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素有台风走廓之称的南林农场,连续四年保持干胶产量13.1%的增长率。橡胶增产促使南林四年减亏超千万元,止住了亏损的脚步。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该场实施的干胶无定产计酬法。干胶无定产计酬法扭住了分配这个牛鼻子,有效地调动了胶工的积极性。今天,本报特地推出这一典型,旨在能为垦区其它农场提供借鉴。
探访南林农场,觅得新事不少。
黄光成是南林农场进西队队长。前几年,每逢春节一过,他就要忙着到湖南去招胶工,可现在却是主动上门要求割胶的人越来越多。近两年来,该队没新增一名胶工。进西队是南林的一个缩影。前些年,每到橡胶开割时,农场都要新增胶工200多人,但现在达不到二级以上割胶水平的不许上岗。
李亚梅是一名曾到广州打工的南林职工子女。2000年,她和丈夫一道从广州回到胶园拿起了胶刀。近年来,像李亚梅那样从城市回流到胶园,从事割胶的南林职工子女多达49人。立新队和猛进队就分别有6人“孔雀归巢”。目前回流的外出务工者中,已有4人当上了割胶班长。
南林新鲜事,远不止这些。胶工争着上岗,职工回流割胶,这些新鲜事的背后,见证的是南林橡胶管理体制的创新。橡胶管理体制创新的最大亮点是无定产计酬,正是此招助推南林干胶生产快增长。四年来,南林在更新橡胶3100亩,而新增开割树不多的情况下,干胶平均连续四年保持13.1%的增长率,干胶的年产量从1998年的2058吨增长至2002年的2980吨。
素有台风走廊之称的南林,干胶的年产量突破3000吨大关,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后由于多次受到强台风的袭击和橡胶树的逐年更新,到1998年底,干胶年产量下滑到2000吨。1999年,南林新一届场领导班子上任后提出,南林要止住橡胶产量下滑并增产,就必须要创新管理体制,通过创新机制,挖掘产胶潜力,特别要挖掘人的潜力。那么,人的潜力靠什么挖?靠政策。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有效地调动胶工的积极性呢。为此,该场进行了广泛地调研。他们一方面到垦区橡胶经营较好的农场参观学习,一方面在场内广泛征求胶工的意见。通过反复讨论,多方论证,推出了只定单价,不定产量的不定产干胶计酬管理新办法。其具体内容是:每年初,农场将干胶产量只定到生产队,不直接定到每个胶工。胶工所割岗位不定产量指标,不搞计划内计划外,只定干胶计酬单价。不定产计酬的核心是干胶计酬单价。为了定准单价,该场将所有的橡胶树位,按照好中差进行合理搭配划岗,根据路途的远近、坡度的大小、产量的高低等因素进行综合,然后确定岗位干胶计酬单价。不同的岗位,计酬的单价不同。为了做到公平公正,他们在确定每个岗位的计酬单价过程中,让职工代表参与讨论,并三榜公布,由职工监督核查,在没有异议的情况下,再由胶工抽签决定所承包岗位。
南林在推行无定产计酬法时,没有全面铺开,而是先行试点。1999年,该场首先在敢闯队进行试点。该队是一个产胶过100吨的大队,在南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新办法甫一开始,就立即得到了胶工的支持和拥护,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当年,该队完成干胶140吨,比上年增产30吨。敢闯队试点的成功,吸引了南林其它生产队胶工的“眼球”,他们纷纷向农场下请愿书,要求实施无定产计酬法。面对胶工对无定产计酬涌现出来的极大热情,南林在总结敢闯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2000年在全场45个割胶生产队全面推广。
无定产计酬法尤如一剂兴奋剂,它所产生的冲击波是前所未有的,它所带来的变化也是全方位的――
