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记者易家凡)2003年,海南农垦实施了“场办二级企业民营化”、“企业内部政企分开”、“橡胶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经营”三项改革。一年中有如此大的改革动作,在海南农垦的发展史上是不多见的。为此,人们把2003年喻为海南农垦的“改革年”。
200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海南农垦新一届领导班子对如何创新海南农垦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半年多的集思广益,充分酝酿,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推出上述三项改革。目前,三项改革正在垦区积极稳妥地推进,并已出现一些可喜的变化。三项改革加速了垦区体制创新的步伐。
垦区推出的第一项改革是场办二级企业民营化经营。近两来年,垦区已开始着手进行场办二级企业民营化改革,但改革的步伐比较缓慢,改革不是很彻底。为了加快改革的步伐,彻底切断企业亏损源,从去年10月开始,垦区加速推进场办二级企业全面民营化改革进程,将垦区场办二级企业进行转让、拍卖、租赁或者关停,实行民营化经营,促使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为民营经济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催生了垦区混合经济的发展。到目前止,全垦区已吸纳了3亿多元民间资本入主场办二级企业,使全垦区470多家场办二级企业,80%多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造。南林农场将原来的建筑、医院、幼儿园、车队等场办二级企事业单位,通过租赁、拍卖等方式,全部实现了民营化经营后,农场不但节省投资100多万元,而且还能回收租金100多万元。
第二项改革是企业内部政企分开。在行政和社会管理职能移交地方政府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垦区采取了企业内部政企分开的办法,对行政和社会职能进行内部分离。到今年底前,垦区各农场均要全部建立社区管理委员会,成立社区管理机构,办理内部产权登记和事业法人登记,把学校、医院、幼儿园、派出所、社会保障分局、计划生育等社会服务机构分离给社区,使盈利性机构和非盈利性机构分开,经营性资产和社会公益事业性资产分开,企业管理费和行政、社区事业费分开,建立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分账核算。企业内部政企分开,有利于摸清家底,算清帐本;有利于真实地反映和考核企业的经营情况。到目前止,垦区各单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清产核资,制定改革方案。
第三项改革是橡胶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经营,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是“三项改革”的重头戏,也是改革的难点。近两年来,垦区各农场在橡胶开割胶园承包经营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摸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为了进一步调动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从去年10月起,垦区开始全面实施橡胶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经营改革。此项改革旨在赋予职工家庭长期承包经营权,实现国有橡胶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明确职工家庭是天然橡胶园的经营主体,逐步将职工家庭培育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胶园经营实体,逐步构建起以职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最终实现橡胶产业持续发展,胶工收入不断增加。
橡胶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经营全面铺开后,各农场立即进行宣传发动,查株定产,制定方案。到去年底,垦区绝大部分农场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出了承包经营方案,一些农场已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此项改革甫一推出,也得到了广大职工的热烈响应。西流农场先后有300多名外出打工的职工子女纷纷要求回场承包割胶岗位,一些在广东打工的职工子女还专程回场,与农场签订了橡胶长期承包经营合同。已从橡胶承包经营改革中尝到甜头的昆仑农场职工,在总局推出橡胶开割胶园长期承包经营改革后,更加坚信橡胶长期承包经营的政策不会改变,先后有62户有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大户,向农场提出超岗位承包全场4万多亩橡胶开割胶园。作为垦区第一批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单位的西联农场,在经过了两年来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坚定了职工橡胶长期承包经营的信心,出现了建场史上少有的职工自觉投资,加强橡胶管理的情景。去年,全场400多个承包岗位,职工自费投资购买优质有机肥1000多吨。由于投资到位和管理的加强,西联实现历史上干胶总产和胶工收入“两个突破”。胶工魏红娇承包割株1500株,去年自费3000元,购买农家肥30多吨,促使干胶产量不断提高,全年仅超产奖就拿了1万多元。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二级企业转制、内部政企分开、胶园长期承包“三箭齐发”
- 时间: 2004-02-12 08:45:28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