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加工保鲜包装滞后运输不畅 海南农产品出口需下苦功
  • 时间: 2004-06-11 08:55:38    作者: 邓建华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
  • 海南独具特色的气候资源优势和岛内市场狭小的特点,决定了海南农业必须走外向型之路。海南农产品出口现状怎样?如何让海南农产品更好地开拓海外市场?近日,省农业交流协会邀请了关注我省农产品出口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和学者聚集一堂,对此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和交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瓜菜出口只及产量万分之一   近几年来,我省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农产品,农产品出口呈现持续、稳步增长,形成初步规模。据海南检验检疫部门统计,2003年,海南农产品出口1.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4%。占当年全省农产增加值57.12亿元的5.92%,占当年海南外贸出口总额8.69亿美元的21.%。   统计表明,我省主要出口农产品依次为水产品、木制品、果蔬饮料和罐头、瓜菜和热带水果、胡椒等,其中水产品和木制品所占份额最大。   水产品加工出口去年的产值为1.01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4%。主要品种为对虾和罗非鱼,主要出口美国、韩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出口水产品中,养殖水产品和海捕水产品各占半壁江山。当前,木制品出口额占海南农产品出口额的33.9%。出口品种主要包括木切片、木家具等,销往美国和欧盟为主。   海南农产品出口虽然有一定规模,可出口额在全省农业产值和全省外贸出口额的比例都很小,分别为4.2%和5.92%。以瓜菜和水果为例,去年,海南瓜菜总量300多万吨,但从海南直接出口的仅有357吨,出口量占产量的万分之一;水果因为香蕉、菠萝受日本、欧美消费者青睐,情况略好些,但也只有万分之六的出口量。   此外,海南农产品还表现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安全卫生质量方面存在较大隐患,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很低,缺乏名牌产品,国际竞争力弱等不足。   三大“拦路虎”令人忧心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海南农产品进军国际市场受到几大因素的严重制约。其一,国外需求的优良品种规模化生产程度不高,影响了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如菠萝,传统品种“巴厘”占种植面积的90%以上,但“台农”、“香水菠萝”的种植规模不大,而后者具有品质好、纤维低、糖度高和耐贮运等优点,并倍受日本市场欢迎。不少客户有出口订单,但组织不到货源;又如香蕉,海南目前种植的品种以“巴西蕉”为主,而蕉树矮、产量高、口感好,并倍受日本市场欢迎的北蕉,只有个别基地少量试种。芦荟产品,也是因为种植规模不大,而空有欧盟的大量订单。   其二,加工保鲜包装滞后是扼制出口的一大瓶颈。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品种互补性差;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低附加值多,高附加值少;单项产品多,系列品种少。果蔬方面,目前加工转化率只有2%左右,局限于保鲜果蔬产品的出口。深加工的精致包装速冻蔬菜、脱水蔬菜、糖盐渍果蔬产品及干果产品都很少;畜禽产品方面,注册出口肉类加工企业只有一家,注册的出口加工产品仅一种,说明海南的出口肉类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其三, 运输不畅带来时效差、保鲜难、价格高等问题。如菠萝从海口港装运,经香港转口、转船,再运往日本一般需要12天左右。而从深圳直运日本只要4天,这对鲜活产品出口来说,影响是巨大。时间长,导致运费也相差甚大,影响海南农产品的直接出口。   此外,农兽药等有害物质残留问题,导致许多产品难于突破国外技术壁垒;政府对出口农业的扶持和调控不够也是影响海南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原因。   关键是提高农企竞争力   专家们认为,海南发展外向型农业任重而道远。政府和企业都应增强出口意识,引导选育和培植具有季节差名特优的优良品种。事实证明,好的品种是成功的一半。今年海南“妃子笑”荔枝引起美国、日本、加拿大、欧盟客商等的关注,地头收购价格较高就是明证。同时,加大政府扶持和服务力度,搭建交易平台;由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扶持建立标准化的农产品出口基地,统筹解决出口原料的质量和供应时差。   海南农产品要阔步迈向国际市场,除了良好发展环境,还取决于农业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专家认为,海南的农业企业要改变过去不重视对国外、省外农业经营状况的调研,经验主义色彩极浓、短期行为突出的状况,把准市场经济规律,提高竞争意识,以所掌握准确的国内国外市场信息为引导,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发展长效优势品种,推进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以成本较低的高品质农产品抢占国际市场更大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