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橡胶加工 从散兵游勇走向规模效应
- 时间: 2004-08-25 10:01:16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亚洲橡胶网 点击:
- 农垦西部工业城日前传来捷报:所生产1.3万吨浓缩乳胶被桂林乳胶厂和广州、上海、杭州等国内大橡胶制造厂网上竞价抢购一空,由于品质好,每吨乳胶要比其他同类产品高100元以上。
据了解,西部工业城创立的“美联牌”品牌目前已叫响全国,规模加工战略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供应,确保了其品牌的成功运作。
这是海南农垦橡胶加工从散兵游勇走向规模加工形成的聚集效应。
散兵游勇
海南农垦共有橡胶370万亩,年产干胶23万吨,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长期以来,垦区加工体制实行的是一场一厂,87个国营农场都有一个小橡胶工厂,加工规模小的1000多吨,大的三、五千吨,大多技术装备陈旧,技术工人素质不高,污染严重,加工成本高。生产出来的橡胶制品品种单一、雷同,产品一致性差,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大厂家的需求。
记者曾到西部一个农场小胶厂采访,加工设备是上世纪70年代的,工厂烟囱冒着浓烟。胶厂厂长对记者说,该胶厂由于缺少资金投入更新设备,工厂的加工技术上不去,产品质量不高,附加值也不高,生产的1号标胶每吨销售价往往比其他大厂家少几十元。而且排污设施也没有达到国家标准,曾受过有关部门的处罚。
垦区87家加工厂长期形成的小而分散的加工格局,使垦区橡胶制造业付出了惨重代价。
规模加工
为适应国际橡胶市场竞争的需要,垦区前些年提出调整橡胶加工布局与产品结构,先后投资近亿元兴建了西部工业城、乌石、红林等较大型加工厂,首期工程年加工能力分别达到1.5万吨至4万吨以上。这些加工厂高起点投入,高强度管理,高效益产出,采用国内外目前最先进工艺设备和技术,保证高档次产品生产的需要。记者在西部工业城看到,占地300亩的工厂,有国内一流的年产4万吨的乳胶生产线已上马,填补垦区空白的子午线轮胎胶生产线即将上马。
但是这些较大型加工厂建成投产后,却存在吃不饱现象。一些农场的小加工厂品牌意识和大局意识淡薄,加上大加工厂存在分配不尽合理等问题,不想拉胶水去大胶厂加工,这对规模加工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此,今年初农垦总局提出组建橡胶集团战略,决定整合农垦橡胶优质资源,计划2006年内,把87家胶厂整合为13家,第一批胶厂红田、西流、红林、红泉等7家胶厂已关闭,集中胶水到西部工业城和红林胶厂加工。同时,今年下半年有7家大型加工厂陆续动工兴建,明年投产,每个加工厂年加工能力都在2万吨以上,届时相关的一批胶厂都要集中关闭,送胶水到大加工厂加工。
实践证明,规模加工出聚集效应:省地、省成本、防污、出品牌、出效益。7个关闭的胶厂占地1000多亩,而西部工业城、红林胶厂仅占地600多亩;西部工业城排污标准COD仅100毫克/吨,排水量、悬浮物等指标均比小胶厂减少1倍以上。据初步统计,13家胶厂光排污设备投资一项,就要比87家胶厂节约4000万元左右;几家大的加工厂已在调整品种结构方面迈出一大步,由过去垦区生产SCR5为主,调为以生产浓缩乳胶和子午线轮胎胶、航空轮胎胶为主;由于产品质量好,现在集中加工的大胶厂干胶和乳胶的销售价分别比小胶厂高50元至100元以上。
创新机制
规模加工在垦区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利益分配,安置下岗分流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同时,也触到了一些企业的既得利益,阻力不小。有关专家建议,实行规模加工就要坚持创新管理机制:
实行以资本为纽带,打破大胶厂与各农场的界线,即各农场以产量作股份,在保证投资者合理回报前提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如实行收购式的加工,在加工增值情况下,应有部分利润返回各农场,以此合理配置垦区资源,保证品牌的成功运作;
根据部分农场担心干胶干含测定的准确性会损害企业利益,建议有关农场和大加工厂成立干含联合测定小组,实行公开、公平、公正测定干含,维护各方面利益;
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全垦区各胶厂共有7000多名职工,如实行关闭大部分胶厂,集中13家大加工厂,可安置3000多人,余下4000多人,建议垦区应在资金、土地和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以确保改革的稳步进行和品牌的成功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