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抢抓机遇 深化改革 大力推进垦区农业产业化经营
  • 时间: 2004-09-10 08:46:08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8月15日至19日,省农垦总局局长吴亚荣率领总局机关有关处室领导和部分农场场长共10人赴黑龙江垦区,主要就实行产业化经营、股份化改造、集团化重组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进行学习考察。   通过学习考察,考察团成员对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学到了一些经验,而且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黑龙江垦区产业化经营取得的成绩   (一)整合资源,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1995年以来,该垦区坚持用开放的思路做大龙头企业,打破农场、分局、垦区和省界,使一批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初步形成群龙起舞的新格局。目前,垦区共有产业化龙头企业70余家,资产总额达到62.3亿元,占全部工业总资产的57%,粮食加工和转化能力已达500万吨,牵动基地面积达1994余万亩,覆盖奶牛养殖基地31.5万头。主要农产品大豆、小麦、大麦年产量的100%、水稻年产量的40%都可经过加工转化销售。2003年重点龙头企业实现利润2.2亿元,带动农户增收近14亿元。   一是企业重组壮大龙头。他们按照“谁有优势谁当龙头,谁当龙头就支持谁”的重组购并策略,先后在乳品加工等四个行业的众多企业中,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垦区重点龙头企业,实现垦区内部重组。   二是低成本扩张壮大龙头。通过开放式低成本扩张,该垦区重点龙头企业累计兼并有效资产6.84亿元,控制和经营资产规模达13.9亿元,年加工转化原粮能力达500万吨,增加了2.25倍。   三是名牌效应壮大龙头。如1998年以来,完达山乳品集团大力实施名牌战略,1999年“完达山”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00年跻身全国151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1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完达山乳品集团整体转制为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运作股票上市;2002年完达山乳粉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品牌价值达到15.67亿元。到2003年末,完达山乳业股份公司拥有7家控股子公司、43家加工厂;资产总额由1997年的7393万元,增加到15亿元(不包括“完达山”品牌无形资产),扩大了20多倍;日处理鲜奶能力由75吨提高到950吨,提高了12.7倍,带动垦区56个农牧场和省27个县市奶源基地30万头奶牛饲养;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销售分公司,营销网点达到1000多个,奶粉市场占有份额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鲜奶市场占有份额居同行业第五位。   (二)多管齐下,抓好产业化基地建设   一是坚持订单收购,建设稳定基地。仅2003年,九三油脂签订大豆合同200万吨,牵动农户40万户,覆盖全省11个地市的48个县;北大荒米业签订水稻合同144.6万吨;农垦麦业签订小麦合同24万吨,北大荒麦芽签订大麦合同20万吨,覆盖了全省小麦和大麦种植区域。完达山乳业养殖基地的31万头奶牛,覆盖了全省27个市(县)。   二是坚持吸引农户投资强化基地。仅2003年农户个人投资总计在2.7亿元以上。大量的资金投入,进一步提高基地建设水平,主要粮食作物的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95.2%,同比提高了5.2个百分点;61个农场实施绿色食品种养标准,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550万亩,占全部播种面积的1/6;奶牛存栏21万头,同比增长18.6%。   三是坚持吸引中间商加盟扩大基地。如完达山乳业采取中间商负责土建投人的办法,吸引个人投资3150万元,共同建设了105个机械化榨乳站;九三油脂采取给予固定费用的办法,与地方粮库和大豆收购委托商合作,在全省建立了80个收购站收购大豆。九三丰缘麦业、北大荒麦芽在省内外的辐射基地内均建立了收购网点。全省大豆产量的1/3,全部小麦、大麦基本实现了由垦区龙头企业收购加工。   (三)积极开拓市场,提高产品市场率   一是总体策划,用名牌叩响市场。目前,该垦区众多知名品牌已经在国内外做大叫响。“完达山”乳品商标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和最有价值商标,“九三牌”大豆油成为安全食品的象征,“北大荒牌”大米成为绿色食品的形象,“北大荒牌”麦芽成为国产优质大麦的杰出代表。   二是建立市场营销体系,拓展国内外市场。目前,该垦区重点龙头企业均在外埠建立了规模较大的销售队伍。在华东、华北、西北、西南、两湖、两广、北京等8个国内大销售区域已建成了省(直辖市)、地(市)、县(市)三级代理分销网络,设立零售网点1.5万多处。2003年,垦区乳、米、豆、麦等龙头企业进入国内外市场销售产品总量达184万吨,比上年增长61.4%,出口创汇3000余万美元。   (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奠定产业化发展基础   一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增强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全垦区耕地中近70%的易涝地和30%的干旱农田基本上得到了设施保护。   二是引进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到2003年底,该垦区农业机械总动力371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33万台,大型联合收获机8115台,喷灌机5024套,大型机引农具5.45万台(件),农用飞机30架,农用汽车4356辆,每万亩耕地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221千瓦,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高达90%。通过机械对人力的替代,使家庭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家庭农场户均经营规模达150亩,已接近西欧的水平。   