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经济自主性复苏及其对中日经贸的影响
- 时间: 2004-03-18 09:13:22 作者: 商务部研究员 梅新育 来源: 上海证券报 点击:
- 自从1990年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经济陷入令人窒息的漫长萧条而难以自拔,2004年2月18日日本内阁府宣布的2003年第4季度经济统计数据总算让人们看到了隧道尽头的光亮:2003年第4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连续第4个季度增长,环比增长1.7%,比经济学界此前预期的1.2%环比增幅高出将近一半,折合成年率为7.0%,是1990年第2季度以来最大的经济增长幅度,超过同期美国和欧元区的增速,日本人总算找回了一点久违的世界经济"优等生"感觉。
2003年全年日本GDP增长2.7%,是自2000年(增长2.8%)以来的最高水平,比2002年的下降0.4%有大幅回升。
与此前13年里依靠政府被动的"经济景气对策"刺激出来的短期、局部效应不同,2003年日本的经济增长体现在各个领域,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全面发力,开始走上了自主性复苏的道路。尽管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陷入"失去的十年",金融体系不良资产、人口老龄化、财政濒临破产……令日本经济举步维艰,但日本制造业的精益生产方式仍然为其它国家所难以效仿,其效率依然独步世界,出口竞争力依旧强大。2003年,虽说日元兑美元大幅度升值,仅第4季度就升值1
0%,但日本第4季度出口总额却增长了4.2%,全年出口总额增长4.7%,54.5589万亿日元出口总额、超过10万亿日元贸易盈余令一向以"出口导向"而著称的日本经济受益非浅。
令日本人惊喜的是,虽然通货紧缩压力仍然存在,截至2003年12月,日本消费者价格指数已经连续下降4年又4个月,第4季度GDP平减价格指数从上个季度的-2.1降到了-2.6,但由于DVD播放机、等离子电视机以及其它高技术含量的家用产品消费迅猛增长,10--12月日本消费支出环比增长0.8%,为2002年第3季度以来最大增幅,十余年来萎靡不振的国内消费终于出现了转机。日本人敢于放开手脚消费,主要是因为就业市场好转,12月份失业率从11月的5
.2%降至4.9%,是2001年6月以来首次降至5%以下,从而抵销了工资增长乏力的消极影响。
旺盛的出口和消费需求强有力地拉动了日本的企业投资,2003年第4季度日本的企业投资扭转了上一季度下降0.2%的趋势而猛增5.1%,是自2002年第4季度(增长7.3%)以来企业投资的最高增幅。
与此同时,10余年来始终是日本经济之癌的不良债权处理也大有起色,大银行的进展尤为显著。2002年3月至2003年9月,日本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从26.8万亿日元下降到20.2万亿日元,下降25%。日本主要银行的不良债权比率,2002年9月为8.1%,2003年3月为7.2%,2003年9月决算期为6%。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到2004至2005财政年度末,日本完全有可能实现政府提出的主要银行不良债权率减半(即4%)的目标。
经济自主性复苏给日本股市这个"经济晴雨表"增添了强劲的动力,2003年日经指数上涨24.5%,结束了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以来的3年空头走势,12月30日以8周最高点结束了2003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
"中国机会论"
日本经济复苏的良好态势离不开中国和亚洲其它经济体的贡献,这种贡献表现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扩大了对日本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且,与其它几乎所有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一样,中国进口增长快于GDP增长。
中国的东亚区域稳定器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从其它东亚经济体进口而发挥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已经成为进口大国,2002年,中国进口额295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六大货物进口国,2003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口额又创造了4128.4亿美元的纪录。而且,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进口增长快于GDP和出口增长,2003年中国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1%,出口增长34.6%,进口则激增39.9%。东亚经济体是中国内地进口增长最大的受益者,因为中国内地对美国、欧盟的双边贸易都存在顺差,但同其它东亚经济体(包括中国香港特区、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贸易存在逆差;而日本又是东亚经济体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在中国海关统计中,日本已经连续数年蝉联中国最大贸易伙伴,2003年中国自日本进口741.5亿美元,同比增长38.7%;对日本出口594.2亿美元,增长22.7%,均创造历史纪录。日本的许多重要产业部门都出现了中国景气,甚至号称"夕阳产业"的钢铁、海运和造船业也不例外:2003年,日本三大钢铁公司对华出口的汽车用钢板和建筑用钢材销售额和利润额均创造历史最高纪录,仅新日铁公司2003年度税前利润就高达上年度的5.4倍;等离子电视机、液晶电视对华出口猛增230%;轮胎、化工产品和机床对华出口增长20%~80%;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日本对华出口乘用车67402辆,继续稳居中国最大乘用车进口来源,比位居第二的德国(44004辆)多53%,进口金额16.42亿美元,增长15%。2003年10月,在日本出口较上年同期实现的增长中,有63%来自于对中国大陆和香港
的出口增长。正是依靠中国和其他亚洲经济体的贡献,2003年日本对多年来的最大出口市场──美国的出口虽然比上年下降了9.8%,但出口总额仍然增长4.7%之多。中国对日本经济2003年的良好复苏态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4年1月,中日贸易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日本官方贸易振兴机构预测,2004年中日贸易额将超过1500亿美元。
面对中日经贸合作"双赢"特征日益显著的现实,同时由于经济复苏舒缓了日本社会过度敏感的心理,日本舆论界的风向开始出现可喜的变化,中国威胁论退潮,中国机会论涨潮。最大的两家报纸《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最大财经类报纸《日本经济新闻》相继刊登重头文章,论证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需求"已经与美国的需求并列为支持日本经济复苏的支柱之一。一些知名人士也越来越多地谈论中国机会。尽管中日双边经贸摩擦还会出现,但只要两国能够抱着互利合作的诚意,偶尔的摩擦就不至于危及双边经贸顺利发展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