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向超万吨目标奋进
  • 时间: 2004-09-21 08:46:39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垦区产胶大户八一总场,多年来坚持以橡胶作为支柱产业不动摇,按照总局大橡胶战略的统一部署,切实加强橡胶生产管理,做大做强橡胶产业。尤其是今年农垦干胶生产工作会议以来,该场新领导班子采取有效措施,带领全场干部职工全力以赴狠抓干胶生产,全速向“保万吨、超万吨”目标冲击,扭转了干胶生产被动局面。到9月1日止,全场已产干胶6050吨。    八一总场现有橡胶开割树总面积9.1472万亩,开割总株数217万株。今年上半年,该场橡胶树由于受20年来罕见的“两病”影响,白粉病发病率达92%,炭疽病发病率5.8%,致使橡胶开割时间推迟;四、五月份,该场橡胶生产又遇到持续高温干旱且大风的反常天气等不利因素影响,部分胶园被迫停割近20天,截止6月30日,全场累计完成干胶3263吨,与上年同期对比减产276吨。为了尽快扭转干胶生产的被动局面,省农垦干胶生产工作会议后,以吉义忠为场长、罗永华为党委书记的八一总场新的领导班子,根据农场生产实际,推出了六项举措大抓干胶生产:    一是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深入基层抓干胶生产。总场和农场两级党委一致要求,机关干部要下到基层,下到联系点,下到生产第一线,指导干胶生产、了解生产进度、掌握割胶生产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切实为胶工办实事。为此,总场机关干部组成了5个工作组,各个农场分别组成工作队,坚持深入各个联系点协助基层干部大抓干胶生产,确保了割胶生产的正常进行。    二是加强以施肥为中心的基础性管理,向高质量的管理要产量。今年该场加大投入,大做“肥”字文章,努力做到多施肥,施重肥、施好肥。今年上半年,该场共施放橡胶专用肥1292吨,株均0.7公斤;施尿素536吨,株施0.3公斤;施生物肥1911吨,株施1.07公斤。施有机肥37144吨。同时,还在全场范围内开展义务积肥献肥活动。据统计,该场干部职工有1.12万人次义务献肥累计万余吨,目前已全部施放到胶园,从而增强了橡胶生产后劲。    三是进一步提高胶工的割胶技术水平,向技术要产量。今年以来,该场把提高胶工割胶技术作为橡胶增产的一项重要 措施来抓。严格割胶技术规程,平时通过开展胶工业余练刀、技术练兵、技术比武、磨刀比赛以及树立典型等多种形式,提高胶工割胶技术水平,尤其是提高割阴刀水平。对转制队的割胶生产,该场采取转制队与老队结对子、一帮一的办法,让老队的割胶辅导员去指导他们割胶,严格执行技术规程,消灭等外胶工。该场还通过各农场生产科新成立的“技术巡视组”来加强割胶技术的检查,严格执行技术规程,把胶工的等级与劳动报酬挂钩,促进胶工钻研技术。今年上半年,该场一、二级胶工达到91%,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8个百分点,级内胶工达96%。    四是进一步落实分配政策,调动胶工生产的积极性。该场认真执行总局关于提高胶工收入水平的有关规定,结合农场的实际,实施向胶工分配倾斜的政策,将胶工的结算单价由原来的18%提高到21.6%,使胶工得到更多的实惠,从而调动他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今年上半年,该场胶工月平均收入171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09.1元。    五是广泛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挖掘生产潜力。今年以来,该场为了干胶保万吨、超万吨,继续保持垦区干胶万吨场称号,积极参加琼北赛区的干胶生产劳动竞赛活动,广泛组织职工开展“大战红五月”和“大战一百天”等形式多样的干胶生产劳动竞赛活动。为此,总场劳动竞赛委员会认真制订了劳动竞赛方案,出台了有关措施,建立健全了三级竞赛组织,任务到人、责任到人、产量到人、层层抓落实,把全场干部职工月报酬与当月生产竞赛绩效挂钩,增强了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想方设法割好胶多超产,使农场干胶生产由被动变为主动。至7月31日止,该场共完成干胶4610吨,完成琼北赛区上半年竞赛指标3983.2吨的115.17%,荣获琼北赛区劳动竞赛第二名。    六是层层签订责任书,切实搞好护林保胶。今年以来,该场认真贯彻全省护林保胶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产量跟踪和损失跟踪“两个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调动全员参与护林保胶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广泛深入在全场开展护林保胶专项斗争,在全场范围内开展声势浩大的打击毁林偷胶违法行动。总场机关干部全部深入基层配合专业队伍、联防队员和公安干警抓护林保胶,搭帐蓬吃住林段,日夜轮流值班站岗,打击无法分子毁林偷胶的犯罪活动。几个月来,该场共抓获偷胶毁林违法人员56人,缴获杂胶和胶泥22吨,拦截查扣偷运杂胶车辆35辆次,从而有效地维护了正常的生产秩序,促使干胶产量明显上升。据了解,未开展打击偷胶卖胶行动前,该场干胶日产量仅41吨左右,自开展打击行动后,干胶日产量已达到45吨左右,从而为今年超额完成万吨干胶生产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报记者 何文昌 特约通讯员 吴多平 姚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