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搭起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海南农垦公开选拔副场级领导干部综述
- 时间: 2004-08-30 08:29:31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如果不是这次公开选拔副场级领导干部,高明翠是不会这么快有机会接受组织上的挑选的。这位在副科长位置干了5年多,于2002年才转为正科的红明农场工会副主席、团委书记,以面试9.1分的高分赢得了当日考官们的称赞。当她谈起这次参加公开选拔副场级领导干部的感受时说,感谢总局党委搭起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给了她这次展示自己才能、检验自己能力、激励自己上进的机会。
参加这次省农垦总局公开选拔副场级领导干部的710名考生中,有如此同感的并非高明翠一人。这次海南农垦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公开选拔副场级领导干部,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事件的本身,它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那么,此次公开竞选副场级领导干部,它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启示呢?
组织严密 反响强烈
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在全垦区公开选拔75个副场级领导岗位,如此大规模的公开选拔副场级领导干部,这在海南农垦的发展史上还是首次,表明了总局新一届领导班子改革垦区干部人事制度的决心和信心。正因为此次改革意义深远,所以,一开始就引起垦区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张力夫、局长吴亚荣多次过问和指导改革方案,亲临笔试和面试现场巡视指导,对相关问题作出指示。总局党委副书记陈菊英亲自抓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总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全孝华亲临笔试现场巡视。总局副局长符孟彪、郭奕秋亲自担当面试副主考官。垦区各农场认真组织,发动符合条件人员应考。
为使此项工作能够顺利展开,总局组织部先后到省委组织部、广东省委组织部等地参观取经,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海南农垦实际,认真拟定竞聘方案,对每一个环节、每道程序都细心研究,反复推敲,不允许有任何细节上的差错。为了保证竞选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总局组织部还将此次公开选拔副场级领导岗位的职位、范围,参加选拔的条件和资格,选拔的程序,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以及如何组织领导,搞好纪律监督等事项发文到各单位,并见诸海南农垦报。
此次公开选拔副场级领导岗位是从6月6日开始的,整个选拔分为公告、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考核、党委讨论、办理聘任手续等8个环节。在8个环节中,笔试、面试是全面考核应考者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所具备的综合素质,是最重要的两道关口。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笔试试题是由省高校教授命题,面试试题则是从题库中随机抽取。在5天的面试中,由总局领导、高校教授、部分农场领导和机关部分处室领导等27人,组成3个面试小组,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陈菊英,副局长符孟彪、郭奕秋分别负责3个试室的面试工作,他们也和其他考官一起,在每天的上下午通过抽签的形式,决定任那一组的考官。每天上下午的面试题目内容都不一样,是由主考官当场随机抽出的。参加面试的人员提前半小时进入考场封闭室,抽出自己面试的序号,并按序号接受面试。在面试中,采取评委当场亮分的形式,由公证员当场记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值得出考生的最后得分。如果考官遇到本单位的考生,要求回避,无权评分。这样,有效地减少了在面试中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公平。在面试中,考官们本着对农垦事业,对每一位考生负责的态度,认真行使手中的权力,公平对待每一位考生,力求做到评分准确公正。
首次如此大规模地公开选拔副场级领导干部,在垦区上下引起的反响是巨大的。许多人士谈到,此次公开选拔副场级领导干部,是垦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选人用人制度上的一次创新,是执行中组部公开选拔干部制度的一次具体实践,其意义非常深远,它对垦区今后的干部用人制度,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等方面将起到导向性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了总局党委改革垦区干部人事制度,减少干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决心。许多参加选拔的人员谈到,如果没有总局党委这次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他们是不可能有机会公开接受组织上的选拔的。他们大多表示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这次公开选拔。东升农场组织科科长陶炳军说,有竞争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通过这次公开选拔,是对他多年来的工作能力的一次检验,也使他对自己存在的不足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红光农场办公室副主任曾令和说,感谢总局党委给他提供了一次接受考验的机会,表示要以此为动力,加强学习,认真工作,不断进步。
拓宽了选人视野
