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对农产品涨价不宜“过度反应”
  • 时间: 2004-04-29 08:53:10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新华网    点击:
  • 农产品涨价,本应当是农民最关心的事,因事关农民自己收入增加。但在粮价上涨上有一个现象:“非农群体”声音高,农民声音最弱。小岗村委会主任严德友的话很有代表性:“农产品涨价好不好,谁听过农民说说?”这种现象很容易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对农产品的“抑价”倾向或氛围,导致农产品在物价链中的“示范作用”被人为夸大,不利于农民增收和“三农”问题的解决。 对农产品涨价对总物价的示范拉动作用应重新认识,不宜夸大。对粮价上涨的“过度反应”,仍是一种工农产品的“剪刀差”思维。 一些专家认为,调查表明,目前90%收入来自农业的纯农户,仍占50%,农民增收压力很大。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化,近10年来农产品价格在物价链中的拉动作用已明显减弱,应重新定位。 山东省社科院农村研究所所长秦庆武分析说,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粮价上涨会拉动物价全面上扬,严重时会引发通货膨胀。应当说,在商品相对短缺时这一现象比较明显。但目前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以农产品为原料或与之有关的工业品已急剧下降。如近些年来在城市消费中快速增长的电视、冰箱、空调等家电,汽车、摩托车、手机、电话等通讯交通工具,以及在城市居民支出中比重较大的商品房和子女教育投入,基本上与粮价、农产品价格波动没有什么关系。农产品价格不上涨,城市人照样要在上述方面投入。 济南市委党校教授冯雷说,目前看,粮价抬头,对肉蛋奶等相关农产品价格上涨有明显拉动作用,这有利于调整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角度讲,应是一件好事。 他分析说,去年下半年,济南市粮食价格有所抬头,之后市场上饲料价格比年初上涨4%,拉动了畜禽肉和蛋价的上涨。据有关部门曾跟踪调查发现,济南市十大农贸市场零售的鲜鸡蛋、鸭蛋和鹌鹑蛋每500克分别升至2.4元、3元、3.5元,比年初分别上涨19%、20%、6%。另外,猪肉、牛肉、活鸡、鸭、鹅等价格都有上涨,涨幅大约在10%上下。 记者在济南市文东农贸市场、八里桥农贸市场采访,来自章丘、长清、平阴等县市区的十多户农民大都承认:种地的、零售的和贩卖的,都不程度增收。当然,种地环节增收最少。但流通环节增收较多的商贩也大多是农民。 一些专家说,在工业和加工业产品中,受粮价上涨拉动的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业,其次是农资产品,如化肥、农药等。还有酿酒等食品饮料工业,再就是一些特殊工业品。大宗工业品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其价格波动主要受行业竞争影响,自有其规律。 一些专家分析说,对粮价上涨的“过度反应”,必然造成两个结果:第一,农产品涨价很快被农资涨价“跟进”,且后浪超前浪,不仅抵消农产品涨价增收的部分,而且还可能过犹未及,进一步降低种粮比较效益。这个问题早已显现。 第二,因“过度反应”的造势效应,产生“虚假涨价”成分,会强化农产品涨价对社会商品总物价水平中的“示范拉动”效应。使农产品在“物价链”中处于不利地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增加。 安徽农村税费改革的设计者之一、省政府参事何开荫等分析认为,对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度反应”,仍是一种工农产品的“剪刀差”思维。建国后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我国从农村积累了至少8000亿元用于发展城市。现在看,这种“剪刀差”思维,在一些人脑子里仍很深,与统筹城乡的科学发展观相悖,急需清除。 国内粮价新一轮波动刚始,一段时间里粮食市场的运行态势将是“紧平衡、高价位”。目前粮价上涨不违背新一轮“粮改”要求,应采取“外松内紧、理性调控”的适度反应策略,创新调控手段。 记者在安徽、山东、河北三省采访发现,许多地方干部认为,从近年来粮食种植面积、耕地占用情况、粮食库存形势等方面看,国内粮价将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紧平衡、高价位”运行状态。究其原因,安徽省粮食局长桂梅生等人分析说,目前全国每年粮食消费量一般在9600亿斤至9700亿斤。而去年产量为8600亿斤,已连续多年产不足需。今年粮食产量预计提高到9100亿斤,仍有约600亿斤缺口。同时,近8年来,我国耕地减少迅速,预计在8000万亩至1亿亩。由于目前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被动种粮”、粗放种粮,短时间内又不可能有“绿色革命”可以提高单产。从上述情况可以判断,全国粮食产量低于9100亿斤,市场就会有所波动,低得越多,波动越大。 