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天然胶:到期仓单注销沪市还能活跃吗
  • 时间: 2004-12-06 09:00:25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中国化工报    点击:
  • 9月3日沪市期胶库存报告显示,9月、10月、11月沪胶沉淀仓单由于到期将被注销14万吨,实盘压力将得以明显减轻。笔者认为,受此影响,沪胶交易有望在11月后重新吸引外围增量资金,期价将逐渐进入强势震荡走势,交易可望重新趋于活跃。 库存量和注册仓单由增转减 RU407高位摘牌下市后,沪胶已下市的交割月合约RU408、RU409、RU410期价与琼滇产区现货胶价关系已由升水逆转为贴水,导致买现货转抛期市无法盈利,同时吸引多方期现套利资金入市积极承接实盘,致使沪胶库存量转增为减。沪胶库存量在8月13日达23.82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后,连续出现逐周递减趋势,至11月19日已缩减至18.49万吨,沪胶库存压力明显减轻。 8月份,沪胶注册仓单量由月初的22.32万吨增至月末的23.10万吨。而当月仓单由于到期被注销3035吨。因此,空方期现套利资金当月实际注册仓单量为10870吨。9月份,沪胶注册仓单连续出现四周递减,由9月3日的22.97万吨减至9月24日的21.60万吨,而当月仓单由于到期被注销5840吨。由于9月仓单减幅远远超过到期仓单被注销幅度,可以推论两者之差即为多方期现套利资金承接仓单量,即10755吨。10月份,沪胶注册仓单由10月8日的20.99万吨减至10月29日的18.97万吨。11月5日、12日、19日,沪胶注册仓单又分别缩减4920吨、2920吨和1834吨。至此,沪胶注册仓单累计减幅达到53124吨。 据沪胶9月3日库存报告显示,9月、10月、11月份,沪胶仓单到期而被强制注销量分别为5840吨、3325吨、134150吨。上述3个月仓单到期量分别相当于9月3日仓单量的2.5%、1.4%、58.4%,累计仓单到期量为14.33万吨,相当于9月3日仓单量的62.4%。不难推测,如果不考虑多空双方期现套利资金承接和抛售注册仓单因素,到11月末,沪胶注册仓单将由9月3日的22.97万吨缩减至86460吨,相当于9月3日仓单量的37.6%。 仓单流动利多期市利空现市 RU407摘牌至今,沪胶期价易跌难涨,在窄幅区间整理,量仓规模显著缩减,场内沉淀资金不断流失,外围增量资金无意进驻,投资投机价值不断减弱。其主要原因是前期沪胶期价始终维持对产区现货胶价升水,空方期现套利资金不断买现卖期,导致期市库存量达到23万吨之巨,接近国内天然胶产量的40%,使沪胶交易陷于低迷。而9~11月大量注册仓单到期被注销,将使沪胶库存压力明显减轻,资金流动性显著增强,交易渐趋活跃,期价波动幅度逐渐拓宽,并对期价走势构成较强利多作用。 到期仓单存在的消化可能性:一是在国内现货市场消化;二是在终端用胶企业消化;三是被主力资金继续持有。第一种流向将导致国内现货市场承受较为沉重的压制作用。目前国内琼滇产区胶市每日挂单量分别为超过千吨和不足千吨,成交量更小,而销区青岛、上海等地成交量还要小,因此到期仓单不论是在产区消化,还是在销区消化,均将导致产销区胶市现货供应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并使胶价大幅下挫。第二种流向,按照目前国内天然胶需求每年160万吨(每月13万吨)计算,上述仓单到期注销量如果直接进入终端用胶企业,将导致正常用胶需求显著缩减,并对国内产销区胶价构成压制作用。第三种流向,如果主力资金实力较强劲,并继续持有被注销仓单,则短期内对国内胶市构成利多,但一旦仓单释放,又将在中长期对胶市构成利空。 仓单外流将重新活跃沪胶 当大量注册仓单沉淀于期市之际,沪胶受到直接压制作用。而当大量注销仓单外流,不论是流向国内流通领域还是流向终端用胶企业,均将导致国内正常用胶需求缩减,压制产销区现货胶价下跌。在此利空背景下,沪胶如果在短期内由于实盘压力显著减轻而走强,则沪胶期价与琼滇产区现货胶价关系由贴水转为升水,并重新引发期现套利作用,沪胶又将吸引新胶重新流入期市。因此,沪胶难以脱离琼滇产区现货胶价而单独大幅上涨。尽管如此,大量到期仓单被注销,有助于沪胶吸引外围增量资金重新进驻,沪胶量仓交易规模有望得以恢复甚至得以重新扩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