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在长包中凸显科学发展观
  • 时间: 2004-12-21 08:44:41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说变化,道变化,阳江到底有啥变化?你想知道阳江的变化,那就听听阳江人说变化。   这是记者近日在阳江农场采访时,该场文艺下乡演出队的一段台词,台词说的是阳江农场实行橡胶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经营改革后出现的新变化。该场场长李运英说,阳江之变化,功劳首推橡胶家庭之承包。那么,阳江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经营改革到底有那些独到之处呢?   基础工作做实 监督管理到位   一条红线:落实科学发展观   阳江以年5000吨的产胶量,稳居海南农垦产胶第3把交椅,是海南农垦重要的橡胶生产基地。该场在推行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经营改革中,始终贯穿着科学发展观这一红线,充分兼顾国家、企业、职工三者间的利益,坚持做到基础工作做实,监督管理到位,保证改革既能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职工收入,又能实现橡胶持续稳产高产,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查株定产,合理划分承包岗位,是改革成功与否的第一关。据该场主管此项工作的副场长黄瑞湖介绍,为了做到公平合理,确保岗位划分的均衡和定产的准确,他们首先用了3个月的时间,进行查株定产。在划分承包岗位时,分片按树位的远近、苗龄的新老和产量的高低进行合理搭配,每个岗位株数确定在1000至1100株之间。岗位划分好后,让职工充分进行评议,实行三榜定产。为了充分体现“家庭承包,职工经营”这一精神,在公开竞争承包经营权中,在职职工和职工子弟优先。同时考虑到将有300多名机关以及二级企业人员需要分流,该场特意留出一部分岗位,以合作组织的形式进行短期承包。   准确核定承包产量和确定合理的分配比例,是开割胶园承包改革的“牛鼻子”。阳江在确定发包产量时,按2003年的实际完成产量下调10%进行发包,让胶工有产可超。而胶工的收入则由3个部分构成,一是劳务收入,二是超产奖,三是市场差价分成。此分配政策,使胶工今年的年收入占干胶销售平均价的26%,高出总局规定的标准。   先行试点,打消思想顾虑,是顺利推行改革的关键。对于阳江的胶工来说,开割胶园长期承包经营改革是一件新鲜事,包后情况怎么样,大家心里没底,一开始思想抵触情绪较大。他们认为,原来只管割胶领钱,现在要先交承包金才能割胶,如果拿不到钱,岂不是亏大了。二十队胶工说,开始他们准备全体抵制承包,不缴抵押金。为了打消职工的思想顾虑,该场首先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十二队作为改革的试点。同时,5个作业区也分别选择一个单位进行试点。在试点工作中,场长李运英根据职工反映较为强烈的抵押金、胶工劳务收入等有关问题,多次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先后深入到二十五队、六队、二十队等单位进行专题调研,召开各类人员参与的座谈会60多人次,与职工面对面地交流,讲清改革的政策,讲明改革的前景,增强职工改革的信心。   让职工理解方案,吃透方案,才能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为此,阳江首先对机关干部进行培训,让每一个干部都能准确理解改革方案。在此基础上,场长李运英等场领导分别带领机关工作组,深入到各生产队,亲自为职工讲解方案,回答职工的疑难问题。场调频广播开辟专栏,对方案进行宣传。生产队将方案上墙,用黑板算帐,组织职工学习方案,了解方案精神,使职工明白改革将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思想上接受改革。进入岗位招投标阶段,农场成立5个招标小组,分别由场领导带队,深入到各生产队进行招标。场领导还随身带着钱,向没钱上交承包租金的职工进行援助,仅副场长黄瑞湖一人就先后借给胶工3000多元。在竞岗中,采取上下保底的办法,如果竞价达到了最高封顶价,则采取抽签的形式决定承包者。这样做,既保证了国有资产的收益,又防止了过度竞争造成胶工完不成任务而欠产弃岗。   承包方案讲解到位,思想工作过细到家,使阳江职工从不理解改革到理解改革到积极参与改革。通过公开竞岗,全场1269个岗位、132万株橡胶开割树全部被承包经营,其中,1045个岗位由职工个人承包,占82.35%,合作组织承包224个,占17.6%。承包后,胶工减少129人。   阳江在改革中,并不是一包了之,而是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用制度保证橡胶承包到家庭后实现持续高产稳产。他们制定了几万字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对橡胶从业人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将制度绘编成册,印发到每一个干部和承包者。场长与生产队队长签订责任书,明确三大指标:一是生产队完成干胶计划任务,二是完成定产任务的胶工达90%以上,三是割胶技术达标率。三大指标与队干部的经济奖罚直接挂钩,最高的队可奖到5万元,完不成任务者,则就地免职。这样,就从制度上促进队干部在定产中科学公正,在管理中不以包代管。实行抵押承包金制度,抵押金按最低2000元,最高5000元进行收取,这样,既能让职工承包得起,又能防止出现掠夺性经营。改革结算方式,由原来的三级结算改为农场直接与承包岗位结算,减少了中间环节。采取银行代发工资的方式,有效地防止生产队克扣胶工现象的发生。