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农产品涨价不等于通胀
  • 时间: 2004-05-21 08:47:09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智农通    点击:
  • 2003年10月以后,CPI上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食品价格上涨快速。2004年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其中,食品价格7.1%,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4个百分点。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是,2003年夏收因自然灾害、种植面积减少等因素,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继续发生严重歉收,由此,在1999年以后连续4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歉收的背景下,这些农产品的市场格局转向供不应求,引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在持续7年左右(始自1997年)的下落后转向恢复性回升。由于夏收为每年8月,所以,此轮物价上升始于2003年10月。将由这种农产品价格恢复性回升引致的居民消费品价格上涨视为"通胀"的认识中,有两个问题是值得探究的: 其一,如何对待农产品的价格回归?自1997年起,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落,以致于到2003年8月夏收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不足1997年价格下落前的2/3。在7年左右时间内,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绝大多数农业产区严重发生了"增产不增收"、"歉收更亏损"的现象(这是引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种植面积大幅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农产品的价格明显低于价值。按有关方面计算,以2003年8月夏收前的价格为基准,粮价在提高了50%以后,方才恢复到(或接近)1997年的水平,产粮区农民的净收入才可能由负转正。为了刺激产粮区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今年政府财政拨出几十亿元专项资金按照10元/亩左右的标准补贴给种粮户,以争取粮食收成的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有限回升归结为通胀,试图运用货币政策将其抑制,其效应值得深思。假定在货币紧缩的条件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果真回落了,那么,它的实际后果将是,产粮区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再次受挫,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增产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局面;而要改变这种局面,保障粮食增收,政府财政可能就要付出更多的种粮补贴资金,由此,将本来可以由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进一步纳入财政机制解决范畴。这是一种有益的政策选择吗? 其二,农产品价格回升势头有可能因银根紧缩而抑制吗?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升的直接成因在于这些农产品的供不应求,深层原因则是这些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低于生产成本(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绝大多数农民在粮食生产中是没有"利润"概念的)。这些成因,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因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收紧银根而解决。其内在机理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属居民最基本的消费品,其需求弹性很低。即便紧缩货币政策,个人消费中大幅缩减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消费量也不太容易。由此,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回升的条件下,收紧货币政策会有多大成效值得怀疑。退一步来说,在收紧银根的背景下,即便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回升势头暂时被抑制住了,但这些农产品供不应求的格局没有改善(甚至可能进一步恶化),其价格上扬迟早也还将发生。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回升不是货币供给过多所引致的,不属通胀范畴,也不可能因实施反通胀政策而改变运行态势。 需要指出的是,在收入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扬对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必然有所影响,但这种价格上扬是城镇居民能够承受的;同时,考虑到这些农产品价格连续7年左右下落给农村居民带来的收入下降,考虑到这些农产品价格上扬多少可能给农村居民增加一些收入,在一定时间内(例如,2-3年)保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势头,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