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去应对国际竞争 海南橡胶业要一飞冲天
- 时间: 2004-09-15 09:06:06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中国橡胶机械网 点击:
- “走出去”!“走出去”!这是9月10日在海口举行的“中国天然橡胶产业论坛”上代表们频频脱口而出的字眼。
在新国宾馆的金色大厅里,来自国内的一批专家学者指点“橡胶”,激扬文字,指出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速融入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包括琼垦区在内的我国天然橡胶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海南垦区胶园面积370万亩,年产干胶近23万吨,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今年,海南农垦总局领导班子提出,走“集团化、产业化、专业化”的经营路子,做大做强琼垦区橡胶产业。位居“龙头”的海南垦区大橡胶产业发展自然是此次与会专家学者们关注的话题之一。
橡胶蛋糕要做大
与会代表何康是原农业部部长、新中国橡胶事业开拓者之一,同时也是我省原热作两院的第一任院长。
何康在会议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我国天然橡胶供需缺口巨大,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天然胶。这是挑战,也是近些年来包括琼垦区在内的我国天然橡胶大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战胜这个挑战,我辈中人责无旁贷!
权威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天然橡胶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7%,消费量却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0%,国内产量增长速度只有消费增速的1/3,从2001年起,我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橡胶进口国。有关专家告诉记者,这一巨大的供求缺口还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扩大。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吴昌元在会议发言中指出,海南的天然橡胶产业目前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他介绍说,由于马来西亚大幅度调整橡胶种植面积,目前已减少350多万公顷,而且还在继续减少。而国际上对天然橡胶的需求量年年都在增加,这为我省大力发展橡胶产业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据了解,海南农垦正在紧抓机遇不放,采取了加快生产布局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调整;加强市场建设和流通体系建设;深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等措施。
“走出去”应对国际竞争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按照WTO的有关规定,从今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了天然橡胶进口配额;明年将放开橡胶进口经营权。同时,中国以优于世贸组织的承诺来加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域内自由贸易化进程。
农业部总经济师朱秀岩指出,东盟天然橡胶主产国产业基础好,国内支持力度也较大,在贸易自由化初期将对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形成一定的压力。
彭俊衡,上海期货交易所副总经理。他说, 在中国,天然橡胶的生产企业主要是海南农垦和云南农垦。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农垦系统过去一直依靠行政手段和政策保护过日子,效率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中国加入世贸后,天胶的配额管理、关税壁垒等行政手段渐趋淡化,农垦系统将直接面对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因此,农垦系统走向世界,培养全球竞争力,已是燃眉之急。
在面临战略发展机遇期的美好前景的同时,中国天然橡胶事业也面临着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龙头大哥”海南垦区身感担子重大。
“要支持农垦积极实施对外扩张战略,在植胶条件较好的国家建立橡胶基地,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吴昌元如是说,“ 做大做强海南的天然橡胶产业,迎接国际挑战,重要的一条是把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海南橡胶发展战略规划,列入‘十一五’规划实施,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争取用5年―8年的时间,使我省橡胶种植面积达到43万公顷,干胶总产量达到45万吨。”
“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内,抓住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心,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努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云南省副省长孔垂柱在发言中对云南垦区如是说,也是对海南垦区的建议。
储备调节机制要尽早建立
“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 。身受天然橡胶价格波动之苦的农垦人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六七千元一吨干胶的低价位心有余悸:不要被眼前的好光景冲昏头脑,要未雨绸缪。一位老农垦对记者说。
朱秀岩指出,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天然橡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5%,2002年,三国政府成立了旨在控制国际天然橡胶价格的三国联盟,设立了储备金,建立联合收购机制,并将在必要时候实施减产保值计划。三国联盟发展成熟后完全有能力左右国际胶价,将会增加我国天然橡胶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
种种迹象表明:建立储备机制,减缓国际胶价大幅波动对海南垦区的震荡,保护垦区的利益,是势所必趋。
吴昌元在发言中建议,国家除正常的储备外,借鉴国际橡胶组织建立缓冲库存的模式和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做法,建立天然橡胶市场调节制度。在价格过低时统一收购,以稳定价格,稳定市场,保证橡胶生产企业和胶工利益,巩固橡胶生产基地;在价格过高时抛售,以平抑价格。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也极力建议:国家应建立必要的天然橡胶储备系统,这是一个重要战略。
让科研成果挺进市场
“转基因技术是一个成熟的技术,在美国、中国等国家,已把转基因技术广泛应用于棉花、大豆等农作物,转基因生物技术如果广泛在橡胶领域内应用和发展,将使橡胶产业发生历史性变化。”国际知名的生物领域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说,转基因技术在橡胶树上的应用可使其产量增加10%―――20%以上,海南农垦有370万亩橡胶,年产干胶23万吨,如果能广泛运用转基因技术,其效益可不得了!
