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8月份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频频出台多项改革新政,如在京沪深三地试行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管理政策、调整携带外币现钞出入境管理政策和居民个人经常项目下购汇政策等,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步伐开始呈现出逐步加快的迹象。
据外管局有关人士透露,这些改革只是众多将要出台的外汇改革政策的一部分。从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走马灯般不断推出的新政策只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和人们生活提高到一定水平时的必然需要;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政策客观上达到了放松强制结售汇、增加外汇供给、调节外汇供求,从而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目的。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面临着来自国内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美国财长斯诺近日到访北京,有可能就汇率问题与我国有关官员沟通。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外贸顺差的加大和外汇储备的增多。其潜在因素则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缺失和外汇表面上的供大于求。我国现行实施的是人民币强制性结售汇制度,即出口企业所得外汇需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实现“结汇”;进口企业用汇可向外汇指定银行购买,称为“售汇”。居民出境购汇也有诸多限制。这种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出口企业和居民个人外汇留存,抑制了外汇需求,造成虚假的“供”大于“求”,使人民币汇率作为价格难以反映出市场实际供求。而外汇需求如果长期受到抑制也会因为外汇供给过多而导致本币升值的压力。因此,只有完善汇率生成机制,才能体现出人民币的真实价格;只有完善外汇需求结构,改善外汇供大于求的状况,才能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要改善汇率形成机制,改善外汇供求,首先要改变强制结售汇的制度。有专家提出,由于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可考虑将目前国内企业的强制结售汇制逐渐过渡到意愿结汇制。目前情况下,还可以先由外汇管理局审定,允许一些企业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并逐步扩大此类企业的范围和留存外汇的比例,同时简化进口用汇的审批内容和程序,直至最终完全实现自由结售汇。此外,还要放宽人们购汇及用汇的限制,简化审批手续等。近日来出台的外汇政策显示出我国已在逐步落实这些改革设想。例如,8月13日,外管局公布9月1日起将在京沪深三地试行跨国公司非贸易售付汇管理政策,放松了对跨国公司的购付汇要求;8月18日,外管局出台《关于调整国际承包工程等项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8月19日,发布新的《出口收汇核销管理办法》,简化了企业出口收汇核销手续;日前,外管局又先后提高了居民个人携带外币现钞出境的标准和境内居民个人购汇指导性限额,扩大了居民的供汇范围。
这些外汇改革政策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且从另一方面看,购汇、用汇政策的放宽将使人们更容易地通过正常换汇渠道取得外汇,从而为境内企业、居民进行境外投资提供了便利。当然,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供求机制的改革还需要其他诸多配套改革措施,例如制定更积极的对外投资战略,调整人民币汇率调控目标等,我们期待着下一步的改革动作。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以改革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 时间: 2003-09-03 08:29:44 作者: 周菡 来源: 《证券时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