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农垦发展天然橡胶之路
- 时间: 2004-08-25 10:32:07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中国热带农业信息网 点击:
- 百 年 铸 就 绿 色 丰 碑
世纪回眸
今年是中国天然橡胶成功引种百年。 1904 年,被孙中山先生誉为“边塞伟男”的民主革命志士、云南干崖土司刀安仁先生,从新加坡购进三叶橡胶树苗 8000 余株,种植在现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新城乡凤凰山,自此,天然橡胶植根中国,云南成为中国天然橡胶的最早引种地。
新中国成立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等西方势力切断中国急需的橡胶等战略物资的运输,而当时全国橡胶种植面积不过 4.2 万亩,年产干胶仅 200 吨左右,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了打破国外敌对势力的经济封锁,保证国防及工业建设的迫切需要,中央作出建立橡胶基地的战略决策,自立更生发展橡胶事业。于是,年轻共和国的热血儿女怀着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在云南边陲谱写出艰苦卓绝的创业史。转业官兵、科技人员、归侨侨眷、知识青年、支边农民,二十多个民族、数十万人参与了这一伟大事业的开创和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极大关心和支持下,在云南省各级党政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艰辛开拓,云南垦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在滇南、滇西南边疆的 7 个地州(市), 28 个县内建立了 40 个国营农场,有 29 万人,开垦面积 196 万亩,橡胶种植面积已达 180 多万亩,投产面积 110 余万亩,年产干胶 14 万多吨,平均亩产 120 多公斤,相当于解放初期全国干胶产量的 600 倍,成为我国第二个天然橡胶基地。同时,带动当地群众发展民营橡胶 180 余万亩。天然橡胶已成为云南的重要产业,而且是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辉煌成就
始建于 1951 年的云南农垦,半个世纪的历程是一个艰苦创业、努力探索的历程,也是一段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历程。
云南天然橡胶产业是在国外学者认为不能种植橡胶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国外植胶权威人士认为,橡胶树只适宜在南纬 10 度和北纬 15 度以内的热带地区种植。一些专家断言:“北纬 17 度以北不能植胶。”而云南南部位于北纬 21 度―― 25 度,云南垦区远离赤道,地处热带北缘,种植区北纬最高达 24 度。从成立伊始,云南农垦坚持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 50多年来,云南天然橡胶种植业在热带北缘高海拔非传统植胶区的科学实验和生产活动中已总结出一套适合云南植胶区自然特点的橡胶高产综合技术, 依靠科技成功地突破了世界传统植胶区,实现橡胶北移,在橡胶种植史上创下奇迹。同时,不断地改革制胶工艺,更新低产胶园,研究橡胶树产排胶规律,改革割胶制度,提高了经济效益。云南农垦已开割的 110.56 万亩胶林,平均亩产干胶 127.36 公斤,大面积获得高产,单产超过了典型热带地区植胶国,居世界领先水平。
至 2003 年,全省天然橡胶种植总面积达到 363.39 万亩,成为云南烟、糖、胶、茶四大特色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云南农垦植胶面积 180.93 万亩,民营植胶面积 182.53 万亩;全省天然橡胶投产总面积 184.53 万亩,总产干胶 22.34 万吨,平均亩产 121 公斤,其中:云南农垦橡胶投产面积 110.56 万亩,干胶总产量 14.08 万吨,平均亩产干胶 127.36 公斤。云南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投产面积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干胶产量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而且植胶技术先进配套、特色明显,单位面 积产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且直接生产成本较低,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云南农垦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最好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创新发展
1996年2月6日,云南省农垦总局实行改制,组建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但是,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企不分、社企合一的农垦管理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长期采取的劳动用工制度,已不适应农业生产分散作业的特点。同时,由于农垦改革领域广,情况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多,改革进程滞后,进一步深化改革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001年,云南农垦领导班子在调查研究、深化对垦情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农垦发展的新思路。2002年10月,云南农垦被省委、省政府正式列入全省10个优势产业和重点行业整合重组范围。2002年12月10日,省国企改革领导小组批准了云南农垦改革方案。2003年3月19 日,省政府正式批复了云南农垦改革方案,云南农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于是,云南农垦实施了组建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公司、全面推开在农业生产一线的职工家庭承包经营、实行农场政企分开、等全面改革。
以云南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为主发起人,联合中化国际、天津化轻、云天化、云大科技共同发起组建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打破区域限制,使带有行政色彩的农垦管理体制和封闭的运行机制,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相应改革,以此解决政企、社企难分,社会负担沉重等束缚农垦经济和橡胶产业发展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带动全农垦方方面面的改革,实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按“公司 +基地+职工家庭”的产业化经营,实施内部和民营橡胶资源整合以及走出去发展三步战略,整合、提升、做强云南天然橡胶优势产业。
全面推行农业一线职工家庭承包经营,实行土地承包、核算、盈亏、和风险“四到户”,生产、生活和社会保障费“三费自理”, 对种植计划、产品收购、技术措施、质量标准、病虫害防治、加工销售实行“六统一”管理的职工家庭承包经营,形成了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的新机制,使职工家庭逐步成为适应市场的生产经营主体,实现了职工家庭增收、经营观念转变,企业管理机构精简,效益提高。
实施农场内部政企分开的改革,就是将农场的生产经营职能与行政、社区管理职能在职能、机构、人员、资产、费用、核算六个方面内部分开,彻底改变农垦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政企社企不分的弊端。
改革,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成效越来越明显。 2002年,企业实现了大幅扭亏,扭亏幅度近80%;2003年,云南农垦取得了改善外部环境和内部深化改革两大突破、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的“两突破一提高”的可喜成绩,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8亿元,比上年增长33.93%。全年实现利润总额20054万元,与上年比扭亏增盈24066万元,上交税金21642万元,增长57%。垦区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的拐点:在连续7年亏损的基础上扭亏为盈,走出了连续几年的经济低位徘徊,实现了云南农垦从2002年起三年走出困境和完成三年大改观的重大转折。
在特殊历史时期发展起来的云南农垦事业,为巩固国防、社会稳定、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作出了贡献;在 21世纪的今天,云南农垦在边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再立新功。一代代的农垦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造就了今天农垦的辉煌,生机盎然的春天在他们的脚下无限地铺展延续。千里边疆一 排排,一片片葱翠的橡胶林见证了这段历史,也将见证农垦事业蓬勃发展的美好未来。
云南省农垦总局政工部 和春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