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浅谈橡机行业新一轮发展的契机
  • 时间: 2004-08-19 09:23:09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中国橡胶机械网    点击:
  • 摘要:面对子午胎强劲的发展势头,抓住橡机行业的重要发展期,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组建橡机行业的“航空母舰”,以服务推动市场,主动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谋求世界橡机市场的更大份额,把中国橡机水平推向新高度。 关键词:子午胎装备;重要发展期;橡机行业:服务;WTO 子午胎以其十分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不可逆转地成为轮胎工业的更新换代产品。“九五”以来,我国子午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汽车市场的空前火爆,轮胎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技术改造如火如荼,子午胎的产量年年猛增,给橡机行业带来了新一轮发展契机。1子午胎强劲的发展势头,给橡机行业带来无限商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轮胎工业发生了质的变化,轮胎产量在大幅度增长,子午胎在引进的基础上开始了规模化生产,无论产量还是品种都呈现出较大的增长势头。1985年,子午胎产量仅为轮胎总产量的1?7%,到1995年,全国轮胎产量达到5 571?8万条,其中子午胎产量730万条,子午化率达到13%。又经过5年的发展,到2000年,轮胎的总产量达到7 845?7万条,其中子午胎的产量已占轮胎总产量的35%,并且轿车胎率先实现了子午化,达到95%。2002年,轮胎总产量为9 264万条,其中子午胎产量为3 529万条,比上年增长18?8%,占轮胎总产量的38%。从2000年到2002年的3年间,子午胎产量增长了1?28倍,表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 轮胎子午化已是世界轮胎工业发展的总趋势。同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子午胎生产还有很大差距。从世界范围看,子午线轮胎在轮胎产量中的比例仍在不断提高,1990年约为85%,2000年已超过90%。其中西欧国家轮胎的子午化率已达到100%,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达到了95%,韩国也已达到了93%,而我国则仅为3 8%,特别是载重子午胎,虽然其产量在2002年突破了600万条,但发展速度缓慢,与国际的差距更加悬殊,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和汽车工业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以及汽车消费市场的繁荣,加快我国轮胎子午化的进程已经迫在眉睫。我国政府已把有计划地大力发展子午胎列为轮胎工业的产业政策。根据“十五”规划的目标,到2005年,国内轮胎产量控制在12 500万套,轮胎的子午化率将提高到45%,汽车轮胎的子午化率提高到70%,其中轿车轮胎的子午化率达到100%,轻型载重轮胎的子午化率要达到60%以上,特别是载重轮胎的子午化率要达到45%,产量要比2002年翻一番,达到1 300万套。预计今后5~15年内,子午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在10%左右。 综上所述,我国子午胎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已经步入新一轮增长发展期,这就为我国橡机行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子午胎加速的投资热潮,为橡机行业提供了巨大市场源于市场需求的刺激,特别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强势和公路建设的加快,近两年来,子午胎生产企业都在抓紧加快投资发展,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发展势头,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投资热潮。 这一轮的投资发展大体有这样几个特点: (1)目前已经启动投资建设的30余家生产企业涵盖了国有、民营和外资控股等多种所有制企业,他们依据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了百花争艳的大好局面。国有控股企业抓住外资企业子午胎在境内尚未成气候的时机,扬长避短,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发挥其在技术、品牌和市场的优势,打全钢子午胎的牌,以全钢子午胎为拳头产品,加快发展和建设的步伐;民营企业发扬其对市场反应敏锐的特长,起步就上全钢胎,民营企业涉足并投资子午胎,预示着我国子午胎的投资进入了高速增长期;世界轮胎10强已有8家落户中国,这些外资控股企业则稳扎稳打,通过增资扩产、投资收购,大规模生产轿车子午胎,不断扩大市场份额,逐步扩大载重子午胎的能力。 (2)新建的全钢子午胎厂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开始启动的就有20余家,设计产能为1 600万条/年。按照一个年产30万条需要3亿~5亿元计算,扣除基础设施的费用,仅这些项目用于设备的投资也将是个令人十分动心的数目。 (3)鉴于子午胎特别是全钢子午胎生产技术复杂,科技含量高,大部分新建项目在技术、装备、公用工程和环保等方面的起点都很高。因此,对国产化技术、国产化装备和国产化原材料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4)新建项目虽大多起步为30万条年产能,但在各方面都留有较充分的发展余地。