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谁是最大的赢家?H股牛市国际炒家大赚150亿
  • 时间: 2004-01-18 08:50:18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中国经营报    点击:
  •   香港国企股持续近一年的“牛市”行情,即将告一段落。继1月8日渣打集团全部沽售所持中银香港股份后,1月12日,BP又如法炮制,悉数沽空所持中国石油35.16亿股。两大战略投资者此次共获利130多亿港币。

      短短数日,两大标志性中资国企股连续被战略投资者沽尽的事实,在令恒生国企指数日渐走低的同时,也揭开了香港市场减持国企股狂潮的序幕:以摩根大通为例,进入1月后,其已先后减持了仪征化纤、南方航空等H股股份,减持幅度史无前例。

      国际投资者减持国企股获利丰厚

      此次国企股升浪自去年4月开始,当时,伴随伊拉克战争而导致的国际油价高企和巴菲特大幅增持为中石油所带来的利好憧憬,香港国企股出现了少有的以中石油为龙头的连续升势。在此背景下,12月,恒生国企指数期货适时推出,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动因,致中石油股价于今年1月初升至4.95元的历史高位,相当于过去9个月上涨200%。与此同时,中海油、中石化等重要国企股的股价也在持续攀升。来自港交所的统计显示,去年以来,H股指数已经从2000点涨到5363.06点,恒生国企指数也上涨了130%。

      “于是,在获利出货的商业动机之下,出现以BP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大规模减持国企股的现象,并非出人意料。”虎杰投资张寅对记者说。

      据了解,此次,BP通过高盛和中银国际在香港市场以每股3.58港元~3.7港元的价格,悉数配售其所持有的全部35.16亿股中国石油股份,套现约介于125.3亿至129.5亿港元之间。而这35亿股是2000年中石油海外上市时,BP以1.28港元招股价认购的,约占中石油总股本的2%,发行H股的20%。

      BP之举,并非偶然。此前,中国银行以每股13.70港元的价格配售了中银香港10.7亿股旧股,减持比例达到10.3%。渣打集团随后在今年1月初将其持有的4540万股中银香港股份以每股14.75港元的价格全部抛出,获利2.84亿港元。

      除战略投资者纷纷抛售国企股之外,一些金融投资者也加入到减持行列中。

      1月6日~7日,摩根大通对江西铜业、仪征化纤、鞍山钢铁、重庆钢铁、北京大唐和南方航空进行了减持,减持比例在0.3%至1%之间。市场人士根据市值估算,摩根大通此次获利近10亿港币。

      业内人士估算,截至目前国际“炒家”在此次减持“狂潮”中的盈利数额共约150亿港币。其中,除战略投资者BP、渣打集团从中石油、中银香港中分别获利130亿和2.84亿港币外,金融投资者摩根大通等约有15亿港币进账。

      国际炒家心生疑窦逢高减持在所难免

      对于此次国际战略及金融投资者大规模减持中资国企股的原因,张寅认为,从个案角度分析,内地石油及银行业近期乃是“多事之秋”,逢高减持是明智之举;从宏观面分析,大规模减持潮反映了境外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

      从石油行业来看,重庆开县井喷事故的发生,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特大型国企在处理危机事件过程中的“窘态”,更令国际投资者认识到,中国国企即将迎来“诉讼高峰期”。事实上,大凡国际知名公司,一般都经历过“诉讼高峰期”的必然发展阶段。1984年,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就曾掀起世界各地对美国石化公司的诉讼高潮。

      从内地银行业的发展态势分析,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已成定局,而其中,如果资产质量相对较为优良的建行或中国银行率先登陆香港,那么,类似中银香港这样的银行类国企股受到追捧的程度自然会降低。

      在宏观方面,虽然业界普遍预测中国经济今年仍会保持强劲增长,但SARS、能源短缺、人民币升值压力等不和谐音符的存在,让国际投资者不得不放缓脚步,拭目观望。于是,逢高减持中资国企股,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