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创新带来勃勃生机
  • 时间: 2004-12-30 08:41:15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5000吨!西庆农场定下了今年的干胶总产目标。几年来,西庆的干胶产量一年一个新台阶:1998年年产干胶仅2914吨,而到了2003年,全场实现干胶总产4860吨,比上年增产400多吨。今年的既定目标将把西庆推上全农垦产胶前六甲之列。   干胶的丰产,离不开场里几任领导班子重视更新定植以及橡胶的割龄、树龄逐步进入高产期等因素,但更关键的还在于农场推行了两套行之有效的承包制度,即1999年开始实行的橡胶中小苗全周期自费承包制,和2003年初对开割胶实行实物租金上交的承包制。这两项创新举措为西庆农场的橡胶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中小苗:全周期自费承包喜结硕果   西庆农场是海南农垦最老的企业之一,全场1/2的胶园分别定植于1952年至1960年。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场开始对老橡胶树进行大面积更新。到了1999年,西庆农场有上万亩1992年后定植的橡胶中小苗,管理上采用传统模式:大多由年老体弱的职工领岗,每个岗位约50亩,化肥由农场根据岗位的面积(或株数)拨给职工施放。工资根据挖穴扩行、施有机肥、铲草、控萌等作业项目完成的数量和质量领取。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显然难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化肥施放不到位,林段大面积丢荒等现象较为突出。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农场从1999年开始,在全场推行承包期为30年的“中小苗全周期自费承包经营管理橡胶”制。即从当年定植直至投产后一切费用均由承包者自负(不含机耕、种苗费),由承包者“管、养、割”。从定植后的第9年起,视为投产期。承包者按不同的投产期向农场上缴每亩30公斤至40公斤不等的干胶,剩余的全部归职工所有。上交期限为21年。承包期内橡胶产品由农场统一收购、加工和销售。承包期满后,胶树(含岗位所自补种株数)统一归口农场更新,其残值按5:5分成。   农场制定的“30年承包期不变,不因法人变更而变更”的条款,让职工放心地长期承包经营。到目前,全场3.1万多亩共计101万株中小苗,已全部被775户职工承包到了自家名下。   西庆农场中小苗自费承包制实施6年来,取得了巨大成效,实现了农场效益、胶园管理和职工增收的“三赢”。   据农场测算,全场3.1万亩中小苗被承包后,农场节省下来的职工工资、化肥、生产物资等费用,每年多达400多万元。   中小苗的全周期承包,解决了职工把胶园当作自己财产的问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由于管理到位,承包后的中小苗单株围径年均增粗达到6.1厘米,最高的达7厘米多,并且有3600亩中小苗实现了提前开割。   十四队是西庆农场承包中小苗较多的生产队之一,共承包了1721亩,全队52户职工户均承包中小苗1100株。今年42岁的谢育壮就是队里的承包户之一。这位憨厚、纯朴的胶工告诉记者,他1999年承包了1112株近30亩中小苗,从签定承包合同的那一刻起,就把这片胶园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只要一有空,就往胶园跑,挖穴、除草、施肥,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家里养了两头猪,猪粪积累到一定数量,就拉到胶园里去。每年除了场里规定的3次化肥施放外,自己还要施2车农家肥。去年4月,已有一批胶树提前开割了,到今年,提前开割的胶树达600多株。根据合同,谢育壮承包的中小苗要到2006年才上缴干胶给场里,因此,现在所产干胶的收入全部都是自己的。回想起没有承包橡胶之前每月仅200多元工资收入的情景时,谢育壮十分感慨:“以前见到熟人就躲啊,生怕人家来家里做客,请不起呀。”   李养香也是十四队最早承包中小苗的职工。这位37岁的女胶工1999年承包了队里1100多株中小苗,今年已有800多株提前开割,月干胶产量达250公斤,月收入近2200元。为了给橡胶多施肥,李养香专门向附近农村的村民订购农家肥,一年要拉7、8车肥到胶园,每车肥料都有1000公斤重。仅农家肥一项这些年就投入了2000多元。去年,李养香家装了一部电话,她联系起肥料来更方便了。   十三队队长余南庆1999年承包队里90亩橡胶中小苗时颇有点戏剧性。当时队里就近的胶园都被职工承包去了,但最偏远的3000株却无人承包。余南庆毅然承包下了这批中小苗。为了管好这批橡胶,使其早日投产,余南庆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他除了养10头猪确保胶树有质优农家肥施放外,还于2001年5月花了近2000元在自家院内建起了一个沼气池。平时养猪积下的猪粪积累在沼气池中,做饭用沼气,沼气池里的水肥用来浇灌胶园。由于施肥较勤,他承包的橡胶不仅保苗率高,开割率也高。余南庆笑着告诉记者:“有了这份产业,即使今后不当干部下了岗,也不用担心生活无着落了。”   