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总体关系供大于求 市场价格剧烈波动
  • 时间: 2004-01-06 11:36:05    作者: 陈克新    来源: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    点击:
  • 一、2003年橡胶市场供大于求

    2003年,受进口强劲增长因素推动,全年橡胶,特别是天然胶新增资源大幅度增长,大大超出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幅度,总体市场关系呈现供大于求格局,但由于中间需求的过度膨胀,“钱比货多”的特定环境,以及国际价格的上涨,使得市场价格在剧烈动荡中上行。

    (一)橡胶新增资源大幅度增长

    据初步统计测算,2003年1―11月累计,全国各类橡胶新增资源量约为370.7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8%。预计全年橡胶新增资源达到或超过400万吨,比上年增长20%以上。

    橡胶构成中,预计全年天然橡胶新增资源量在180万吨左右,增长水平也在20%以上,比上年增加了30万多万吨。如果在加上国储局数万吨的天然胶抛售,全年天然胶的资源量将超过180万吨,比上年新增加了近40万吨资源。

    1.国内生产情况

    2003年,天然胶主产去气候不错,并由于天然橡胶价位较高,胶农生产积极性很高,促进了稳产高产。 估计全年全国天然胶产量在58万吨左右,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合成胶产量快速增长。据统计, 2003年1―11月份累计,全国合成胶产量114.5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0.6%。预计全年产量不少于125万吨,增长10%左右。

    2.境外进口情况

    今年下半年。国家增发了不少的天然胶进口配额,使得橡胶进口强劲增长。据海关统计,2003年1―11份累计,全国进口天然橡胶11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3.5%。预计全年进口量在120万吨左右,比上年增长3成左右。

    橡胶进口构成中,2003年1―11月累计,全国进口合成胶90.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8.5%。 预计全年进口量有可能达到100万吨左右,比上年增长8%左右。

    (二)消费需求增长相对平缓

    2003年,虽然汽车产量大幅度增加, 消耗橡胶的主要制品如轮胎等增长速度不低,但仍低于橡胶新增资源的增长幅度。据统计。2003年1-11月份累计,全国轮胎产量16737万条,增长13.5%,全年产量增长水平在15%以下,明显低于橡胶新增资源的增长水平,更低于20%以上的天然橡胶资源增长水平。

    (三)中间需求过度膨胀

    由此可见,2003年全国橡胶市场的总体格局是供大于求,资源量大于消费量,尤其是天然橡胶更加如此。但有人不禁要问。既然是这么一种情况,为什么2003年的市场价格还会大幅度上涨,给人们以货紧价扬的感受呢?

    在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下,天然橡胶价格所以大幅度上涨,原因主要有4点:一是国际市场价格上涨,每吨价格由低谷时期的500美元上涨到1000美元;二是美元的大幅度贬值,提高了进口价格;三是股市低迷,大量投机资金涌入天然胶商品市场,包括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两个方面,出现特定环境下“钱比货多”的通涨环境;四是国内天然橡胶的中间需求过度膨胀,这是导致价格大幅度上涨,甚至在一段时期内暴涨的最主要原因。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003年许多贸易商在海南等产区大量采购天然橡胶,但所采购的主要目的是用于期货交割,而非生产消费。这样,就导致了中间贸易需求、交割需求的过度膨胀,而不是真正的生产需求。一段时间内,上海商品交易所交割仓库中的天然橡胶库存急剧增加。可以说,2003年国内生产的5号标胶中的相当部分没有被最终用于消费,轮胎等橡胶制品企业所需的原料更多地转向从境外进口或者是使用合成橡胶。也正因为如此,所以2003年的橡胶资源在满足了橡胶制品企业生产需求外,还多出了的交割仓库中的十几万吨5号标胶,只不过这种供大于求的真实状况被上述中间需求的过度膨胀所掩盖了。

    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在国产5号标胶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天然橡胶5号标胶并非目前消费增长速度最快的子午胎的主要用胶品种,但却是目前销售价格最高的橡胶品种。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结果:一方面,胶农(橡胶农场)尽可能多地生产5号标胶;另一方面,生产出来的5号标胶从性能价格比来看,其最终生产消费需求并不旺盛,更多地是用来满足期货交割需求。又由于交割仓库中的库存胶主要是国产5号标胶(还有少量的进口烟胶片),自然使得这个品种的天然胶成为橡胶市场供大于求的主要矛盾和焦点,或者说,这一品种的天然胶过剩状况最为严重,而其他的橡胶品种,其市场关系可能是供求平衡,或者过剩状况不太严重。

    二、2004年中国橡胶市场形势展望

    总体来看,新一年橡胶市场依然是利多与利空因素并存,“想象空间”较大,从而提供了价格继续剧烈波动的条件。

    ――从利多因素来看

    一是主要是国内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正在启动,各项经济指标看好,橡胶的消费需求依然旺盛;二是全球经济复苏速度进一步加快,美国、日本、欧盟等工业发达国家需求增加;三是中国橡胶进口强劲,进口量会有较多增加,刺激国际市场价格坚挺;四是社会上大量游资充斥,“钱比货多”三通涨环境依旧。

    ――从利空因素来看

    主要是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极大地增添了今后市场价格走势的变数。

    首先是无论从国内市场还是从国际市场来看,销售价格在国际上越过1000美元/吨,国内越过12000元人民币/吨,就标志着其谷底回升的阶段已经结束。目前市场价格已经进入了高风险阶段,或者是高动荡阶段。

    其次是国内5号天然胶大量过剩,仅上海交易所便有十几万吨的显形库存。这是一种被推迟的资源供应。这部分库存胶何时“出笼”?通过何种方式“出笼”?出笼后会对市场产生多大的冲击,现在还不得而知。

    第三是2004年国家取消了橡胶进口配额(当然还会通过其他途径进行管理,但管制松动已经不可逆转),同时还取消了轮胎的进口配额(也等于刺激了橡胶的间接进口),橡胶制品出口退税又被调低了2个百分点,这些措施一方面会使得2004年国内的橡胶出口需求和生产需求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另一方面亦增加了进口变数。也就是说,2004年的橡胶进口状况如何?是否会对国内市场产生很大冲击,还需要进行观察。

    第四是美元汇率走势如何?支持2003年天然橡胶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元出现较大幅度贬值。进入新一年后,随着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以及美国强调坚持强势美元政策,美元汇率是否还会继续贬值?目前也难以得出准确的结论。一旦美元汇率反转,出现强劲反弹,自然会压低天然胶的进口价格。

    由此可见,在2001年内,橡胶市场上利多和利空力量都很强大,这就难免有一场激烈厮杀。正如强大的冷热气流交汇,必然产生狂风暴雨一样,今后天然橡胶价格上下波动数千点的剧烈震荡也就在所难免。这既是很好的投资机会,同时也孕育着很大的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