实行电脑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干胶分配的准确率,使场领导和相关部门能够快速掌握干胶生产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理割胶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加强对承包过程的监督管理,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为防止个别胶工与收胶员相互勾结弄虚作假,农场成立监管小组,设立举报电话,并将电话号码公布于众,接受职工群众的投拆。今年以来,经职工投诉后调查核实,该场先后对5名违规的队干部和收胶人员进行免职、降职和撤职等处理。   针对一些欠产岗位,场领导带领有关部门人员,深入割胶树位逐个进行调查,摸清欠产原因,对确系定产原因造成减产的岗位给予适当调产。对偷卖胶水的胶工,除行政处罚外,终止承包合同关系,收回承包岗位。对干胶超产月收入超过2000元的,将提取一部分留作风险储备金,存于共同帐户。对欠产大户月收入低于500元的,农场则先按500元预发,保证胶工的基本生活。对夫妻双方都承包岗位,或1人承包岗位1人在合作组织割胶的胶工,完成干胶的任务数与完成数合并一起计算。这样就有效地防止出现夫妻间1人欠产1人超产的现象,杜绝了虚超潜亏事件的发生。   浅割、减刀和增肥是橡胶割制改革的核心,同时也是开割胶园承包经营后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为此,阳江十分注重加强对割胶技术规程的管理,在严控刀数、涂药周期及浓度的同时,加大对割胶技术的奖罚力度,加强对三级胶工的技术培训。每月都要对三级胶工进行培训,集中考试,提高一个等级,奖励20元,反之则罚款20元,等外胶工则不准上岗。该场三队规定:胶工擅自加刀强割或超深割胶的,没收当天产量,并罚款50元。通过严把割胶技术关,使胶工的割胶技术稳步提高。到11月止,全场一、二级胶工达 94.1%,三队一、二级胶工达到99.9%。全场无等外胶工。加大肥料的投入,投资直接到岗位。今年,阳江的化肥和有机肥投资分别高出总局规定的40%和25%。建立有机肥源基地,坚持长年施有机肥。今年,该场引进了万头养猪场,每年为农场提供500吨固体猪粪和无偿提供水肥;鼓励和扶持职工养殖猪、牛、羊,农场通过回收有机肥形式偿还投资款。目前,全场职工养殖猪牛羊5万多头。开展营养配方施肥、菌肥、猪尿肥以及橡胶死皮树和根病的处理等试验。这一系列措施,无不凸显了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   企业增了效 职工增了收   共同心声:早点改革就好了   今年7月的一天,阳江十一队胶工陈文好在运输胶水的途中,不幸摔断了一条肋骨,医生要求他住院治疗,他却说,以前他割了一年的胶,才领四五千元,现在一个月就可以拿到二千多元,这院那能住啊。于是他作了包扎后,又重新回到队里拿起了胶刀。   在阳江,像陈文好这样轻伤不丢刀,小病不下岗已是普遍现象。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经营改革后,阳江橡胶生产管理的变化是全方位的――   企业实现了增效。今年是阳江橡胶生产物候较差的一年,但橡胶产量仍保持了持续高产稳产。到12月10日止,在干旱造成16万株树停割的情况下,仍生产干胶5050吨,比去年同期增产近200吨。全场91%的胶工完成或超额完成干胶产量,三队41个胶工,40个超产。据预测,阳江全年可望完成干胶5285吨,企业将实现经营利润900万元,是阳江历史上综合效益最好的一年。   职工实现了增收。到11月底,全场胶工劳均收入1.2万元,据预测,全年胶工劳均收入比去年将增收6215元,实现翻番。十九队31个胶工,10月份领了8.3万元。十一队陈文好夫妇10月份收入6000多元。二十队职工梁玉宏年产胶5.5吨,到11月止,总收入已起过2万元,今年49岁的她告诉记者,要是早两年改革就好了,早改革她们夫妇俩就可多承包一个岗位,收入肯定会更高。   队伍实现了稳定。往年,阳江每年都要培训近200人的新胶工,仅培训费一项就得好几万元。曾经有一队,一夜间走掉了十多个胶工,特别是下半年个别单位因缺胶工停割的现象时有发生。今年承包后,不但没有胶工流失,而且许多胶工还要求到该场工作。一些外出务工的职工子女也纷纷回场管理橡胶园。职工承包,家庭经营的特点逐渐凸现。   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今年来,阳江的橡胶管理质量明显提高,株施有机肥和化肥分别达23.5公斤和2.15公斤,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在施化肥中,许多是全家上阵,开沟放肥回土,株株施均衡,一改过去那里近路施那里的做法。在施有机肥中,几乎施的全是猪牛羊肥,许多职工自费投资买肥。尝到改革甜头的阳江职工,今冬明春的橡胶管理积极性更是高涨,许多职工早早地挖好施肥沟,自费购买了肥料,积极主动性历年少见。到12月底,全场将结束橡胶冬春管理。割胶的质量也明显提高了。许多职工怕割伤了树,延长割胶时间,细心割好每一株树。一些职工生病或伤痛不轻易休息,坚持自己割胶,不让别人顶刀伤了树。   工作责任心得到了增强。改革不但使阳江胶工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而且极大地激发了胶工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出现了“五多五少”的现象:胶工按时起早床的人多了,睡懒觉晚出工的人少了;细心割、耐心等的人多了,胶水外流的现象少了;挖潜复割的人多了,漏割漏收的人少了;带病坚持割胶的人多了,顶岗割胶的人少了;主动护林保胶的人多了,参与偷卖胶的人少了。胶工说,过去割胶时,只想早点把家归,那管胶水还在流,现在一滴胶水一角钱,点滴回收把钱挣;过去施化肥,干部保安后面跟,现在施化肥,全家齐上阵,斤斤两两全到位;过去100多号专业护胶员护不住,现在胶工个个都是护胶员,偷漏现象明显少。       (本报记者 易家凡 通讯员 黄跃红 吴庆宏 刘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