一些专家普遍认为,粮食涨价和农民增收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过度反应”会对农产品形成一种“抑价”的反向作用。这与新一轮“粮改”提升市场调节作用是不一致的。 安徽省滁州市委副书记毕美家是来自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挂职干部,他认为,新一轮粮食体制改革由统购统销向市场调节转变,其中有两个重要目的:一是粮价过低,农民增收难,用市场手段调节粮价,可让其价格符合其价值。二是地方粮食购销企业是最后一块亏损的国企群体,通过改革促其成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减轻财政压力,腾出财力更好地支农。从这个意义上说,粮价发生变化,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因此,不能粮价一涨,一有波动,就神经过敏,大喊粮食安全要出问题。这仍是一种计划思维。 安徽省粮食局长桂梅生认为,新一轮“粮改”后,国家调控粮食的手段将随之发生根本变化,应逐步转到完善中央和地方储备粮制度、严格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大对 种粮农民直补力度和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等方面;同时要创新调控手段,探索运用粮食期货和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波动规律,调节国内粮食供求。 记者调查发现,现在的问题是新的粮食调控手段不完善、不健全。主要有五大问题: 一是地方储备体系很薄弱。据桂梅生介绍,目前安徽省级以下的地方粮食储备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二是我国进口粮食的操作手段不够科学。桂梅生说,目前我国只有几家企业有资格进口粮食,目标太集中,很容易被美国等粮食供应大户盯上,加之在操作上一进就是上百亿斤,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一下子就涨20%以上。科学的办法应是小批量、分散进口。进口企业和进口国的选择也应多元化。 三是对农民的直补在一些方不到位。应区分种粮农民和其他农民,探索多元化的直补方式,要兼顾粮食安全,防止直补落不到种粮农民头上。 四是粮库存在“假库存”问题。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介绍,2003年9月末,有关部门曾调查8个粮食主销区,只有库存414亿斤。 五是乱占耕地、破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问题比较严重。据有关部门调查,1997年以来,我国每年平均减少耕地1027万亩。一些专家说,因为近年来“圈地风”乱刮,具体情况可能更严重。 一些专家据此指出,如果上述方面出了问题,加以修补即是。不能因为粮价上涨或出现一些新问题,即归罪于新一轮“粮改”,更不能急着走“回头路”。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不能混淆。 对城市下岗失业的贫困居民,国家可考虑建立“粮价上涨城市直补制度” 安徽省著名农业专家何开荫说,目前城市居民的收入是农民的6倍,而农民的负担却是市民的4倍。在绝大多数市民的支出中,食品比重越来越小;相形之下,住房、教育、交通、通讯、社交、休闲等支出大幅增加。应当说,粮食涨价对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来说影响较小。 在山东宁阳县城,一般工薪族月收入在800元左右,城区居民普遍认为,粮价上涨不会对生活造成明显影响。一些居民对记者说:现在1元钱能买5个馒头(一斤),够一家3口吃一顿。粮价就是涨一倍,也就是2元买5个馒头,因为基数小,也完全能承受。在安徽凤阳、定远及河北正定、平山4个县城,城区居民看法大致相同。 记者调查发现,真正因粮价等食品价格上涨对生活有影响的,是下岗失业的城市贫困居民。济南市槐荫区丁字山社区是下岗失业职工比较集中的居民区,记者在与10多户居民座谈时,他们说:目前主要靠“低保”补助生活,有时打临工贴补,食品价格涨得过猛生活压力会更大。但他们同时认为:农民种粮不容易,对于给城市贫困人口造成的困难,国家应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 济南市体改办研究员谢连庆说,在济南,城内有8万下岗失业人员,而农村有30万贫困线下的困难农民。这是两笔账。农村的贫困户大多是种粮农民,粮价上涨对他们有利。如果因粮价上涨对城内8万下岗失业人员生活造成影响,即使按人均补助100元计算,不过800万元,这对财政收入几十亿的济南市政府来说,是笔较小的支出,更何况国家和省级财政也可以补贴。 一些专家建议,目前国家应考虑建立针对城市贫困群体的“粮价上涨直补制度”,作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益补充。可以补贴现金,也可以转化库存陈粮或调用地方专储粮。不过,许多干部和专家认为,粮价涨到什么程度给予城市困难居民直补,应兼顾粮农和社会保障制度作专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