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人才撑起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
  • 时间: 2004-10-18 08:51:08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之所以选择海南农垦电子商务交易中心作为海南农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典型进行解读分析,盖因它代表了海南农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    3年前,海南农垦总局党委对新创建的海南农垦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只委派了一名负责人,其他的人员全部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来去自由。这是海南农垦首次完全按照社会上通行的企业管理模式,对所属企业进行管理。这种总局党委只管一人,其它放开的管理制度,是海南农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种尝试。   正是这种管理模式,交易中心才没有成为类似于机关性质的管理部门,而是一个面对国内外市场,对橡胶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现代化企业。   正是这种管理模式,使交易中心成为海南农垦目前用人机制最灵活、吸纳高科技人才最多、人才储备最丰厚、人才竞争最激烈的地方。人才的聚集,使交易中心在短短的3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迅速成长为全国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作为科技创新企业,交易中心从诞生之日起,就必须要站在较高的人才起点上,就必须有一支懂得软件开发、网络管理和电子商务技术的科技人才队伍。正因如此,在交易中心刚成立之初,总局领导就对该中心主任唐正星下达指令:中心所招聘的员工,必须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重要岗位要求具有本科学历,而且要面向社会择优选拔。这一“硬指标”使交易中心在创建之初,就把招揽人才放在工作的首位。   要招聘到理想的人才,一靠环境,二靠待遇。但这两项,对于刚成立之初的交易中心都不具备。2001年是交易中心的成立之年,也正是橡胶价格持续走低、海南农垦经济处于低谷之年,所以,省农垦总局很难给交易中心有较大的经济支持去招揽人才。同时,要在一个经济欠发达、人才匮乏、特别是高水平软件开发人才稀少的海南,招聘到理想的人才,就更不容易。于是,交易中心把招聘人才的视野放在了与海南工资水平相当、人才较为集中的成都、西安等地区,曾多次派出招聘团,分别在西安、武汉和成都等地举办人才招聘会。创业之初,中心人才的招聘工作主要是由中心主任唐正星亲自进行的,有时为了挖到急需人才,他往往是“三顾茅庐”,礼贤下士。最近刚到交易中心工作、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的博士后侯晓鸿,早在1年前唐正星就开始与他进行“亲密接触”,达成君子协定,他说他之所以愿意到交易中心工作,就是被唐正星的诚心和交易中心的发展前景所打动。当初许多软件开发人才就是被唐正星的那种求贤若渴的精神所感动,才来到交易中心的。如今,交易中心的很多老员工每每谈起他们到中心工作的经历都感触至深,他们说,如果仅谈待遇,也许不会到交易中心来,他们是奔交易中心良好的工作环境,爱才惜才用才的良好氛围,美好的发展前景而来的。正因如此,3年来,交易中心在待遇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成功地将一批人才招揽至旗下。目前,该中心的79名员工,平均年龄30岁,其中,博士后一名,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11人,英语专业八级的4人,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占98%,已经形成比较优越的人才梯队。   招来人才,如何管好人才,用好人才更是一门大的学问。交易中心是一个科技创新型企业,需要的是员工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而创新的核心就是竞争。为了真正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交易中心首先从机制上入手,搭建起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提供展示自身价值的广阔舞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交易中心一贯奉行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不论资历、不论学历、重要岗位由实力说了算的用人原则。在交易中心,不讲背景,不讲人情,只讲实力,无论是谁,只要踏进交易中心的门槛,就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面对的是实力的竞争。员工在试用期间会接受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测试和考核,一旦某项能力和潜力“显山露水”,中心就会有针对性的逐步“压担子”促使其成长,然后给一个适合他本人的岗位和职务,让其施展才能。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能很好地完成业内工作,即使学历再高,也随时会被“大浪淘沙”。无情的竞争,增强了员工的危机感,促使员工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无情的竞争,加速了员工队伍的更新换代和整体素质的提升,3年来,该中心有多名员工因为跟不上中心的发展迫于压力自动离职,而一批具有专长,能干事,干成事,层次较高的新鲜血液不断补充到了交易中心的队伍中来。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交易中心用好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的根本。