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广州花都: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 时间: 2004-09-27 08:53:18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泛珠三角农业经贸网    点击:
  • 经过55年的改革发展,花都区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整个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3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9.21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438.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560元。目前,花都区农业已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农产品生产目标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产业联系从生产、加工、销售分散性经营向贸、工、农一体化转变,生产形式从分散性种养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转变。 农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建国前,花都区旱涝灾害严重,“好天三日车头响,大雨一朝水汪洋”。农业生产因旱涝灾害严重,种养业产量低且不稳定。建国后,花都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大力兴修水利,建水库、挖山塘,引流溪河水横灌全县,建设旱涝兼治的电动排灌网,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到1988年,全区建成大、中、小型山塘水库218座,引水工程10宗,电动排灌站1414座,防洪堤围52条,总长199公里。近五年,全区每年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超过1亿元,共完成水利建设工程763宗,完成堤围除险加固工程七段共30多公里,整治河涌50多公里,水库主灌渠三面光防渗工程整治总长度100多公里,整治中低产田10万多亩,建立了一批农田标准化示范点。完善的水利设施建设,使整个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建国前,花都区土地所有权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农民种田只为两餐,种稻种薯按各人所需和土地水利资源进行种植,没有统一的生产布局。改革开放后,花都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近几年来,花都区因地制宜,根据“保粮、扩花、稳菜、提渔、改牧、调果”的方针,调整了农作物布局,在实现粮食生产稳定的同时,形成牧、渔、果、菜、花等主导产业,使产量、产值大幅增长。如今,花都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农业功能初步呈现多样化,全区农业按照都市型农业发展格局,向生产、生态、生活等多维空间发展;农业品种结构逐步优良化,种植业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6%以上,养殖业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3%以上。 科技贡献率稳步提高 近年来,花都区大力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按照“巩固区一级,加强镇一级,配齐村一级”的原则,加强科技推广网络建设,建成农技推广网络;配齐区蔬菜、水果、花卉、技术推广站等职能站,不断发展壮大农机推广队伍,全区拥有农学、园艺、畜牧、果树、蔬菜及食品加工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0多人,其中中高级农艺师80多人;增强了信息服务,与国内农业科研部门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及时掌握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信息,进行实验示范和推广;引进名特优新产品,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先进实用技术,加大农产品加工与保鲜技术的攻关与应用,推广专用功能新型饲料、生物肥料和农药,增强高效农业发展后劲。 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 进入90年代,花都区农业发展由“量”向“质”转变,从零散经营逐步向集约经营发展。近五年来,花都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和经营组织不断扩大,产值、效益不断提高,增加了一批水产、畜牧、水果农副产品加工、保鲜的现代化生产线,拓宽了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渠道,增建了一批现代化遮光网和现代化温室等保护性生产设施。目前,全区实行“公司+农户”、“村社+农户”、“专业大户+一般农户”等形式的产业化经营组织300多个。其中,年产值超过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达到203家,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15家。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