三是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产业化经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现在全垦区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   四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龙头企业提供丰富原料资源。目前,该垦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90亿公斤,提供商品粮能力达到75亿公斤以上,粮食商品率85%左右。   (五)改善环境,解决产业化经营的“瓶颈”问题    1、多渠道融资,着力解决资金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仅通过龙头企业吸引,国内、民营和工商资本及国外资本已进入垦区龙头企业的资金达3.6亿元。此外,在解决龙头企业原料收购资金问题上,垦区争取到12家银行为龙头企业贷款,授信额度达到54亿元。2003年有8家龙头企业贷款总额近40亿元,其中九三油脂和北大荒米业贷款就达30多亿元,确保了龙头企业达产达效。    2、筑巢引凤,着力解决人才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垦区引进外来人才2649名,其中高管人才和高级研发人才8名,大中专毕业生2232名。此外,对垦区匮乏的高精尖人才,他们采取“不求所有、只求所用”和人才共享的灵活战略,不仅引来了国内的专家和高管人员,同时也引来了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专家、教授。一大批优秀人才正在逐渐向垦区龙头企业聚集,为迅速增强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3、引进吸收,解决科技水平问题。2000年以来,他们与国内外的浙江大学、江南大学、郑州粮院、澳大利亚食品科学院等10余所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专利买断、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和独立开发等多种形式,加快了企业精深产品开发的步伐。并积极从美国、英国、德国等十多个国家引进了组织蛋白、冻干制药、乳品多效蒸发等工艺技术近20项,引进设备200余台(套),引进技术和设备投资额近10亿元。   几点启示   这次学习考察的时间虽短,但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化的蓬勃发展,以及发展大农业、大机械、大粮仓、大水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垦区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化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关键在于他们各级领导思想解放,对发展农业产业化认识统一,思想解放,几年来坚持把龙头企业建设和产业化发展作为重点,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为中国农垦发展的一面旗帜。反观海南垦区,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话我们已讲了很多年,也作了规划,但落实不到位,发展缓慢,至今垦区没有一家像样的龙头企业,与黑龙江垦区相比,差距非常大。主要原因是目前垦区仍有一些领导干部对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和内涵认识不清、概念模糊,习惯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指导农业产业化的工作,加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资金供给等各环节没有协调一致,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垦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省农垦工作会议确定组建8家龙头企业公司,是垦区加快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举措,但目前除了组建橡胶股份公司进展较为顺利外,其他公司的组建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与一些领导干部对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中主动性不强有很大的关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为垦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化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海南垦区是犹豫不决、等待观望,还是奋起直追,迎头赶上,这是垦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思考的问题。有为才有位。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要有好的班子和好的思路,要有人去抓落实。借鉴黑龙江垦区的经验,正视和解决海南垦区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积极实施龙头牵动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也是推动垦区加快发展、实现“三增”目标的关键。   (二)大力推进企业改制重组,加快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龙头企业,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并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业附加值,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加工龙头企业的牵动。每一项主导产业都由若干个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发展,基地则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形成良性循环。目前,海南垦区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有较大规模,如土地1000多万亩,资产100多亿元,产业大军数十万人,生产基地基本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特别是橡胶已实现规模经营,一批新的高效农业项目如荔枝、芒果、红毛丹、胡椒等已初具规模,这为垦区实现农业产业化打下了基础。当前要借鉴黑龙江垦区的做法,坚持走种养加、产供销、科工贸一体化的路子,致力于产业间各环节的连接和产业延伸,化单一产业环节的各个优势为产业链多元发展的整体优势,使主导产业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支撑点。