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民营橡胶产品收购问题多 省政府要推行"三统一"
  • 时间: 2003-09-02 08:44:17    作者: 符耀彩 易家凡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
  • 去年以来,随着我省橡胶产品价格持续升高,一些地方有关部门及相关乡镇受利益驱动,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乱批乱设民营橡胶收购点,加上一些非法流动收购点共计 1000多家。不少非法收购点采取多税少定,或偷漏税。据农垦相关部门初步估算,全省仅此项年偷漏税达2000万元以上。由于利益的驱使,还导致简易乳胶加工点不断上马,既污染环境,还引发各农场偷胶、毁林案件发生,扰乱我省橡胶市场秩序,造成我省护林保胶形势越来越严峻。

    多方竞相发证 收购站点过多

    据了解,我省民营橡胶近200万亩。为了放开搞活民营橡胶产业,1995年省政府发出 33号文,规定民营胶收购点要先由乡镇申请、县政府审批,然后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但去年以来,除了各市县政府部门依法批设收购点500多家外,不少单位以及一些乡镇也擅自发文设收购点。甚至有的村委会也批设收购点。据一农场负责人称,该场周围40多个自然村,每个村都设有一至多个收购点,共60多个收购点,200多个流动收购人员,20多个乳胶简易加工点。由于放松管理,一些人去附近农场偷胶,造成该场年损失200多吨乳胶。不少市县曾下文整顿民营胶收购点,由于受利益驱动,一些村委会与乡镇阻力很大,政府的文件无法很好贯彻执行。

    非法流动收购 整顿缺乏力度

    据农垦公安局反映,某县的5家农场,由于当地几十家非法流动收购点,有人就偷胶、抢胶卖给他们,每年损失干胶500吨以上。

    不少农场职工向记者反映,农场周围有多个非法流动收购点,也利诱部分农场职工勾结非法收购点人员偷胶。农场出动人力昼夜埋伏抓获了一批违法偷胶人员。但当地有关部门、乡镇政府人员往往会出面说情。

    据了解,不少地方均有类似现象发生。一方面没有采取有力措施整顿非法流动收购点,任其泛滥,另方面,一些有关部门出面为偷胶人员说情,护林保胶工作受到严重干扰。

    影响财政税收 严重污染环境

    据某农场场长称,当地县政府依法批准在该场的收购点不到10家,而非法收购点已达十多家。偷漏税情况严重,如依法管理,清理非法收购点,该场一年可多上缴地方财政税收50万元以上。

    民营胶收购点大多由农民个人承包经营,技术力量薄弱,私自设立的作坊式乳胶加工点,没有任何排污设备进行排污处理,严重污染环境。

    管理措施不力 护林保胶艰难

    据了解,今年以来,由于一些地方对民营胶管理措施不到位,非法收购点太多太滥,造成内外勾结非法偷胶问题严重。有的地方对民营橡胶查株核株检产,凭证收购工作不落实。对民营橡胶加工厂、收购点又定死上缴税收,加工厂、收购点对橡胶原料和产品来者不拒,从而导致破坏性偷割等问题突出。据垦区反映:垦区今年以来破坏性偷割橡胶达14万株,盗砍胶树达2万株,偷收、抢收胶水达9万吨以上。为此各农场与公安部门每年都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护林保胶,护林保胶任务艰巨,成本越来越大。

    我省有关人士 提出应对措施

    一是抓好民营橡胶“三统一”管理,做好护林保胶的源头工作。今年五月,省政府办公厅发出通知,规定进一步规范民营胶产品管理,积极引导民营胶委托国有农场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即“三统一”。琼海、昌江等市县的实践表明,推行民营胶“三统一”一利胶农、二利农场、三利财政、四利环境净化。

    二是严把民营胶收购点办证关。省工商管理部门提出:把民营橡胶产品列入特殊产品管理之列,避免多头审批,统一由省工商部门批准签发。

    三是建立由农垦、地方政府、工商、公安、环保等部门组成的清理机构,全面展开清查,坚决取缔各类非法设立的收购点站,进一步规范依法设立的收购点站,吊销违规违法的民营胶加工厂、收购点站。如发现无排污设施并造成对环境污染的,立即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