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果蔬市场情况
- 时间: 2004-09-23 08:45:27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商务部网站 点击:
- 一、英国果蔬市场的基本情况
英国是世界上果品蔬菜消费大国,年消费果蔬总额约75亿英镑,人均年消费金额约125英镑。英国果蔬长期不能实现自给,国产果蔬只有约11亿英磅,大量果蔬需要进口,2002年与2003年从中国进口果蔬分别为2500万英镑和3200万英镑。英国果蔬产品的流通基本上有三种模式,一是大型进口商对进口果蔬经过储运、加工、清洗、冷藏、包装等工序后,直接配送到英国的各大超市,二是中小型进口商、英国本地的农场主、农民合作组织通过果蔬批发市场将产品销售到中小型超市及学校、医院、社团、餐馆等食品服务行业,三是超市在城市郊区建立货物集中、配送中心,将产地批发商从生产者那里采购的货物集中起来,分级、包装后送往各连锁零售店。目前,英国果蔬产品的零售总额中通过超市销售的约占79%,通过其它途径销售的只占21%。
二、英国果蔬市场的特点
(一)管理规范化
英国果蔬批发市场类似于物业公司,市场提供场地及相应的服务,收取租金与管理费用。市场按公司制运作,管理规范,效率高,同时设有专门的市场客户协会,协会的作用是全力维护场内交易商的利益,与市场所有者谈判并制定租金与服务费率、谈判租赁合同条款、共同制定市场交易规则。
(二)果蔬批发市场规模大、功能完备、设施齐全、服务集约化
英国目前有23个大型果蔬批发市场,基本上每座中等以上的城市都有一个大型果蔬批发市场。市场的规模较大,辐射功能强。如英国目前最大的SPITALFIELDS果蔬批发市场,建筑面积达31英亩(合13公顷),市场年交易额约4亿英镑,市场内设有专门的交易厅,交易活动完全在室内进行。在交易大厅内,有115家交易商从事水果、蔬菜、花卉的批发交易,每个交易商经营的品种在十几个到几十个不等。交易大厅内根据需要装备有包括冷藏设施、催熟设施和供装卸用的各种最新设施。该市场除提供直接为交易服务的保安、保洁人员外,还设有配套的辅助服务设施如饮食、住宿、旅游、娱乐、咖啡及加油、汽车保养、专业搬运货盘和叉式万能升降卡车等设施,有1900多个泊位供交易商、顾客和员工免费使用。
(三)信息化程度高
英国有专门的果蔬协会,其会员有生产商、批发商、进口商、包装商和零售商。每个会员都有自己的网站。SPITALFIELDS果蔬批发市场的网站,每天都收集和发布市场信息,还有专门的杂志,每周发行一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
(四)交易费用低
英国果蔬批发市场无论税收还是租金、服务费用都很低,以英国最大的SPITALFIELDS果蔬批发市场果蔬市场为例,市场对交易商收取租金和服务费,租金与服务费率由市场与市场协会谈判决定,租金每六年定一次,近几年为3.27英镑/年/平方英尺,服务费每年定一次,2003年为15英镑/年/平方英尺,2004年经谈判后降为11英镑/年/平方英尺。交易商如获利,还得向政府上缴17.5%的所得税。英国政府对果蔬市场征收17.5%的增值税,税基为租金与服务费的总和。市场全部用电由市场年初向供电公司一次性购入,价格较便宜,每个摊位向市场购电供交易与冷藏等使用,价格相对较高,市场从价差中获得的利润最终在服务费中补贴给租户。无论是批发市场还是进口商,主要靠规模经营获得规模效益,总体上,流通费用较低。
(五)英国果蔬批发市场的准人条件较高
英国政府对果蔬市场的准人条件是:以现有市场为中心,6英里为半径的区域内不能建新的市场,6英里以外是否布新点,由投资者自行决定。但据业内人员估计,在英国建设一个功能设施较齐备、有一定规模、具有竞争力的果蔬批发市场,投资需8000万英镑以上,在市场经济成熟的英国,投资者一般不会冒此风险在现有市场6英里周围建新市场,由于竞争激烈,英国果蔬批发市场的数量已由1987年的34个降为目前的23个。
(六)政府对市场的管理
食品安全是政府对市场管理的重要内容,政府有关部门依《健康与安全法》对市场的产品质量与卫生条件进行监督检查,英国政府的环境、食品与农产品部门每天都要到市场抽查果蔬产品的质量,卫生部门每周都要检查市场的卫生条件,以确保食品安全。此外,政府对果蔬市场及其场内交易商依法征税,对新市场设立一定的准入条件。
三、英国果蔬市场对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启示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出口、市场销售,均存在参与的个体与组织众多,但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的特性。二是批发市场经营粗放、设施落后、服务功能差、辐射能力较弱。三是市场环境不宽松、流通过程中的中介环节过多、各种税费过多过高,流通成本高。四是市场交易法规建设薄弱、交易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五是市场建设缺乏统一、合理规划与布局。
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必须立足于国际竞争大环境,从战略高度进行定位,着眼于提高农民收入,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来增强农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生产、大流通”的市场流通模式。为此建议:
(一)壮大流通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借鉴欧洲等发达国家经验,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小规模的农户组织起来,改善农产品的交换条件,形成聚集规模经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国际国内的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分散的农户很难实现与国内外大市场、大流通的对接,农民的合理利益难以得到保证。例如我国很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如大蒜、果汁等,我们的出口价不到国际市场的1/10,农民应得的合理利润转移到了国外进口商或批发商手中。