建议总局尽快制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把培育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实实在在地去抓。具体有三途径:一是发挥增量投入的引导作用,推动同类企业资产重组。企业合并重组,是企业资产重组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迅速集中资本,壮大企业经营规模,避免内部同业竞争,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方式。海南垦区应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组织资源,通过股份制改造,重组橡胶加工、木材加工、机械加工企业,建设若干个省级或国家级的行业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必须以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为主,实现精深加工,不搞低水平、小而全的重复建设。二是发挥名牌效应,适机并购重组。品牌是企业的象征,是企业科技水平、生产水平、管理水平和营销水平的综合体现。优质的品牌本身就是一种资本,产业资本要依托优质品牌才能实现资本扩张。海南垦区的“白沙牌”、“万嘉果”、“神泉”等品牌在省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可以发挥其名牌效应,整合现有同类企业,扩大规模经营,发展成为海南茶叶、水果业的“航母”,提高规模效益。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发展若干个中外合资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从资金、政策上鼓励搞好农产品加工,商务部今年上半年已采取6项措施扩大农产品出口,垦区应顺势而上,与国内外大财团合作,大力发展水、海产品、畜禽产品、园艺产品等农产品加工出口增加职工收入。   (三)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主导产业。实现主导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的根基在于专业化、规模化的主导产品生产基地。一是按照自然生态、资源、能源、交通优势,做出各种不同的种、养、加基地建设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实施;二是当前垦区农业结构存在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业区域结构雷同、农产品加工程度低等问题,要进一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市场需求和生产能力,调整产业结构;三是突出重点,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农产品的竞争,实际上是一种优势的竞争,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突破口。垦区农业区域特色格局初步形成,培育了荔枝、茶叶、瓜菜、水果、生猪等特色农产品。但特色农产品发展必须突出重点,要对每个农产品从产品质量到市场前景、综合竞争力等方面进行重点审视,确定发展重点。同时注重名特珍稀农产品的开发,在创特色、创名牌上下功夫。四是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就地消化农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产业化经营机制。目前垦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产前、产后的项目拓展方面十分滞后,政策措施不配套,条块分割已直接阻碍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产业经营机制十分重要。一是要教育职工提高市场竞争意识,让更多的职工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中来。积极鼓励发展农用专业技术学校、学习班,为职工学习知识和技术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职工学到了知识和技术,其市场参与意识必然增强,投入到农业产业化中来的意识将进一步提高。二是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使职工与龙头企业既连体又连心。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通过最低收购保护价,按职工出售农产品数量适当返还利润等方式与职工建立比较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和职工以资金、技术、产品和土地使用权等要素入股,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密切龙头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关系。三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使职工与龙头企业增强共同抵御自然、市场风险的能力。农业企业是弱质产业,承受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压力。要变弱质产业为强质产业,必须注意搞好龙头企业的积累,积累是健全风险补偿机制的源泉。四是要建立法律保障机制。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加强合同管理,规范和约束职工与龙头企业之间的行为,切实保证合同的履行,切实把利益机制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五)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当前垦区要重点抓好“三大体系”建设,即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要按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合的原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国家无公害行业标准,努力使特色农产品标准与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尽快建成以特色农产品质量检测项目为重点的监测中心,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市场流通等环节进行质量安全卫生检测,实行全程监控;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许可和登记制度,禁止使用高效剧毒农药和有害饲料添加剂,堵住影响农产品安全的进入源头。(海南农垦总局考察团)    (执笔:林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