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浴火重生
- 时间: 2004-09-02 09:05:53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点击:
- 在农村,如果你问种养大户谁是最尊敬的人,他就会爽朗地告诉你:农技员!他们都称农技员是“财神爷”。如果你问乡镇机关中谁最穷,他们也会肯定地回答你:农技员。因为现在许多乡镇农技员已经领不到工资了。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能帮助别人致富的“财神爷”,自己居然是个“穷光蛋”。
农技员是“农技推广体系”的细胞。“农技推广体系”始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几经波折,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计划经济模式的“农技推广体系”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线断、网破、人散”。
2004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金先春的呼声反映出令人心焦的现状:“现在下面的情况不是说像原来农技推广站那样搞服务的,有很多人不是专业人员,它搞的只是创收,卖一些种子,卖一些农药,有时他自己都不懂。”
九届和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农技推广系统已经工作了28年的姜德明说:“早在几年前大多数人都承包了一个门店搞经营,因为他们要生存,经费都难以保障,所以他们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现在主要是乡镇一级的生存难、服务难,现在一门心思搞农技推广的人不太多。”
据姜德明介绍,目前乡镇农技人员的工资由财政发放的只占很小的比例,大部分人员的工资要靠自己创收来解决,一些地方借机构改革之名直接将农技推广机构转为“企业”、推向市场,不但完全断奶,还强行让他们上交利润,从而严重削弱了农技推广的服务功能,一些农技推广机构基本陷于瘫痪。
问题明显,矛盾尖锐。一方面,在农技服务这个既能帮助农民致富又能让自己增收的第三产业面前,全国近百万农技推广人员在“捧着金碗挨着饿”;一方面,是迫切需要科技指导生产的广大农民,和加入WTO以后直接承受国际竞争压力高成本的中国农业的发展。
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路在何方?
2003年8月8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科技厅(委、局)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委收到一份来自国家科技部的通知,“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开始全面启动。
这个文件的下发是建立在各地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基础上的。此前的几年当中,各地科技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围绕粮食、畜牧、水产、花卉、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主产区,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服务组织建设,开展了多形式、多模式、多层次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999年以来,花甲老人谢福鑫一头扎进农民的葡萄园,把课堂搬到田头,讲稿挂在枝头,家里的电话成了“葡萄110”,2001年他还筹建了南平市葡萄协会,当地农民叫他是“武夷山上不老松”。
谢福鑫多年以前是基层政府部门的农技员,他说以前的科技人员为农民提供服务是无偿的,积极性自然不会太高,农民也不大信任。
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被形容为“给智慧之火浇上利益之油”。科技特派员们被鼓励以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与企业、农民建立起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了农技推广的“付出???回报”机制,科技人员从此变被动为主动,找项目、抓生产,甚至在加工流通环节都下起了功夫。
统计显示,1999年以来,南平市有5520人次的科技人员到1416个村担任科技特派员,覆盖了86%的行政村。其中1367名科技特派员与农户或基层经济组织建立了经济共同体,引进、开发项目853项,总投资1.75亿元,其中科技特派员个人投资1975万元,从中获利986万元。
“脚黄、皮黄、毛黄”三黄是广东优质鸡的独特标志,改革开放之初,全广东的产量仅够供应港澳地区。如今,广东优质鸡的平均年产量达到10亿只,产值约150亿元,占全国优质鸡年产量和产值的一半。
全国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集团每天要生产百万只优质鸡,禽流感肆虐期间安然无恙。专家们欣喜地将之归功于这里的国家星火计划“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专项???广东优质肉鸡集聚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在星火项目的支持下,温氏集团用“公司+基地”的新型生产模式替代了过去的“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在它的优质肉鸡安全生产示范基地里有三级科技推广体系:后盾是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的专家教授;中坚是集团公司以及各分公司的生产技术部;基础是不同养殖基地的技术员。
三级体系完善了优质鸡集聚产业的科技服务网络。专业的科技人员提供全程服务,涵盖了生产场地到运输环节的消毒隔离以及接种疫苗、免疫监测和人员培训等领域。
作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是惊人的,温氏集团的合作养殖农户达2.5万户,相关从业人口约10万人。
陕西宝鸡附近的乡间地头散布着32座独特的三层小楼,楼里配有起居室、办公室、实验室、培训室、图书资料和科技咨询室,设施条件相当于宾馆水平。它们就是大名鼎鼎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政府、科技、市场、企业、农民”五大要素的脱节,导致农民致富奔小康过程中缺市场、缺信息、缺技术、缺资金,特别是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专家大院”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宝鸡市通过实施星火计划,“聘一位专家,办一所培训学校,建一处科技示范园,带一个产业,兴一方经济”,创建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他们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优势,请来了位国内著名教授为农业科技大院的首席专家,市政府给每个大院建设投资15万元,每年给每位专家科研经费一万元。专家大院的业务涵盖了种植、养殖、果蔬菜储藏加工、植物保护等科学领域。
专家们进了大院门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出了大院门进行现场指导和大田示范。使农业高新技术从高等学府的象牙塔里走到田间,走到了农民身边。
专家大院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其股份多元化的经营机制,在明确投资主体与产权主体的前提下,政府鼓励专家通过技术入股、带资入股、利益提成,这是一套切实可行的利益联结机制。
温家宝总理在2000年1月7日视察宝鸡时说:“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一个创举,它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与农民的对接,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活力。”
如今全国已培育了60多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示范模式,通过建立各类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基地和培训基地,广泛开展技术服务为主的各类科技服务,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难题,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这种以专家扎根基层直接为农民服务的新模式,引起各界的热烈反响,激发了各地创造性,产生了云南花卉科技辅导员、河北技术传播站等一批专家大院模式的科技服务组织,以及“专家+基地+农民”、“专家+企业+农民”、“专家+协会+农民”等形式多样、高效实用的服务模式。据不完全统计,仅陕西、吉林两省就培育起超过50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示范模式。
专家指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性的工作。在我国农业的二次飞跃过程中,星火计划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专项行动的实施,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农业多元化、产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