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陵摩托在印尼站住脚(中国企业在海外)
- 时间: 2004-08-11 09:19:28 作者: 管克 来源: 《环球时报》 点击:
- 加斯曼原是日本在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第三大摩托车厂商铃木公司的雇员,从美国学完工商管理硕士回来,他却加入了名不见经传的嘉陵摩托公司(全称布原拉嘉陵萨克帝摩托车有限公司,是中国与印尼合资企业)。他的理由是:嘉陵摩托今后几年有超越铃木的潜力。不过嘉陵董事长邓江则很冷静。他说,假如把日本厂商比做成年人的话,嘉陵摩托只能算婴儿。我们现在是向日本厂商学习,走错一步就可能死亡。
质量表格有100多个条目
“不要以为印尼是发展中国家,就不在意产品质量。”邓江说,“印尼消费者用进口货用惯了,对摩托车更是讲究品牌,讲究质量。”根据权威机构调查,印尼消费者在选择摩托车时首先考虑的是质量,其次是款式,然后是付款方式,再次是售后服务,最后才是价格。
嘉陵摩托在质量可靠性、稳定性和标准化方面下大工夫,力争做到精细。为此他们制定了一张有100多个条目的表格,要求员工对照表格,检查容易忽视的各个细节。邓江说,有一次经销商反映嘉陵摩托发动机上有油。他们反复检查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明白,原来摩托车出厂前都要放油进行检测,装运时蒙上塑料袋。由于印尼天气炎热,机油蒸发散布到发动机上。在中国的气候条件下不会产生问题,到了印尼就出现“漏油”现象。现在他们明确在细节表格上注明,每辆摩托出厂都要仔细擦拭一遍。
印尼的摩托车市场最初几乎由日本厂家专营,1998年后逐渐放开。此后中国厂家蜂拥而至,摩托车品牌一度达到100多家,但短短几年时间,现在还正常运转的企业已不到10家,其中自有工厂自己生产的企业更屈指可数。邓江说,那些品牌中多数都是印尼企业进口中国便宜的零部件,贴牌生产出来的。最初以为钱好赚,无论以前从事什么行业的企业都来做,结果生产出来的摩托车质量低劣,销不出去,只能搞低价竞争,导致企业纷纷落马。日本的本田、雅马哈、铃木三家垄断97%以上的市场,中国几家厂商占有的市场份额不过百分之几,而“市场占有率不到7%就根本无法生存”。嘉陵摩托1997年进入印尼,中国品牌混战、溃退后,嘉陵也进入了调整期,现月销3000台左右,在印尼站住了脚。
改变大红颜色
邓江表示,他们不敢说自己是中国摩托厂家在印尼做得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印尼化的。要在印尼畅销,就得符合印尼市场的要求。所以嘉陵摩托的款式都请印尼设计师来设计,印尼顾客不喜爱大红色摩托车,他们很快调整了从国内进口配件的色彩,即使是红色也要红黑相间。
分期付款是印尼消费者购买摩托车最大的特点。它的好处是只要交很少一笔钱就能开上摩托车,发觉不喜欢可以不要,重新分期再开一辆新车。但这种方式对摩托车厂商提出严格要求:质量要过硬,否则用户开一段时间就可以退货,那辆摩托车只好进入二手车市场,大大贬值。
邓江说,分期付款可以说是嘉陵的软肋。因为需要有金融公司支持,否则无法维持庞大的开支。日本厂家曾实行过首付60万印尼盾(约合600元人民币)就可把车开走,还款期限长达5年的促销战略。而嘉陵摩托没有金融公司的支持,经销商只能自己想办法为顾客放贷。如今只能实行首付150万印尼盾,还款期限两年的政策。“我们正在和一些金融机构谈判,如果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嘉陵摩托的销量绝对可以在现有基础上翻番。”邓江自信地说。
轮胎在当地采购
记者在邓江陪同下来到雅加达郊外的嘉陵摩托工厂。厂长黄洪治介绍说,这里占地8万平方米,主车间有工人200多名。工厂每天可装200多辆摩托。主仓库一边是从国内进口的各种摩托配件,一边是组装生产线。门口附近摆放着上千辆组装完毕等待装运的摩托车。
邓江说:“所有配件都要重新检测。特别是发动机,要到后面车间仔细检查。”在发动机检测现场,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正在倾听发动机的轰鸣声。黄厂长说,发动机检查需要15分钟,有没有问题主要靠经验,听噪音。工厂共有4名印尼检测人员,都到中国接受过培训。国内专门派一名技术人员在这里指导。检测完毕后,在检验单上注明问题,由另外17名工人进行检修,然后再次检测。
邓江表示,本地化生产是嘉陵今后的目标。事实上许多零配件在本地采购性价比更高。比如印尼盛产橡胶,嘉陵目前所有的轮胎都是从印尼采购的。“轮胎的纹样也是经过了许多改进。最初是细纹,后来是斜纹,但顾客仍反映容易打滑,现在都改成了大花。”不过像化油器等重要零配件,他们都采购日本产品。邓江说,虽然价格贵一点,但质量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