搭建起了公平竞争的平台
具体负责和全程参与此项工作的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陈菊英,在评介此次公开选拔副场级领导干部的意义时说,总局党委这次公开竞选副场级领导岗位,就是立足为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干部,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省农垦总局副局长郭奕秋则将其归纳为“三个有利于”和“四大转变”,三个有利于是:有利于体现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原则,有利于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从制度上遏制用人方面的消极现象的发生。四大转变是:由伯乐相马向群英赛马的转变,由传统的选人用人方式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的转变,由定性为主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转变,由考核为主向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转变。许多担当面试的考官们在谈到此次公开选拔副场级领导岗位时都有此同感。“三个有利于”和“四大转变”,其核心表述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搭建起一座公平竞争的平台,拓宽了选人用人的视野和渠道,为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供了制度保证。
省农垦总局组织部负责同志对此次公开选拔副场级领导干部的动因是如此阐述的。他说,人才兴,企业兴,人才是垦区事业兴旺发达的一个关键。如何挖掘发现用好垦区现有人才,给他们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制度创新是关键。为此,省农垦总局党委在此次选拔配备副场级领导干部中,一改过去传统的选人用人办法,采取在垦区公开选拔聘用副场级领导干部的新的用人机制。此举给了每一位同志参与平等竞争的机会,体现了江泽民同志所要求的干部用人制度上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拓宽了选人视野和用人渠道,改变了过去那种靠组织部门选人,由少数人选少数人、选进入领导视线的人所带来的用人上的弊端。在公开选拔副场级领导干部中,党委组织部门只起到了组织的作用,过于集中的权力在公开透明的运行中趋向民主化、科学化。他说,要想进入领导岗位,凭权力、关系和人情起不了作用,要靠德才兼备的实力。
不断学习 提升素质
是进步的阶梯
有关人士认为,过去农垦的领导干部敢想敢干就行了,现在仅凭此点已远远不够,还要懂得决策和经营,要减少决策的随意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要具备较高的领导素质。再者,农垦事业正处于关键时期,此次选拔的这批副场级领导干部,肩负着能否把农垦事业的接力棒接好的问题,他们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农垦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可持续发展。所以,此次公开选拔副场级领导干部,把文化知识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平常学习的态度和文化知识的程度,决定了是否考试入围的关键。一些平常注重学习,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一定的分析能力的人,在面试中就能够发挥正常,回答问题就有深度,而平常一些不注重学习,特别是对新知识学习不够的人,回答问题就只能就事论事,缺乏深度,有些甚至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搞不明白,出现对题意理解错误的现象。对此,担当面试评委的总局科技处处长王木周、黄岭农场场长叶亚青、新进农场场长罗铁瑛、中坤农场场长张梦英、红光农场党委书记翁卫东、南田农场党委书记吴玉英、南茂农场党委书记陈桂香等评委体会尤其深刻。他们认为,此次公开选拔干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它不但从制度上杜绝了没有真才实学,靠关系、走后门和不学无术、玩风过盛的人走上领导岗位,而且从思想行为上引导人们,必须要加强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摆在当前垦区干部面前的一件大事。同时,企业要舍得投入,加强对年轻干部文化知识的培训,特别是要对新知识的学习吸收。担当面试评委的阳江农场场长李运英也有同感,他表示阳江要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要建立起学习型的团队,人才型的梯队。他表示,今年内阳江全场干部必须要学会电脑,并作为考核使用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
注重实践 多岗位锻炼
是成长的重要环节
这次参加面试关发挥较好的考生,除平常要注重学习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在多个工作岗位锻炼过的经历,具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此,省农垦总局副局长符孟彪谈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过去一些干部与领导关系较好,一参加工作就长期在一个有权力的工作岗位,用权力资源形成关系网络,在缺乏多岗位锻炼的情况下就走上领导岗位,而此次公开选拔,没有真本事,缺乏锻炼的干部就很难考出好成绩,也就失去了被选拔到领导岗位的机会。他认为,垦区对干部的培养方式要改变,要多岗位、多层次培养,要从基础抓起,要抓长期培养,要多岗位锻炼。担当面试评委的乐中农场党委书记洪瑞开谈到,年轻干部在要抓紧学习,充实知识,武装头脑的同时,还必须要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锻炼,他认为,一个怕苦怕累的人,一个缺乏工作经验的人,一个不求上进的人,是很难成才的,也是很难胜任领导工作的。
(本报记者 易家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