,而检测、推广、信息服务和监管等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现有农业标准近万项,其中国家标准近2000项、行业标准2000多项、地方标准4000多项。根据农业部等10部委最近联合制定的计划,今后3年内,还将制定近3000项农业国家标准和9000项地方标准。“七五”以来,吉林省共制定农业标准986项。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处长张树宝说,2000年以前,吉林省平均每年出台20项农业标准,而今年计划制定的新标准就有116项。 仅就这些可观的数字而言,我国似乎已进入了农业标准化大国的行列,但一些专家对此提出了疑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张雪清说,她在查阅了我国玉米、大豆和水稻3种主要农作物的标准树状图后发现,几乎该制定的标准都已经制定了。但她对这些标准到底是否“标准”表示怀疑,因为按照国际惯例,一项标准最多使用5年就得进行修订,而我国这些标准中有的“标龄”已长达10年,对指导企业和农民生产已经失去意义。 中国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研究所副所长钱永忠认为,我国农业标准的技术含量比较低,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标准的运用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生产的产品达不到市场的要求。另外,以前制定农业标准时,强调国内实际情况比较多,再加上当初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对引用国际标准或者对照采用国际标准考虑得不够,在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标准在出口方面就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麻烦。 检测体系是农业标准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但在这一体系的建设中,一方面资金严重匮乏,另一方面大量资金被用于重复建设,造成巨大浪费。吉林省农委市场信息处工作人员赵然说,按照农业标准化的工作要求,每个行政村都应有一台快速检测农作物的仪器,吉林省共有上万个行政村,一个村配备一台速测仪,就需要上亿元资金,要筹措这笔资金相当困难。但不可思议的是,大量资金却又用在了重复建设上。比如,吉林省本来已有一个先进的人参检测中心,而有关部门又投入上千万元资金新建了一个。吉林省农科院转基因产品安全检测设备一直“吃不饱”,但最近省内一家质量检测中心又花800万元购置了一套同样的设备。这种重复建设的状况亟待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