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曙光在前头―从红林胶厂的投产运作看垦区天然橡胶加工布局的调整
  • 时间: 2004-09-30 08:41:37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距昌江县城18公里处的红林农场八队附近,有一座气势宏伟的新型橡胶加工厂正在崛起,这就是海南垦区天然橡胶加工布局调整后,农垦总局投资兴建的农垦红林橡胶加工厂。   该厂创建于2000年4月,第一期工程总投资1780多万元,厂房占地面积6490平方米,年生产设计能力为1.5万吨,目前加工能力已达7500吨,于今年4月正式投产。该厂是农垦第一批橡胶集中加工布局调整后计划兴建的7个胶厂之一,它担负着红林、红田、红泉、广坝、公爱、邦溪和昌江县的民营胶的加工任务。今年投产以来,已有红林、红田、红泉和邦溪农场部分胶水以及昌江县的民营胶运到该厂加工。到9月14日止,该厂已生产标准胶3653吨,完成年加工任务近50%。   农垦红林胶厂是目前垦区设备、技术较先进的大型现代化橡胶加工厂之一。走入高大崭新的厂房的时候,只见凝胶级标准车间、乳胶级标准车间和干燥车间所使用的生产设备,在国内都堪称一流水平。“由于设备、技术先进,管理水平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采访中该厂筹备组组长官焯文告诉记者。    “原来一般的橡胶加工厂,每人每年仅能生产标准胶40吨左右,现在他们厂每人每年可生产标准胶80吨左右,劳动生产率比一般的工厂提高了一倍。而人员却大大减少,如按原来旧的办厂模式,年生产能力为7500吨的制胶厂,需配备胶厂人员187人,而他们厂仅配备人员92人,人员比常规厂减少95人。人员减少后,工厂加工成本明显降低,而产品质量却比原来明显提高,从而满足了用户市场对橡胶产品质量的需求,打开了产品销路,确保农场增效、职工增收。”官焯文说。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国内外市场对橡胶产品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激烈的橡胶产品市场竞争,如何整合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橡胶产业,使产业链进一步拉长、加宽、增厚,努力增加产品附加值,这是农垦人执着追求的目标。但多年来,由于受体制等种种原因的影响,垦区原有的88座橡胶加工厂一直是处于分散经营状况。由于生产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和污水处理排放达标率低,生产成本高,生产的品种过于单一,主要以生产5号标准胶为主,但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量并不多,造成产品供过于求、售价低,每吨售价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低1000元左右,使橡胶产品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如不及时改变这种状况,垦区企业就不能在竞争中取胜。   面对严峻的经营现实,为了营造产业规模效益,1998年开始,垦区就着手调整橡胶加工布局,根据垦区的实际,计划将88个胶厂调整集中为13座,这13座厂基本上都处于原料供应范围的中心,其中一些点的选定,从投资运输总量、建厂条件经过反复比较,应当说是比较合理,目前已有3座大型加工厂已建成投产,年加工能力达8万吨以上,关闭了10座中小型加工厂。有6座大型橡胶加工厂已经完成规划设计,将在近期陆续规划建设,争取明年割胶时完工投入使用,届时可关闭50%的中小型胶厂,集中加工产量可达到60%以上。剩余的几座加工厂明年全面开工建设,2006年完工投产,实现垦区橡胶产品全部集中加工目标。从农垦红林胶厂几个月运作的实践证明,实行集中加工的方向是正确的。   天然橡胶产业是农垦优势产业,在垦区内实行橡胶产品集中加工,一方面可以满足市场对橡胶产品质量一致性和品种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胶厂的技术装备水平、技术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发挥规模加工效益;同时,可以整合地方民营胶资源,保证种胶农民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促进民营胶的健康发展。此外,还可以变分散污染为集中治理,提升环境质量。众所周知,以前垦区每个农场办厂都建一套环保设施,但达标率不高。据了解,大概有1/3达标,1/3超标,还有1/3基本上不符合标准要求。现在集中办厂后,把分散污染变为集中治理,解决了场场冒烟的状况。如农垦红林胶厂,通过建立一整套的排污系统,使制胶排出的废水,经过6个酸化池、2个酝酿池、一个混合池及破气等工序的处理,使排放的废水,既清洁又干净,达到了国家污水排放的要求。   农垦红林胶厂在荒原上的崛起,是农垦总局调整天然橡胶加工布局及产品结构的大胆尝试,经过几个月的运作,它已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它代表农垦橡胶加工产业改革发展的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记者相信,海南农垦橡胶加工业经过布局调整集中办厂,它的明天定会更美好!    (本报记者 何文昌 韩勤)