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入世后发展农产品产后产业
  • 时间: 2004-01-14 08:44:40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智农通    点击:
  • 入世后农产品关税的下降,对我国的农产品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面对这股“冲击波”,天津市林业局和农业科学院的两位专家认为,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后产业尤为重要。

    ??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天津农业科学院专家、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修德仁指出,农民收入增长的迟缓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转和社会的稳定。国际市场的冲击和粮食保护政策的某些问题,使粮价保护走入困境;种粮收入甚微,使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棉花价格的市场化,使棉农收入减少;“果贱、菜贱”伤农的局面更加严峻。 现在,已经到了应当把农产品贮运加工产业放到与产前大农业(农林牧渔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或更重要的位置的时候了。产后农业是我国农业中最薄弱,也是最有发展潜势的产业。从世界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值构成来看,农产品产值的70%以上是通过产后的贮运、保鲜、加工等环节来实现的。20世纪90年代初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的比例,美国为3.7∶1,日本为2.2∶1,我国仅为0.38∶1。根据我国国情,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从事农产品的产后处理业(保鲜、加工),是他们“离土不离乡”,提高农业商品率,提高农业效益和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缩短城乡差别的最好途径。

    ??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需要 天津市林业局专家高德明教授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这里只指第一产业)所占用的劳动力逐步减少。然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毕竟不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安置的最佳方案,并且已经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从农村劳动力结构上,大体可以看出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末,农村第一产业(林牧渔生产)农村总劳力的70%左右,农村部分乡镇企业,特别是脱离本地资源优势,依托城市大中企业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的“疲软”及近年来城市大中型企业的产业调整,减员增效,工人下岗,使城市的容纳量减少清退农民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增无减。据统计,我国为一、二产业服务的包括贮藏、运输保鲜产业及其它流通、信息、餐饮等第三产业只占农村劳力总数的不足1/10。如1.5亿以上的剩余劳力都挤入一亩三分地,中国农民的增收致富只能是个空想。而美国人口的3%从事第一产业,22%左右的劳动力从事为一产服务和配套的二、三产业。

    ??拉动市场和推动农产品结构调整与质量标准化 修德仁最后指出,由于我国的农产品在种植面积上增长的潜势已相对有限,必须从平面调整解决“量”的问题向立体调整解决“质”的方向转化。由于区域优势的问题,品种、产品质量问题以及消费水平的限制,“果菜贱伤农”问题已十分突出。入世后将会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其出路在于加速走向市场,实现产后深加工和保鲜产业同步发展。在国内市场,使园艺产品参加大流通,建立低温物流体系,实现“时空领域”的均衡供应。如没有贮运保鲜业的同步发展,就会出现大量的果蔬产品烂在田间;在国际市场,适应果蔬市场世界化趋势,加速出口农业进程。目前的一个重要机遇是,世界鲜果的需求量在增长,但不少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均出现负增长,如日本果品自给率从1980年的81%降至现在的47%以下。我国面对世界水果市场更需要园艺产品按国际质量标准生产,并要加强产后处理(如分级、清洗、打蜡、包装)与贮运保鲜。加强出口园艺,不仅可以缓解园艺产品供求上相对过剩的矛盾,而且还将会拉动农业种植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前园艺产品质量的提高,使我国园艺产品逐步走向标准化生产;加强园艺产品出口,获得较多的外汇收入,实现“果菜篮子”换“米袋子”,将有利于我国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