截止到今年10月,西庆农场自费承包胶到期投产面积已达5894.4亩(不含提前开割胶),人均月收入达1500元。   开割胶:实物上交深得人心   与其他农场相比,西庆农场有点“特殊”,那就是橡胶种植经营的类型繁多。有未承包的开割橡胶(西庆人称之为常规胶),有已实行全周期自费承包经营的国有橡胶(承包胶),有1983年至1984年定植的家庭农场橡胶(家庭农场胶),有职工利用五边地、高山峻岭种植的橡胶(自营胶),还有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并场农村队未转制人员种植的橡胶(未转制户胶)。除未承包的开割橡胶采取定任务内单价和超产单价的“二定”联产计酬办法外,其他4类胶均按市场销售价结算,显然,4类胶单价要比未承包胶高出许多,因此引发了一些问题。    一是胶工互倒胶水。由于其他类型胶单价比未承包胶单价高出许多,一些双胶工家庭户往往将未承包胶胶水倒入其他类型的胶水中,严重侵害了农场利益。在这个问题上,农场也曾制定了一些管理措施,如对其他类型胶实行“封顶”,即超过干胶计划任务120%以上部分的产量全部扣归农场。但由于割胶生产为大田作业,干胶定产难以做到100%准确,因此,产量被扣的胶工意见较大,矛盾重重。二是偷胶卖胶。因未承包胶单价较低,几年来,其计划内结算单价在每公斤1.2~1.65元之间,因此偷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的现象屡禁不止,尽管农场采取了各种护林保胶措施,但收效甚微。三是偷卖化肥。多年来,农场采取化肥单列、不计入胶工割胶岗位的结算办法,个别干部和胶工将农场分配的化肥低价偷卖,致使农场橡胶无法“吃”到化肥。四是胶工的生产积极性受挫。由于收入低,胶工对未承包胶园内的公孙树、残桩树、死皮树不愿意割。   针对这些情况,农场经过反复研究、分析,决定模拟农村包田到户,即上交国家公粮后,余粮归己的政策,对未承包胶实行实物租金(即干胶)上交结算办法,并于去年年初开始实施。   首先,由农场对各生产队实行全面定产,以4个树位为一个标准岗位,每个岗位割1100株。对胶工不足的单位,允许割1100株以上。其次,各生产队根据本单位的树位类型、橡胶品系、树情、树位远近、割龄等因素,做好胶工岗位的划分、树位定产等工作,避免胶工之间收入悬殊过大。胶工上交的实物约占其总产量的75%,归己部分约有25%,但要扣除化肥、农药、加工费等成本。今年以来,归己部分的干胶收购均价保持在每吨1万元左右。   为避免职工掠夺性割胶,场里以合同形式确保胶工岗位“一定多年”,并对胶工割胶技术、施肥管理等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要求胶工割胶技术一、二级率要达到85%,胶工技术合格率要达到95%以上。月割无特伤口,完成当月干胶任务的一级胶工技术奖励5元,二级胶工技术奖励3元。月割胶耗皮超0.1厘米的扣款5元,超割前后垂线0.1厘米扣款2元。胶工漏收、漏割每株次扣款0.5元,无故丢割树位每次按30元计赔经济损失。林段作业管理由生产队组织验收,按百分制计,作业项目的任务、数量、质量低于90分的视为不合格,即按0.05元/株、次扣款。此外,农场还专门制订了“开割胶园管理劳务参照表”、“开割树生产资料年用量表”供各生产队参考,同时也作为农场验收扣款的依据。对于定岗定任务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农场将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   西庆农场实行的开割胶实物上交承包措施,得到了职工们的积极响应。“交足农场的,余下自己的”的分配结算办法,使胶工每月应上交多少干胶,能留下多少,都心中明白。工作热情大大提高。过去,生产队干部早晨敲钟后,胶工都不太乐意起早床割胶。采取实物上交结算办法后,不需队干部敲钟,胶工早已上山割胶去了。   历年无人愿割的残桩树、死皮树,现在全都割上了,因为多拿1公斤干胶就能多赚9~10元钱(按市价结算,已扣除成本)。职工们多产的干胶按市场销售价结算,也基本杜绝了胶工偷卖胶水的行为,减轻了农场的经济损失,制止了生产秩序的混乱。采取实物上交结算办法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化肥、工具等物耗全都计入胶工的计价干胶单价内,并由胶工在收入中支付,有效杜绝了偷卖化肥的现象。   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经营让西庆职工有了盼头,尝了甜头,更激发了他们种胶护胶的工作热情。记者在各个生产队采访时了解到,只要是有边角地和自留地的地方,就有职工们自发种上的几棵橡胶树或培育的橡胶苗。十四队的李道本利用自留地1亩几分田,共培育了8000多株芽接桩,按目前市场上一株芽接桩3元多销售价格计算,李道本仅育苗一项年纯收入就高达2万多元。   目前,西庆农场开割面积达3.57万亩,共计97.63万株,1101名胶工人均承包面积32.4亩。今年4~10月,各承包岗位共生产干胶2885吨,比计划增产435吨,比2002年未承包前同期增长449吨。全场胶工今年4~10月累计劳均纯收入达7400元,其分配比例占该场干胶市价销售价的22.3%。去年全场职工工资每月发放量是200多万元,今年达400多万元,胶工的收入增长了近一倍。       (本报记者 郭红彦 通讯员 王福兴 何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