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制创新促进粤垦南亚热带产业升级
- 时间: 2004-09-23 08:50:52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广东农垦从1999年巨额亏损3.93亿元至2003年盈利7000多万元的转变,得益于体制的创新和产业化经营的成效。产业化经营使垦区的资源利用由分散变集聚、低效变高效,促进了垦区优势产业的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2003年,广东农垦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占垦区营业收入和利润的65%和80%。
广东农垦在实践中认识到,必须以垦区为整体构建产业化集团,充分发挥农垦自身的各项优势;在经营体制上要由各自为政的分散化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在经营方式上要由封闭经营转向全方位开放经营;在经营布局上要从过去的无所不为转向突出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此,垦区关停并转了一批扭亏无望企业,依靠资源优势扶持发展一批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了一批龙头企业。特别是近年来,广东农垦根据资源优势,以及地处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且毗邻港、澳,接近东南亚,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市场活跃的区位优势,按照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经营的思路,采用“三集中”的做法,即种养业向优势区域、优势农场集中,种苗生产和供应向繁育中心集中,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增强了农垦的综合竞争力。到目前为止,已形成40万亩糖蔗、50万亩橡胶、8万亩剑麻、45万亩水果等八大南亚热带特色产品基地,为广东农垦产业化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为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广东农垦各层级的职能进行了重新调整。一是将集团母公司定位为垦区集团决策中心。二是加快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化公司,成为集团的利润中心。三是根据农场新的职能要求设置经营层次和机构编制。广东农垦还突破产权改革障碍,吸收多元投资主体,创新机制,走股份化道路。产业公司和加工企业无论是新建还是改造,都积极采取多元投资的经营方式进行。
垦区在进行集团化、产业化和股份化改造的同时,还创新利益共享机制,在全国首创了蔗糖业“双联动”机制,将甘蔗价格与食糖销售价格、甘蔗含糖分比例联动,有效地促使农户千方百计种植含糖份最高、品种最好的甘蔗,促使工厂方面想方设法生产质量最好、成本最低的产品,工农双方共同努力以最好的价格将食糖产品投放市场,最终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同时还创立了风险补偿机制。如设立了甘蔗风险调节基金,实行“以丰补歉”,增强了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广东省农垦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