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国家规定,今年底天然橡胶瓶塞将退出药品包装市场,取而代之的是丁基胶塞。然而,不到50亿只的现实市场需求,150亿只的预期市场容量,250亿只的实际生产能力已然过剩,但目前在建尚未注册的还有一长串丁基胶塞企业,为此,一些企业低价竞销丁基胶塞,甚至低于成本价,导致生产亏损.,这种状况不只存在于一家或几家公司,而是发生在丁基胶塞整个行业。丁基胶塞行业目前这种畸形价格是急剧增加的产能重压下的结果.
1996年,全国丁基胶塞企业只有7家,现在的市场需求量还不到50亿只,根据中国医药包装协会的统计,丁基胶塞注册企业现有24家,另有很多建成企业等待注册。协会副会长沈登乐估计目前总的产能应在250亿只以上,“实际生产能力远远超出市场需求。
2000年前国家药监局发布了一个文件[国药管注(2000)462号]规定,注射用青霉素钠盐、青霉素钾盐、氨苄青霉素、硫酸链霉素等抗菌素和输液制剂、口服液生物制品、血液制品等将于2004年底一律停止使用天然胶瓶塞,全部改为丁基胶瓶塞。
这项规定本身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政策,因为丁基胶塞就是为替代天然胶塞而发展起来的。日、美以及欧洲的发达国家均已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实现了医药用瓶塞的丁基胶化。然而正是这项规定,成为现在丁基胶塞产能暴增的渊源.
但是,各路资本却犯下了两个很大的错误,一是高估了国内丁基胶塞的市场容量,二是对蜂拥而入的投资总量缺乏预判。
根据业内人士的分析,即使按照(462号)文件规定,今年底完全实现丁基胶塞替代天然胶塞,市场容量仍不会超过150亿只。
与这个相对固定的市场形成反差,新增投资却源源不断。据中国医药包装协会介绍,不久前一家投资商提出要上50亿只的规模。安徽一个地方在上海招商引资时,竟然把这个产能明显过剩的项目作为优势项目推荐出去了。贵州六盘山市也出现类似的情况
如果投资商在建厂前到国家药监局或中国医药包装协会等机构进行咨询,目前这种状况或许能够避免。但问题在于,现在我国对丁基胶塞实行的是注册管理,管理机构事先无法了解各个投资的数量和生产建设规模。企业建成后,向管理部门申请注册,只要产品、设备合格,即可获通过。投资方注册时发现丁基胶塞不再适于投资,为时已晚,资金已经变成厂房、车间、设备,骑虎难下,千方百计通过注册就成为唯一选择。这也为行业的恶性竞争埋下隐患。
业界开始发出强烈的预警声。中橡集团株洲华益橡塑实业公司副总经理谢引玉认为:“如果国家再不采取控制措施,这个行业将面临生存危机。”中国医药包装协会秘书长蔡弘表示:“再这样盲目地投资下去,大家都将同归于尽。过剩导致竞相压价,而低于正常成本的价格只能造成偷工减料或亏损运行,对行业中的每一家企业都是很大损害。
丁基胶塞产能的过度膨胀,反映了资本对政策导向的敏感程度,同时更暴露出投资方对投资风险分析的欠缺。一方面表现在对行业发育程度没有足够了解,过高地估计市场容量,盲目上马,导致投资回报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表现在对行业调控机制的认识不足,一旦主管部门停止注册或提高准入门槛,都会给投资造成损失,同时造成资源浪费。
- 【 关闭本页 】
- 点击排行
- 丁基胶塞投资过度 行业危机亟待调控
- 时间: 2004-03-15 09:34:29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中国化工网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