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承包全面铺开 效果全面体现
  • 时间: 2004-12-17 08:37:49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编者按:2004年,可以说是农垦的改革年,在一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本报从今天起开辟“点击改革年”专栏,对一年来农垦的各项改革进行回顾。今天的橡胶承包篇为开篇。    “开割胶园长期承包经营”,是海南垦区2004年最重要的一项改革。各单位在此项改革中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有哪些教训需要总结?在改革运行了一年的时间后,本报根据总局领导的要求,选取一些搞得比较好的单位进行新闻调查,介绍他们的做法,推广他们的经验。   改革潮流不可逆转,海南农垦的改革也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自信,坚定不移地将改革进一步推进。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各单位的改革进展很不平衡,有些单位还在观望,有些单位尚未全面铺开,而真正搞得好的单位也不是很多,离总局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宣传典型,就是旨在介绍他们的做法,推广他们的经验,推动改革的进程,加快农垦事业的发展。      人们注意到,在2004年垦区干胶生产旬报表上,干胶产量增产幅度一直领先的是西华农场,至12月10日止,该场已生产干胶4542吨,比上年同期增产616吨,增幅达15.7 %。无论是增产的绝对数还是增产幅度,在该场都是历史性的突破,在垦区也是名列前茅。干胶增产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从总局有关部门认为西华农场是“开割胶园长期承包经营”搞得比较好的单位。因此,增产与此有必然的联系。   半年的工作准备,使改革在职工充分理解和乐意接受的前提下进行    西华农场的橡胶开割树长期承包工作起步较早,2003年10月8日就开始全面清点橡胶株数,对橡胶树进行分门别类的鉴定和划分,根据各生产单位上年实际生产产量以及当年影响该单位产量变动因素,确定各单位的发包总产量。为了科学合理定产,对不同的品系、割龄、土壤结构以及远、中、近等因素进行综合平衡,合理搭配承包岗位,对每个岗位职工确认基本合理,无大的异议后,才张榜公布。农场的改革机构负责对各生产队的定产整个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对出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职工的反馈进行合理分析并微调,并进行三榜公布。力求做到准确、真实和符合科学定产的规则。结算方式尽量简单明了,易懂易算,让职工心里明白。按承包要求,长期承包人必须缴交岗位年中标承包金额的25%作为抵押金,并要在规定的时间里交清。考虑到近年来职工的收入较少,抵押金分年度缴交,今年全场预计可收抵押金86万元。职工说,抵押承包是来真的。   由于前期的准备工作细致周密,职工对承包的方案基本接受,对承包的操作办法也基本掌握,从而赢得了工作主动权。农历大年初四就开始运作,选取3个不同类型的生产队作为试点单位。在第一个试点单位进行投标竞岗的时候,组织全场三级干部和62个生产队的胶工代表共500多人到现场观摩,感受投标竞岗的气氛和掌握基本方法。全场绝大多数干部对改革都倾注全力,积极主动地做好准备工作。但也发现有两个队的干部执行不力,在推行改革中形成了阻力,场党委果断采取措施,分别罢免了两个生产队干部的职务。   为了保护先进,对在竞标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岗位多人竞标封顶的情况,对获得农业部、省农垦总局授予的“优秀胶工”称号,农场授予的年度“产胶能手”、“劳动模范”称号,连续两年获得农场“优秀胶工”、连续3年获得“先进生产者”称号者,可优先取得承包权。由于试点工作周全、合理,进行得非常顺利。接着全场铺开,在3月10日就全面完成全场859个岗位的竞标工作,并且没有出现任何反复,使承包工作能够一步到位。今年的11月底,记者到曾经是试点单位的十六队和胶工最多的七队进行调查,先后采访了20名胶工,他们一致认为农场的政策解释非常到位,职工乐意接受;竞标操作过程也非常公开、公平、公正,职工对这种方法是支持的拥护的。这是西华农场能如此顺利全面铺开一步到位的重要原因。   一个割期运作,改革达到了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目的   省委书记汪啸风在今年农垦工作会议上作重要讲话时说,农垦改革创新的目标主要放在提高农垦企业的竞争力和提高农垦职工的收入水平。如果改革这两个目标达不到,宁可不改。    “开割胶园长期承包经营”改革,就是按照汪啸风书记的要求进行的,在西华农场的表现,已初见成效。    ――职工对资产的关切度提高了。开割胶园长期承包经营最重要的是要改变资产和生产资料权属的单一性,建立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让职工真正成为资产和生产资料的主人,并能直接获得资产经营的受益权,从而提高职工对资产和生产资料的关切度。西华农场由于解决了职工对“胶园是我自己的”这一思想认识问题,所以职工十分关心胶园的收益情况。   记者在重点采访调查了两个环境不同、收入相差较大的十六队和七队,被采访调查的20位胶工,他们无一不表现出对自己的承包胶园的爱护。他们说,以施化肥为例,过去一个树位施3包都怕多,随便乱撒,快些完成任务走人,工作是被动的;现在施9包还嫌少,而且开沟盖土,力求最好效果,工作是主动的。在被采访的20位胶工中,所有人都说将自家的农家肥挑到树位,有12人出资购买农家肥。十六队符乃凤是当地人,为了买到几车稻草作为覆盖物,还托了亲戚的人情。七队的羊代秋体力较少,为了保证挖肥沟的质量,出资1200多元请工来完成。七队还出现了用牛车拉胶水的专业户,拉一罐收费5角。据反映,三十三队出现职工买抽水机抽水灌溉胶园;朝敖队工人符焕忠的岗位石头多,便雇请挖掘机挖肥坑的现象,这些设备或用工投资动辄上千元。据统计,2004年全场职工自费为胶园投入的资金累计可达99.8万元。这一现象在该场是历史性的突破。   胶园管理和护林保胶全家出动。记者到西华采访恰逢星期六,在进入该场地界时,随机采访了一户正在为自己的承包岗位冬管的职工,主人是五队的符圣伟,率妻子以及一个读中学、一个读小学的两个儿女一起在防风林带铲草。记者问为什么要带两个孩子上岗位帮工,符圣伟说,全家的经济来源靠的就是这1300多株橡胶树,管好了才有钱给他们读书。这是很现实的道理。记者问如果不搞长期承包,会不会这样干。“不会!”老符说得很干脆。护林保胶一人割完后,家里人轮流看守。这种胶园管理和护林保胶全家出动的现象,在记者采访的20多位胶工中,他们的说法是一致的。    在西华农场,职工把胶园看作是自己的财产来爱护的思想,已经得到解决。职工说,花了那么多的心血去管理胶园,如果岗位再变动就惨了。    ――企业的效率提高了。首先是看产量。该场1999年至2001年连续3年的干胶实际完成的产量比理论产量(含自然增长和增加割株增长因素)每年都欠产300吨以上。同一“实际完成的产量对比理论产量”的条件,2002年增产203吨,而绝对数却比上年增产631吨,增长19.9%;2003年实际完成的干胶产量比理论产量增加了533吨,增长14.6%。今年还是同一条件,这一指标再度攀升,至12月10日止,已生产干胶4542吨,比上年增产616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橡胶生产实现了持续增产。    割胶技术是放松了还是严格了?被调查的胶工都说,今年的割胶技术要求是历年来最严的一年,一级胶工月检查25株,二级检查50株,三级检查100株,违规的照章扣罚。虽然扣罚是严厉了一点,但胶工还是表示理解和接受。当然,好的也照章奖励,也算公平。割胶技术在垦区的劳动竞赛中是硬指标,西华农场在琼北片的劳动竞赛中获优胜单位,自然,割胶技术也是以高分达标的。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两年来在偿还各种债务4091 万元和增加固定资产1459万元的前提下,今年预计还可实现利润916万元。此数字也是历史之最。    ――职工的收入增加了。该场按照总局关于“确保胶工劳务收入达到干胶销售总额的20%~24%”的收入标准测算胶工劳务收入,劳务单价根据月销售平均价的21%结算,全场859名胶工月平均收入为1433.01元,比上年翻了一番。为了确保胶工当月的收入,该场在不改变总局结算办法的前提下,采取滚动结算计酬方法,对当月欠计划产量部分,转入由下月超计划产量部分弥补,弥补部分按计划单价计酬,以此保护胶工的生产积极性。    记者调查了收入处于中下水平的十六队,该队有14名胶工,被调查的8名。收入最高的月份是5月和6月,平均1200元,最多的胶工为1406元,高低相差200元左右。而8月份是收入最低的月份,平均840元,最多的1023元,相差不到200元。记者还调查了另一个收入处于中上水平的七队。该队有胶工42名,其中长期承包的33名,中小苗周期承包的9名。在被调查的12名胶工中大多数都是长期承包的胶工,收入最高的月份是10月份,平均1950多元,最多的胶工为2523.7元,最低的1875.5元,年收入在1万至1.3万左右。据该场工会和经管部门的领导反映,由于采取滚动式产胶计酬方法,当月欠产转入下月从超产部分扣除,全场859名胶工,没有出现绝对的低收入,也没有出现反常的高收入,职工认为是公平的。对于极少数确实是客观原因造成收入低的,农场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总之,改革要让大家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企业增效、职工增收,这是目标。西华农场的一年实践,这个目标基本达到了。       (本报记者 陈彰 通讯员 刘健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