强调先进科技在橡胶生产领域内的重要作用,是这次高级论坛的热点话题之一。与会专家们认为:注重科研投入,加速培养橡胶领域的高端人才,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普及是促进橡胶产业升级,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中国热农院校院长张春发在论坛中指出,在加强橡胶科研力量的同时要加强现有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技术推广。他说,正在小范围内应用的橡胶树增产刺激剂,经过近10年的应用实践证明,该刺激剂的使用可平均提高橡胶产量12.5%,这一成果如果及时转化,对我国植胶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张春发算了一笔账:我国现有植胶面积940万亩,估计每年至少应用橡胶刺激剂9455吨,世界植胶面积为13530万亩,开割面积是12462万亩,如果本产品占据1/3的国际市场,则每年需要32966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每吨刺激剂纯利润约2000元,经济效益可观。
“我们可以转化的橡胶科研成果,还有橡胶树五天一刀低频割胶技术和气体刺激微割技术、地毯背衬海绵配合胶乳等,”张春发说,“让这些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着广阔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躺在科研机构里睡觉,真的很可惜!”
张春发还建议:我国发展天然橡胶事业比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等主要产胶国起步晚,为了加快发展进程,我们应尽可能在各个领域引进、消化、吸收、应用或跟踪研究国外的先进科研技术。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天然橡胶事业一百周年纪念活动”新闻发布会上, 海南农垦有关负责人回答记者的相关提问时表态:我们正在建立健全海南橡胶产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建立橡胶的引种、育种和推广示范基地。
国家产业政策要大扶持
“我国天胶供需缺口巨大,国家将采取哪些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在8月31日举行的“中国天然橡胶事业一百周年纪念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这一问题时说:“我们正在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寻求进一步挖掘我们自身优势、扩大天然橡胶的产量,增加国内供给的新办法、新途径,用绿箱政策在一些环节给予产业更多的支持:如增加科技投入,培育和推广更加适合地区特点的新品种,加强劳动技术的培训,提高产业的集约化水平等等。”
朱秀岩在会议发言中指出,历史经验证明:国家政策支持是橡胶产业发展的保障。
他同时透露:针对当前全球天然橡胶供需变化形势,农业部提出了“天然橡胶行动计划”,正在采取重大举措,加快机制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步伐,探索创新天然橡胶产业管理方式,加大基地建设的力度。
会议间隙,海南农垦总局有关领导在和记者座谈中表示,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是海南垦区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正在积极争取农业部的有关政策、资金扶持。
据介绍,海南垦区建立五十余年,在不同历史阶段,均得到了国家相应的政策指导与扶持措施。半个多世纪,国家累计直接投资44.7亿元。
利用两个市场做文章
今年5月,国家批准海南农垦组建橡胶集团股份公司。这是海南垦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步。
吴昌元在高级论坛上表态:要加快农垦橡胶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争取农垦“橡胶股份公司”年底挂牌,明年开始运作。努力打通与资本市场的联系,筹集更多的资金。力争用几年的时间,把海南垦区打造成为国际天然橡胶行业有影响力的现代企业。
据悉,目前,海南农垦正在努力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加快“橡胶股份公司”组建力度。在这一集团化进程中,以何种思路可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呢?
常修泽说,从全球范围来看,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这个趋势来势很猛,恰好我们国家已和东盟一些国家搭成“10+1”这么一个框架,对海南是一个好的发展机会,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产业的发展,思路要打开,要善于抓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关系。在这方面我有四条具体意见:第一点,一定要加快引进来,在新的条件下,借助经济全球化、投资自由化,更多地引进外商资本;第二点是要想方设法在主要的产胶国建立必要的基地,走出去发展;第三点,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贸易和国际贸易的流通体,把这两个市场对接起来,如海南橡胶交易中心打算与东盟建立中国―――东盟天然橡胶国际交易中心,这就是适应新形势,打通国内国际市场,在流通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