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浅议建立东盟贸易区对海南农垦的影响
  • 时间: 2004-01-12 08:51:07    作者: 莫光福    来源:    点击:
  • 2001年底,刚加入WTO的中国作出了一个战略性的决定:向邻近东盟地区开放自己的农产品市场。

    此项决定将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4――2006年,约600种农产品关锐要陆续减免到零,即我们所说的“零关税”。照此决定,中国与东盟成员国(10国)的农产品关税在2004年降到10%,2005年降到5%,2006年降到零,即实现农产品“零关税”。第二阶段是到2010年,中国与东盟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这一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将对我国的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我们海南及海南农垦原来在国内具有独占优势的热带农产品――香蕉、芒果、菠萝、荔枝、龙眼、红毛丹等将会受到来自东盟国家的激烈竞争,现有的果蔬部分市场份额很可能被挤占,农产品价格、品种、质量的竞争也在所难免。

    以前,我们总是说“狼”来了――加入WTO,现在“狼”真的来了。进入10+1东盟自由贸易区后,东盟的农产品将大量涌入中国,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我认为海南农垦应从以下几方面应对挑战。

    一、沉着、冷静,既要看到我们的劣势,也要看到我们的优势。据资料显示:2002年海南的热带水果面积有15.74万公顷,年水果产量139万吨,且大部分水果如荔枝、香蕉、菠萝等热带水果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品种比东盟各国更优,成熟上市期也与东盟各国错开。但在我们海南农垦,水果面积只有3.7万公顷,年产量只有21万吨,且经营分散,质量、品种、价格不一,产品销售手段相对滞后,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一定要善于把握机遇。东明各国地属热带和亚热带,他们的水果面积比我们大,技术高,水果也较我们的早熟、上市快、品质优,且大都实行产业化经营,水果保鲜期长、包装好、价廉。而我们海南农垦的水果虽口感好,但上市慢,保鲜期短、价格高、包装水平不高。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海南农垦必须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之路,逐步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包装、销售、保鲜、加工等系列问题。

    二、面对挑战我们应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之路。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是围绕龙头企业或市场建立的,是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是集中化生产、靠科技发展各种名优产品的主要形式。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本质上说是发展市场农业,农垦企业的市场开拓好了,其发展就顺利,效益就好,开拓不好,生存就会遇到困难,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因此,我们农垦在生存中求发展应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之路,应在全局近百个农场中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合理规划、合理经营。在东部、中部规划荔枝、龙眼、菠萝等热带水果和花卉基地,在中、西部规划成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在南部规划荔枝、红毛丹等热带水果基地等等,利用我们自己的热带水果和蔬菜基地,依靠科技发展自己的名牌和拳头产品,并以此参与东盟和国际市场的竞争,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按照市场变化的规律,增强市场竞争意识。面对多变的市场,我们应争创企业名牌和拳头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大市场。市场营销学认为:品牌是经济发展之魂,拥有品牌,便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保持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与优势。海南农垦应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中创立更多的品牌,促使农垦经济获得更快的发展。海南农垦地域广阔,资源分配不均,在创立品牌中一定要根据规划,结合企业的实际,脱离自然资源去讲品牌、创品牌是行不通的。在创品牌中企业可以采取基地(企业、公司)+职工(农户)的经营方式,对于经营的每一种农产品或蔬菜基地,应从资金、技术、服务、销售上支持职工(农户),采取统一规划,统一销售,统一包装,并注重产品质量和外观的开发。在果蔬内部针对不同的果蔬品种采取不同的质量认证办法,即采取果蔬身份质量认证,不同企业,不同农户的果蔬采用不同的身份认证办法,促使企业和农户增强产品质量竞争意识,最后在全局统一几个优良品牌参与市场竞争,切实解决产品生产、包装、销售等系列问题。

    四、在进入国内、国际市场方面,海南农垦应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在国内各大城市如海口、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创办无公害农产品大超市,创无公害品牌进入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以此带动海南及海南农垦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利用海南农垦的资源优势,多形式、多渠道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必将生产出大量的农副产品,仅靠农业市场来消化掉大量的农副产品是不实际的,因而一定要重视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初加工业。

    “狼”来了真的并不可怕,就怕我们自己不敢面对挑战,不懂得如何利用优势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