(二)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一是鼓励、引导大中城市的大型连锁超市建立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向城镇居民直销农产品。目前家乐福、华联等连锁超市在这方面做了些有益的探索,要总结经验,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推广。二是要优选和培育一批市场中介主体,可以考虑在条件成熟的区域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农协形成直接配送销售系统,或者发展大型物流贸易企业,集农产品生产、加工、运销和进出口贸易于一体,一头连着生产基地,一头连着市场。三是取消农产品批发市场工商管理费,适度降低各种农产品市场的所得税率,减免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过路、过桥费。
(三)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与管理,提升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档次,增加服务功能,改善批发市场环境及基础设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批发市场仍将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途径,要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的建设,在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农产品流通管理条例》、《农产品批发市场开业条件》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级划分与评定》等法律法规与标准,以规范批发市场的设立、交易、监督管理等行为。国家及地方财政要加大对批发市场基础设施、检验检测设施、信息收集与发布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农产品批发市场要增强服务意识,规范内部管理,努力降低经营成本,为农产品流通搭建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服务平台,真正发挥其产品的集散功能、信息传输功能的作用。
(四)调整农产品竞争策略,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作为最重要的竞争手段,努力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影响到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国际市场农产品的竞争已不再是低水平的价格竞争,已上升到价格、质量、服务与品牌的综合竞争。我国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价格上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入世后,这些产品的出口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受技术壁垒的制约,出口难度增大,2001年我国果蔬出口33.7亿美元,2002年出口39.9亿美元,2003年出口48.4亿美元;而我国的套袋富士苹果,在英国口碑很好,被进口商称为是“安全风险最小的苹果”,据估算英国每月就要从中国进口20-28个集装箱的套袋富士苹果,在当地的市场价也是我国出口价格的10倍以上。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说明,单纯的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已不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势。因此,我国农产品生产与经营企业急需转变观念,调整竞争策略,高度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五)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我国许多名、优、特农产品具有区位优势和成本比较优势,如新疆的葡萄、香梨、烟台的富士苹果,山东的大蒜等。由于缺乏品牌意识,在国际竞争中没有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尽快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关键在于树立品牌意识和品牌的日常维护和监督。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流通主体、政府相关部门在内,都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品牌的注册、原产地的认证等途径,使品牌合法化、规范化。同时,有关部门、各行业协会以及专门的公益性机构要充分发挥市场监管的作用,有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品牌产品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