有效地化解了干群间的矛盾。过去产量定到岗位,分计划内计划外,割多少胶能拿多少钱要到月底才知道。拿钱拿得不明白的胶工,往往怀疑队干部克扣干含。而无定产计酬的最大好处在于:胶工每天割多少胶,能拿多少钱,一算就明白,队干部根本没有了克扣工人的机会。所以,无定产计酬给了胶工一个明白,还了干部一个清白,有效地化解了干群间的矛盾。正如进西队队长黄光成所言,现在每天胶工的账本都清清楚楚,干群间产生矛盾的土壤没有了,队干部从过去把精力用于调解干群纠纷,转向如何发展经济,增加职工收入上来。
激发了胶工的生产积极性。过去橡胶施肥要干部监督,上岗割胶要干部督促,工作完全是被动式的。无定产计酬扭住了分配这个牛鼻子后,胶工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样样工作都积极主动,实现了从过去的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管理转变。且看几例,足见全貌。1998年,清兰队有两名胶工因争执一株胶树的权属,互不相让,他俩找到了场里有关部门论理要求判决。后来,农场派出人员到树位进行现场调查后,方才平息了争树风波。进西队过去46名胶工42人偷卖胶水,现在不但没人偷卖,而是自觉护胶。因为他们不但每月有近1000元的收入,且月月15日按时兑现,胶工们说,这么好的政策,有必要偷吗。
调动了干部工作的主动性。无定产计酬并不是生产无计划,而是将计划下达到生产队。作为管理者(包括场领导)的干部,其收入与联系点和所管辖单位完成干胶情况的好坏直接挂钩,干胶多,收入多;干胶少,收入少。所以,无定产计酬也极大地发挥了管理者在生产经营中的工作主动性。几年来,机关干部坚持上午下队抓生产,下午回机关办公。场长汤祝军等场领导经常凌晨下队检查割胶情况。从1999年开始,南林开始对全场6.4万亩橡胶开展了以挖深沟,施重肥,增产量为内容的橡胶“三保一护”基础管理,包括场领导在内的所有干部,带头挖施肥沟,积献义务肥,培养橡胶高产树。四年来全场干部职工义务献肥3340万公斤,义务培养橡胶高产树6.4万株。四年来,在该场新种植的3096亩橡胶中,场领导均率领机关干部上山参加劳动,战斗在开荒种植工地。该场的干部还积极为胶工做好事,解难题,办实事,使胶工处处体会到南林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提高了胶工的割胶技术水平。无定产并非放松对胶工割胶行为的约束,而是通过割胶技术这个纽带,促使胶工在遵循割胶技术规程的前提下,多产胶多拿钱。该场将割胶技术等级与计酬单价相挂钩,技术越好,单价越高;技术越低,单价越低。严格割胶技术检查奖罚制度。
每月组织机关、作业区和队干部及割胶辅导员,对全场割胶情况实行交叉检查,对技术好的奖励,对违背割胶技术规程的重罚。通过强化技术管理,促使胶工割胶技术不断提高,橡胶死皮率从1998年的0.67‰下降到2002年的0.01‰,平均每株胶树的耗皮同比减少2.9厘米。四年间,南林9%的橡胶死皮树实现复割,全场新增割株1万多株。无定产计酬还成为了吸引优秀胶工的催化剂。近年来,一大批优秀割胶能手聚集南林,一些外出多年务工的南林职工子女也纷纷回到南林操起了胶刀。丰富的胶工资源,保证了南林割胶技术到位。
增强了橡胶生产的经营效益。无定产计酬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2000年是全面推广无定产计酬的第一年,从4月橡胶开割到8月,连续5个月月月产胶突破400吨,创南林17年来的历史新高,当年若不是台风影响,年产胶可望突破3000吨大关。2001年,在上年台风造成橡胶开割树三级以上受害率47%的情况下,仍然产下干胶2610吨。四年来,南林累计增产干胶871.3吨,新增效益近1000万元,成为南林四年减亏超千万元的主要贡献者。在企业增效的同时,职工的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1998年4840元增长至2002年的1.2万多元,今年1至8月,职工收入又比上年实现了增长10%。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无定产助推干胶快增长
- 时间: 2003-09-08 09:01:46 作者: 记者易家凡 特约记者陈圣秋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