考核员工绩效水平是评价员工能力和价值的标尺,这个标尺是否公正事关员工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决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中心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为此,交易中心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融入到中心的整个管理系统中,结合中心实际,明确岗位工作职责,设计业务流程,制订了一套科学合理、能够充分体现员工业绩、与员工经济收入挂钩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工作业绩的量化,既增加了员工业绩考核的透明度,又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人才培训制度,是交易中心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素质,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没有人才的培养,也就没有中心的发展。近年来,交易中心把培养人才、开发智能作为企业最重要的一项课题来抓。他们侧重对三方面的人才进行培养,一是经营管理人才,二是技术人才,三是业务人才。培养方式分为培训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目前交易中心员工培训基本形成制度,凡是进入中心的员工都有一个试用期,试用期间要进行中心管理制度和各项业务培训,并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其他培训,培训合格者方能正式上岗。同时,中心也鼓励带薪培训。在实践中培养挖掘人才,也是交易中心对员工常用的一种培训方式。对于学习能力较强、有进取心、有潜力的员工,中心会适度给其“压担子”,并在工作过程中给予指导。这种培养方式在中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很多在重要岗位担任职务的人员,便是通过这种方式成长起来。   建立激励机制,用事业、感情、机制留住人才,是交易中心近年来一直努力探索和实践的问题。长期以来,交易中心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感情留住人才。为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工作,交易中心尽力在住房、子女入学和户口、档案托管等方面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如在子女入学问题上,为使交易中心员工享受到农垦子弟同等待遇,中心领导曾多次出面与相关单位协商,在总局和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协助下,使问题得以妥善解决。为稳定中、高层管理团队和技术开发核心人员,最大限度地防止人才流失,交易中心于2003年12月设立了人才基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少数特殊人才的住房等其他方面的问题。但由于资金的不足,享受人才基金的人数和金额极为有限,制约了交易中心在向国际化方向的发展中,对更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目前中心急需的企业策划人才、职业管理人才和技术开发人才,就因中心现有的工资水平使这些人才在引进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阻力。如何借鉴当前社会上通行的人才激励方式,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是交易中心目前正在探索的一个问题。   人才的聚集,使交易中心在短时期内,成功开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被业内专家称之为在我国大宗农产品交易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动态倒计时拆零竞价交易”系统。该系统的成功开发,使海南农垦网上竞卖橡胶产品的梦想变为现实,使以信息技术促进农垦天然橡胶生产改革与发展,用电子商务架构天然橡胶行业营销新体系的构想成为现实。   人才的聚集,使交易中心取得了一项项荣誉:在2001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奖的评选中,海南农垦商务网天然橡胶电子交易系统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被认定为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10月,被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列为国家十五电子商务示范工程。2003年3月,其物流配送项目被国家经贸委评为“双高一优”项目。同年6月,被海南省信息产业局作为重点项目向全国信息产业部推荐为全国电子基金项目。同年12月,获得国际橡胶研究组织会员称号。2004年1月,交易中心项目被海南省科技厅评为“海南省科技转化二等奖”。同年4月,荣获首届海南省十佳高新技术企业。同年5月,申报的“中国―――东盟天然橡胶国际电子交易市场”项目被列入国家信息产业部2004年全国电子信息推广应用项目计划(倍增计划)。   人才的聚集,使交易中心在短短的3年间,发展成为了全国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成为海南省乃至全国大宗农产品交易行业的高科技企业,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现货交易市场,目前,交易中心橡胶的年交易量达到35万吨,占全国天然橡胶生产市场的75%,并快速朝着国际化天然橡胶现货专业交易市场挺进。      本报记者 易家凡 通讯员 胡小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