如国内某轮胎集团正在建设的橡胶工业园,规划就是年产100万条全钢和300万条轿车和轻载子午胎的能力;山东某公司在60万条的基础上扩建到100万条,2005年要达到800万条的产能;南方某民营企业起步为30万条,2007年达到180万条等等。可见,从现在到2005年的这段时间,将是橡机行业重要的战略发展期。 (5)不容忽略的是在热火朝天的子午胎投资热中,“九五”计划的12个子午胎项目进展缓慢,目前建成的只有3个,正在建设中的1个,而“十五”规划的项目还没开始启动。列入国家两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子午胎改造项目仍然应该在我们关注的视线之内,但由于其受主客观存在的多变因素的影响,橡机企业应多角度地进行研究和把握。3十年磨剑实现转型,为橡机行业服务于子午胎夯实基础我国橡机行业最近10多年来,消化吸收了大量国外的先进技术,丰富了自己。通过技术合作、合资生产和自主开发,研制了不少适用于子午胎生产的先进实用的装备,已经能够制造包括炼胶、挤出、成型、硫化以及轮胎检测在内的设备,初步完成了从斜交胎装备到子午胎装备的转型。国产化的子午胎装备经过市场的检验,证明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炼胶设备中大连冰山橡塑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大橡塑”)生产的XM系列和益阳橡塑机械集团生产的GK系列密炼机实现了替代进口,已基本覆盖了国内市场。其中“大橡塑”生产的XM系列密炼机被世界轮胎10强中的法国米其林、日本普利司通和韩国锦湖大量采用;“大橡塑”生产的开炼机在国内市场已独占鳌头,大量出口并为米其林、佳通、邓录普等大公司的海外工厂选用;青岛高校软控股份公司的密炼机上辅机系统在被国内普遍采用的同时,又受到国外市场的青睐;成型设备中天津赛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全钢子午胎一次法成型机和三鼓式一次法成型机,显示出我国成型机开发和生产的水平,具有相当的市场竞争力;硫化设备中以桂林橡胶机械厂和福建华橡自控技术股份公司的产品为代表,完成了从机械式A型、B型翻转式系列到B型垂直平移式系列、直到液压式硫化机的发展,不仅完全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而且还批量出口。挤出设备中已研制出二复合、三复合挤出联动生产线。“大橡塑”引进技术生产的三复合胎面挤出联动生产线在普利司通(沈阳)公司一次试车成功;在原来开发的压延法内衬层生产线的基础上,又引进技术成功制造了挤出法内衬层生产线;钢丝压延机组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些成果的取得,更加坚定了我们对子午胎装备国产化的信心,增添了我们在子午胎装备市场上一搏的勇气。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子午胎高精度的技术要求,一些关键设备目前还不得不引进,就是国内能够生产的设备,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因此,子午胎装备国产化的路还很长,橡机装备制造行业要适应轮胎工业发展的需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还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4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让橡机行业的发展快马加鞭我国的橡机行业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长期以来,各橡机企业恪守传统的单靠自身发展的思路,至今没有一家企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年产值最大的也不过2个多亿;自行开发橡机新产品、新技术的条件还很差,缺乏资金、缺乏实验研究条件、缺乏具有开发实力的技术人员;产品开发的起点不高,少有企业去尝试开发和消化吸收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橡机产品;技术的基础工作薄弱,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影响着产品整体的开发水平;市场发育不成熟,限于传统的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不断重复扩大生产,造成无序竞争等等。 根据我国子午胎发展规划,到2005年轮胎产量将达到1?2亿~1?3亿条。其中子午胎产量要占到45%,平均每年增长700万条左右。经测算,按照这个发展速度,每年用于子午胎的投资约在1 8亿~20亿元。扣除进口部分,在国内采购的设备约在8亿~12亿元,再加上其他轮胎和制品的发展以及轮胎企业正常的更新改造,预计2005年我国橡机的总容量在50亿~60亿元。这给我国橡机工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政府扶持着我国子午胎工业的发展,同时支持着子午胎生产装备的发展。国家把研制载重子午胎和工程胎装备的项目列入了“十五”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并具体规划了包括炼胶设备、半成品部件生产设备、成型和硫化设备以及轮胎企业网络等4个课题31个专题,鼓励橡机企业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面对着我国橡机行业发展和提高的大好时机,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主动出击,迎接挑战,通过5~10年的努力,使我国橡机的整体水平赶上国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组织子午胎关键设备新一轮攻关,研制高等级子午胎生产设备已迫在眉睫。10年的努力,我们已经研制开发了不少实用的子午胎生产设备,但中国的子午胎机械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尤其是一些中间生产设备,如压延、裁断、成型等生产线。国外一些大公司将其视为技术专有,单纯的仿制稍有不慎就涉及到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轮胎子午化的水平在继续提高,轮胎生产的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种层出不穷,装备制造也要跟上制品业的发展需要,而子午胎工业的发展又时不我待,这正是橡机行业进行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的最佳时期。目前,天津赛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着手对子午胎装备的全方位开发,成果斐然;“大橡塑”近年来加大技术、资源投入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与北京化工大学联办硕士班,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每年技术开发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三年来,又投入了近亿元巨资购置了德国、美国生产的数控磨齿机及多台五面加工中心等大型精密设备。为提高技术开发水平、产品质量、精度和可靠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有不少橡机企业也已经付诸行动。我们必须跟上国际先进技术发展的走向,扩大将自主创新与消化吸收国外高新技术相结合的进程加快,全方位地开发子午胎生产设备,不断增加产品的品种,提高技术水平和质量。通过重点开发高效率、高技术、高自动化水平、高附加值的产品,淘汰低效、耗能、高污染的落后装备,实现对整个橡机产品结构的调整。 破除落后的经营模式,打破传统的企业壁垒,做一篇资本经营的大文章,将会更有力地提高我国橡机行业的整体实力。目前,我国有橡机企业260多家,加上科研院所集合起来应该是一支实力雄厚的队伍。长期以来,单靠自身发展的思路和落后的经营模式成为橡机企业发展的桎梏,也制约着橡机行业的发展。深沪千余家上市公司中作为新兴的橡机工业仅占一席之地,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因此,橡机行业一方面应该思考联合、兼并、重组的路子,如能在行业内实现资产重组,组建起橡机行业的“航空母舰”,实现开发、销售、采购等方面的协调一致,就能以崭新的面貌、强大的实力进军全球的橡机市场。另一方面,在外资介入并已经占据轮胎半壁江山,还没有出现一个大的橡机合资企业的背后,要看到一些国外著名的橡机生产厂也一直在关注着中国的橡机市场。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潜在的巨大市场,极具诱惑力,橡机行业的合资或独资热很可能不久就会到来。橡机行业应审时度势,不失良机,当前不妨从合作入手,在不断扩大和加深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合资,以引入的外资和技术来发展和提高自己。 包括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化,其工作质量越来越成为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服务的竞争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对服务创新的研究,围绕产品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在努力提高实物质量的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服务质量体系,与用户保持“零距离”,建立起相互信任、密切协调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及时、满腔热情服务的实际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用户的损失,以实现用户的“零抱怨”。近些年来,橡机企业已经开始注重对“服务增值”的研究和实践,“大橡塑”等企业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建立营销服务网络、派出长驻服务人员、实行限时到位服务和区域巡访制度等等,收效愈来愈明显。随着我国子午胎工业的发展,国产和进口的子午胎设备的增加,用户期待着橡机企业提供更完美的服务,而橡机企业也需要在提高服务质量中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并通过有效的服务,从用户中得到决策的启示,汲取产品开发的源泉。 走出国门,在全球橡机的大市场里提升中国橡机行业的地位。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口橡机产品至今,无论在品种上,还是数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并呈逐年增长的势头,产品已销往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已达千万美元。但是,这在机电产品的出口额中还是微不足道的,也与中国橡机行业的实力所不相称。中国加入WTO意味着在履行义务、开放国内投资和产品市场的同时,也要享受权利,换取国外投资和市场,获得利益。从行业自身的特点看,橡机行业受WTO的冲击相对较小,比较而言,加入WTO对中国橡机的发展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看都是利大于弊。因此,中国的橡机厂家一定要十分珍惜加入WTO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加强沟通,互相学习,一致对外,勇于与国外橡机比高低,努力谋求在巨大的世界橡机市场中不断开拓,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在世界橡机市场的驰骋中,将中国橡胶机械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